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平台简介

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一、成立背景
(一) 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后简称联合实验室)建设是实施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契合中国、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传统医药的共同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东盟建立了对话关系, 2004年、2008年启动《万象行动计划 (the Vientiane Action Programme,VAP)》, 2009年发表《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南宁宣言》,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正式实施,2011年中国-东盟中心正式成立,2011年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上倡议设立“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以下简称“伙伴计划”)”,以加快深化中国东盟在科技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2012年9月22日,中国和东盟十国科技部长在南宁正式启动“伙伴计划”。 “伙伴计划”旨在通过开展中国和东盟及其成员国的科技与创新合作,共享科技发展经验,增强区域内各国科技能力,助力加速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增进地区间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促进中国和东盟在科技领域的融合。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以上都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科研合作和国际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东盟各国也有使用传统医药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医药作为海上、陆上重要资源纽带和载体要素,为我国外交、服务世界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中医药的科技发展规划、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里的重点领域。《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5-2020)》等规划的实施,对我国中医药建设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随着中医药现代化步伐逐渐加快和中国同东盟之间对话日益增强,传统医药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补往来也不断加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传统医药研究及其在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和互补往来,加强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实现传统医药研发新思维新技术 “走出去”,发挥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作用,是对中医药工作者新的挑战。2016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以“传统药物资源保护、发展与合作”为主题,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发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倡议书》,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资源保护、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建设。传统医药正逐步成为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的又一重要方向。

(二)联合实验室建设是基于区位和资源优势基础,推进广西与东盟国家传统医药发展,加强传统医药领域合作的具体需求。
        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大西南出海通道口和全球理想中药集散地,是连接东盟的桥头堡。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等重要活动和机构都落户在广西。广西有中草药物种4623种,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资源的三分之一,中草药物种数量排全国第2位。广西还有近千种海洋生物品种和极具特色的壮、瑶、侗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广西不仅药材资源丰富, 又是我国著名的南药生产基地,近年来广西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2010年种植面积达90万亩、中药材产业总产值18亿元,是全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中医药在广西有深厚的应用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广西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广西的中医药发展提出了目标和举措。
传统医药在东盟国家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东盟受中国传统医药的文化影响深远,其理论体系和用药习惯与传统中医有很多相同之处。东盟各国药用资源丰富,例如,越南拥有药用植物4 000多种,其中,传统药用植物300余种;缅甸植物资源有6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1400种,等等。泰国是世界上药用植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有疗效的药用植物有1500多种。由于与东盟各国地域临近,资源和习俗相似,因此,广西在传统医药研发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及认同度。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借助展会举办地的地缘优势和作用,积极推进与东盟各国的多领域合作,但至今传统医药及其产业链的开发仍属薄弱环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东盟贸易对广西经济的拉动,就必须发挥我区中医药资源优势以及面向东盟的地缘优势,重点打造符合东盟市场需求的中医药产业,将资源和地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这就需要传统医药界提供科学翔实的研究数据和成果作为基础。联合实验室集中(含港澳)、泰、新、越、马、澳等国在传统医药领域具有研究基础和优势的大学、研究所、企业合力,结合广西中药材资源、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将为合作开展传统医药基础研究、产品研发以及构建稳定、长期的国际合作机制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提供示范,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

