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014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批准开始建设。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瑶医药是我国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提出“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国发〔2009〕42号),自治区政府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桂政发[2011]61号),在此背景下,2014 年自治区科技厅组织评审认定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此后孵化了国家行业、区域及其它省级平台,目前本实验室平台由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国家教育部中药壮瑶药创新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联合单位)、国家中医药局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壮瑶药研究联合实验室、广西重点学科壮药学、广西壮瑶药质量标准研究特聘专家团队、广西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广西自然科学基金中药新药基础研究创新研究团队、广西中药创新理论与药效研究“八桂学者”团队、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国家中药资源普查(广西试点)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壮瑶药研究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桂粤湘黔滇五省(区)壮瑶药协同创新专家联盟、广西一流学科中药学(民族药学)、“港澳台”入桂工作岗位团队等专家团队等组成。
朱华教授为主任。张伯礼院士、郑永齐院士、张礼和院士、王东明院士、黄汉儒教授等为学术顾问,庾石山一级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目前平台拥有固定人员67人,正高职称42人,博士43人,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药典委员等,集聚了国内外壮瑶药专项研究高层次人才。实验室主持壮瑶药研究成果获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为2022年度广西牵头唯一获奖项目,填补空白。构建了目前在壮瑶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壮瑶药专项研究国内先进平台和团队(实验室面积2520平方米)。壮药质量标准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广西日报,国家药监局等专家鉴定)。
实验室立足于丰富的壮瑶药资源和壮瑶医临床疗效优势,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丰富的民族医药研究积累为基础,聚焦“壮瑶药理论及品种鉴定与资源开发研究”、“ 壮瑶药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研究”、“ 壮瑶药药效筛选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壮瑶药制剂与新产品开发研究”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整理和完善壮瑶药基础理论,创新壮瑶药研发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制壮瑶药新制剂新产品,培养富于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构建仪器设备先进、管理科学、功能完善、合作开放的科研平台,使之成为在国内有较高学术声誉和技术水平的壮瑶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基地,为壮瑶药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智力支持,推动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全面实施。
单点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