(三) 联合实验室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符合共建各方的利益和期望,是提升科研能力、协同创新、技术输出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是在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构建的。
广西中医药大学和泰国孔敬大学长期保持着伙伴关系,2005年以来,双方已共同发起组织召开了5届“中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轮流在两校举行,在国际传统医学界特别是东盟国家中产生了较大影响。2006年以来,双方围绕传统药物研究及保健食品进行了大量工作,合作执行了7项两国政府联合资助的项目以及多项广西科技厅的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双方首次开发了《中-泰药用植物专业数据库》,联合东盟多个国家的专家编撰《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志》并构建配套数据库,等等。双方还通过学生交换项目开展学生交流,联合培养药学硕士和博士及护理专业的人才。
尽管通过多年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双方的合作主要由两校的科研人员和课题组之间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虽然依托中泰联委会的项目多年来开展互访,保持着联系和合作,但总体而言,双方的合作处于一种松散的合作状态,极大的制约了合作水平的提升和合作范围。因此,中泰双方共建依托单位意识到,只有创新合作机制,凝练合作方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才能使双方在传统医药研究领域的合作更上一个台阶。因此,2010年3月4日,中国广西中医药大学和泰国孔敬大学签署《中国广西中医药大学与泰国孔敬大学合作和交流总协议》。之后双方开始进行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的筹建工作。2013年9月,签署《共建“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并举行挂牌仪式,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中方依托广西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邀请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等5个单位,泰方依托补充和替代医学研究发展中心,邀请孔敬大学草药健康产品研发中心和清迈大学药学院参与共建。中泰传统药物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还得到中泰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第21次会议项目的立项支持(项目名称-共建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项目编号21-RD-02)。依托项目,中泰双方团队开展了有效互访,对联合实验室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起到了促进作用。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中泰联合实验室从运行机制、课题研究、人才交流和培养等多方面开展合作,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机制,初步成功构建了传统药物研究的合作技术平台,并依托双方的合作,与中国南开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香港大学、澳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越南河内药科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等国内国外多个学术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开展了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如启动编撰《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志》项目,启动传统药物活性成分库建设项目,派出骨干成员到澳大利亚、新加坡进行短期研究,邀请各国专家来华讲学和短期工作,等等,为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联合实验室各方在传统药物研究方面各有所长,中方主体研究团队-广西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在中医药理论指导防治癌症、代谢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以及相关领域药效学研究,药物质量标准研究以及制剂工艺等方面优势明显;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沈剑刚教授团队从事神经科学研究多年,在中风应激引起的神经损伤,BBB通透性损伤;EAE动物模型引起的神经炎症反应及神经损伤;以及心理应激导致的神经发生的损伤方面具有较深的研究基础;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生物医药的研究领域有雄厚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天津药物研究院释药技术与药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药物代谢组学研究、产品研发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利用建立的系列关键技术、评价体系和技术平台,完成了300个中药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和评价,有100个产品已上市,近500亿元的经济效益;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第一个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药质量系统研究(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可控性、系统性)平台;泰方研究团队-孔敬大学补充与替代医学研究发展中心在利用现代药理学技术开展神经性疾病的机理研究方面具有优势;清迈大学药学院在利用传统药物进行产品开发方面成绩卓著;新加坡主体研究团队-新加坡国立大学Justin教授实验室在传统药物抗病毒及机制研究方面居于世界前列水平行列;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医药学院在应用传统医学开展临床研究方面有优势;越南河内药科大学大学在传统药物资源调查和生药学研究方面富有经验;澳大利亚在传统药物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发现、成分库建设、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发病机理和药效研究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各方的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整合学科构成,提升综合实力。同时,联合实验室的组建,能更好的对各国的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联合体的作用,对于将中方现有研究成果在东盟国家实现转化将起到促进作用。为了加强在传统药物资源、产业化转化、临床研究等领域的实力,联合实验室在原来中泰两国两个主要构建单   位的基础上,泰国方面邀请泰国清迈大学药学院的Panee教授团队和Jakkapan教授团队加入,中国方面则邀请天津药物研究院、南开大学、广西慧宝源制药有限公司、广西庚源香料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大海阳光药业有限公司、广西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临床研究基地等机构加入,东盟其他国家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Justin教授团队、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医药学院、 拉曼大学学院、科鼎国际(马来西亚)有限公司集团,老挝传统医药研究院,柬埔寨健康科学大学,同时邀请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Eskitis研究所作为支持单位,使联合实验室的学科和技术队伍组成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为完整。

二、建设目标
       本联合实验室以“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为基础,联合泰国、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老挝等东盟国家,构建“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 旨在发挥中国广西中医药大学与东盟各国在传统药物资源开发应用与现代先进技术的优势,共同致力将“联合实验室”建成一个方向一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水平先进的联合实验室,通过各方联合实验室的共建、项目合作、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内容,建立长期稳定的开放合作机制,提高各方对传统药物研究的综合技术水平,促进东盟国家对传统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传统药物研究的创新和国际化团队,使联合实验室成为促进中国东盟各国传统医药交流和发展的多边合作技术平台和示范基地,推动传统药物研究技术进步,促进中国-东盟国家传统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世界传统药物的发展。

三、成员单位
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是由中国和东盟各国各方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的联合实验室,有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参与,实现产学研结合,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
中方参与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南开大学、广西慧宝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庚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大海阳光药业有限公司,组成中方联合体。其中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中方牵头单位。
泰方参与单位:孔敬大学、清迈大学。
新加坡参与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
马来西亚参与单位:拉曼大学、拉曼大学学院、科鼎国际(马来西亚)有限公司集团、马来西亚森林局
老挝参与单位:老挝传统医药研究院
柬埔寨参与单位:柬埔寨卫生科学大学
 
支持单位: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格里菲斯药物发现研究所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附属圣米高医院
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
台湾中原大学

四、组织构架
1、联合实验室中方由刘昌孝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邓家刚教授担任执行主任,侯小涛教授担任副主任。东盟各国推选一人担任实验室副主任:泰方—Jintanaporn Wattanathorn副教授;新加坡-Justin Jang Hann CHU副教授;老挝—Kongmany Sydara教授;马来西亚—郑建强副教授;柬埔寨-Chheang Sena教授。
2、联合实验室下设办公室,负责联合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中方郝二伟副教授担任办公室主任。各方实验室日常工作由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分别委派人员担任各方联络人。此外,各方副主任常年负责本方各家合作单位间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3、组建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联合实验室合作方向建议、科研合作项目立项和结题、咨询等工作,名单由各方具体商定。
4、运行模式:联合实验室以具体的任务及项目运行,多家单位优势互补,每个合作单位都形成一个技术平台,依据技术合同规定,分工合作完成具体项目。

五、联合实验室建设情况
1依托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作为联合实验室的实验基地
        为了促进联合实验室项目合作顺利进行,中方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为依托作为实验基地。
实验室面积2250余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总值2150万元,10万元以上设备60余台套。包括3个省级平台,即广西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广西北部湾海洋中药应用技术与产品研发实验室。
目前本实验室已建立了从事中医药研究的高内涵、高通量细胞药效筛选平台、整体动物药效筛选平台、模式动物药效筛选平台、中药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志物研究平台、中药创新药物研发平台等多层次研究技术平台。研究方向主要有:(1)中国-东盟传统药物药效评价与机理研究;(2)中国-东盟传统药物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研究;(3)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健康产品研究。

2实验室建立
        从2012年至2016年,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泰国孔敬大学、柬埔寨健康科学大学、老挝传统医药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所机构多次互访,密切交流,就实验室建设、双方科研工作的了解、合作意向等事宜进行了深入的富有成效的交流,达成共建联合实验室共识,并于2017年在中国广西中医药大学挂牌,按共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建设,向对方及对方的合作伙伴开放。

(二)合作项目取得初步成果
1、建设传统药物活性成分库:已着手瑶药活性成分库构建的工作,收集了104种老班药中的84种瑶药样品,并已有200余种化学成分入库。
2、开展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的基础研究工作。
本实验室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学院联合开展了肉桂渣水解液生产生理活性酸奶的研究。研究显示肉桂和肉桂叶残渣在经过酶解与提取后所产的提取液含有酚与黄铜类,同时显示显著的抗氧活性。采用该提取液发酵生产的酸奶也显示较高的抗氧功能。实验结果也表明肉桂残渣含高量木质素。而木质素就是这类化合物的本源。因此,继续分离与分解残渣里的木质素估计将进一步提高肉桂残渣提取液的活性功能。
本实验室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开展了海洋红树植物抗病毒药效评价,发现具有明显抗热带流行性登革热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的提取物6个,目前正在联合进行抗病毒活性成分追踪研究。
3、中泰合作团队共同完成了由两国常用传统药物桑葚、三七等组方的保健食品研究,成功开发保健食品“美来尔益智颗粒”,申请泰国专利1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2 项,该保健食品获得中国政府的批文并成功转让给广西邦琪药业集团,为广西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后全区第一个成功转让的健康产品,也是我校自主研发的产品第一个实现了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
4、专著出版:联合中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缅甸、老挝、菲律宾、柬埔寨等国专家,共同完成专著《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志》。该书已经于2018年9月11日在南宁举行首发仪式,是首部由我国专家联合东盟7国专家共同完成的传统药物研究学术专著。

(三)学术交流
1、主办国际会议
(1)承办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
(2)举办中药(传统药物)功效与质量标志物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8年9月12日,为了更好地发挥我校在中医药领域的优势,有效推进传统医药在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并促进广西传统药物功效与质量标志物研究及产品的开发,9月12日,中药(传统药物)功效与质量标志物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广西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学术年会在广西中医药大学仙葫校区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广西中医药大学主办,广西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承办,广西北部湾海洋中药应用技术与产品研发实验室、广西大海阳光药业有限公司、广西慧宝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桂人堂金花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会议主题为“加强国际协同创新,促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广西中医药大学戴铭副校长出席并致辞,学校相关部门领导、药学院师生及重点实验室成员2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刘昌孝院士、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赵中振、台湾中原大学萧崇德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及泰国、菲律宾、老挝、缅甸、马来西亚等5个东盟国家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学术报告和交流,共同探讨内容涉及中药(传统药物)功效与质量标志物研究、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的应用和开发、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等多个研究领域。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学术年会的召开,加强了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农作物废弃物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对开展中国东盟传统药物、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与产品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参会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2

参会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3)承办第六届植物与健康滨海国际论坛研讨会,暨2018年中澳传统药物现代研究联合实验室学术年会。

2018年9月26日,为了更好地发挥我校在生物医药和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有效推进传统医药在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并促进传统药物功效与质量标志物研究及产品的开发,9月26日,第六届植物与健康滨海国际论坛研讨会,暨2018年中澳传统药物现代研究联合实验室学术年会在南开大学青南校区药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南开大学药学院与天津市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办,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澳传统医药和天然产物联合实验室、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联合实验室承办。本次会议邀请了澳大利亚科学院Ronald Auinn院士、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等知名专家及泰国、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等4个东盟国家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学术报告和交流,围绕中国-东盟和澳大利亚的传统药物及天然药物发展新情况,聚焦植物和资源,传统药学,民族药学,天然产物,药物化学和天然产物的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着重探讨中药(传统药物)功效与质量标志物研究、澳大利亚以及中国-东盟传统药物与天然药物的应用和开发等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学术年会的召开,加强了中国-东盟医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对开展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与产品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会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参会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参会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参会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2.参加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
(1)2017.12.04-08,课题组骨干成员访问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就联合研究及联合实验室建设开展交流,侯小涛教授和卫智权博士、张笮晦博士做学术报告。



33

2)2018.08.07-10本实验骨干成员邓家刚教授、侯小涛教授、郝二伟副教授访问马来西亚、菲律宾。
        此次访问旨在执行2017年广西科技厅立项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具体任务包括:与东盟传统药用动植物、传统医药和海洋药物研究等领域的专家会面,吸纳更多符合条件的研究机构作为“联合实验室”的成员,扩大联合实验室规模,提升联合实验室水平;开展中国-东盟药物资源与传统应用调研,获得该国传统药物资源主要是药用植物资源品种和分布数据,推进《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志》、《中国-东盟特色海洋药用生物图志》的信息收集和文稿编撰工作;商定有关中国和东盟国家共有的道地药材的传统功效应用基础研究、特色健康产品研发、质量标准研究等方面的具体合作内容。

(四)人才培养

1.入选 “百名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引进马来西亚杰出青年科学家陈佩玲博士,缅甸杰出青年科学家陈妙华博士,开展联合研究。

2.实验室成员谢滟于2017年到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展瑶药抗癌和治疗风湿病的活性成分研究。

3.硕士研究生谭德超、张明哲同学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展斑马鱼药物筛选研究。

4.硕士研究生李聪、陈玫伶同学,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海洋中药及民族药抗病毒筛选研究。

5.培训班:2017/2018/2019年连续举办三届“中国-东盟传统药物暨农作物废弃物药用研究技术培训班”。

2017 年5 月28 日至6 月4 日首届“中国-东盟传统药物暨农作物废弃物药用研究技术培训班”中国广西南宁圆满举行。来自老挝、泰国、缅甸、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等8个东盟国家的2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围绕传统药物暨农作物废弃物药用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从药效评价、质量标准、制剂工艺、产品注册等几个方面分四个专题授课。课堂教学邀请了广西中医药大学唐农校长、香港浸会大学药学院赵中振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朱晓新书记、南京中医药大学赵明教授、南开大学白钢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钟赣生教授、澳门大学王瑞兵教授、广西中医药大学首席科学家邓家刚教授、天津药物研究院张铁军研究员等14名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授和现场答疑。在考核和结业仪式上,各学员发表培训感言,总结自己在培训期间的收获与感想,希望开展合作的领域和设想。通过交流和讨论,一致达成参加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的意向,所有学员都签署了参与联合实验室的意向书。


4

2018年6月9日-16日,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东盟传统药物暨农作物废弃物药用研究技术培训班”,来自文莱、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等9个东盟国家22名学员及区内外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采取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除了我校中青年教师外,还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南开大学药学院及港澳台、加拿大的资深专家为学员授课。该培训内容为传统药物暨农作物废弃物药用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包括药效评价、质量标准、制剂工艺、产品注册等。培训期间,学员们参观了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广西慧宝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同时,承办方与全部东盟学员共同签属了“中国-东盟传统药物暨农作物废弃物药用研究技术培训班倡仪书”以及“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合作意向书”,搭建了中国-东盟传统药物与农作物废弃物研究沟通交流的桥梁,为中国-东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5

2019年9月28-24日,第三届中国--东盟传统药物与农作物废弃物药用研究技术培训班暨第二届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年会在我校仙葫校区盛大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广西中医药管理局姚春局长,广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冷静,广西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家刚,香港浸会大学讲座教授赵中振,北京中医药大学钟赣生教授,天津药物研究院张铁军研究员,南开大学白钢教授,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刘志强研究员,台湾中原大学萧崇德教授,广东药科大学王淑美教授,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老挝、柬埔寨等5个国家9名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员;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等9个东盟国家19名外国学员以及广西中医药大学各部门领导、教师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本次培训班、联合实验室年会由广西中医药大学主办,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广西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广西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天津药物研究院药物制剂及释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药学院联合承办。培训班、联合实验室年会为期7天,由中国工程院刘昌孝院士以及香港、台湾、新加坡、泰国、老挝等国内外各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进行专题授课,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传授前沿的学术思想与实验技术。

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