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代表性研究成果

贯彻国务院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国发〔2009〕42号)和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桂政发[2011]61号)精神,突出成果标志为“1+5+N”

1 一大战略:与广西政治经济紧密结合,实施壮瑶医药振兴战略。实验室主任担任广西党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三巡回组组长,指导 16 个政府厅局及人大机关党史学习教育;主持和参与自治区政府参事课题,任调研组长,提出《关于桂黔滇三省区协同推进民族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中医药壮瑶医药为抓手 加快构建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新格局》等7件提案,获广西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为实施壮瑶医药振兴战略顶层设计做出实验室贡献。实验室主任当选广西民族医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完成了第一批广西民族药认定工作,自治区公布 218 个壮药、瑶药,这是民族医药(壮瑶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2 五大突破:(1)获奖突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奖。“壮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与应用”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为2022年度广西牵头唯一获奖项目,实现了我校教育部科技奖“零”的突破。(2)强强合作突破-与中南大学合作。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中南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建“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壮瑶药研究联合实验室”,实现了我校与中南大学组建联合实验室“零”的突破。(3)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突破—创建壮药药材学学科。撰写全国中医药规划教材《壮药药材学》,这是第一部具有壮药药材鉴定特色的学科教材,实现壮药药材学科创建“零”的突破。广西壮瑶药高层次人才本土化培养有新突破,本平台培养了我区首届民族医药壮瑶医药博士研究生。(4)国家级平台建设突破—本实验室申报国家药监局“中药材质量监控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联合单位)获批,实现广西国家级药品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积极申报“中药壮瑶药创新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教育部批准成立,实现了我校国家教育部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零”的突破。(5)壮瑶药研究新突破—主持“壮药药材学创建与质量标准研究”获广西科技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是目前壮药专项成果获广西自然科学类最高奖项。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标志本实验室相关学科领域研究迈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3 N项重要贡献

3.1 挖掘、整理和提高壮瑶药理论体系。原创中药壮瑶药著作多(共 34 部,新增 9 部),为实施壮瑶药振兴计划打下了理论基础。

3.2 创建壮瑶药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壮瑶药法定标准。开展壮瑶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其中9个通过了政府部门审核,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第二卷)》收载,并颁布实施;累计开展了106个壮瑶药质量标准研究,这是目前研究壮瑶药质量标准最多的实验室,为壮瑶药进国标、入药典、明身份,解决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3.3 摸清壮瑶药“家底”。完成了 297 个样地、3487 种中药民族药标本鉴定收录。建立 GAP 规范种植试验区。创新构建并完善了国内外第一个壮瑶药资源普查数据库。

3.4 创建壮瑶药研究专业性季刊(中、英、壮文)。主办世界唯一的《壮瑶药研究》季刊(收录至知网等),开辟了壮瑶药研究学术季刊的历史先河,也是中国最多人口少数民族壮族传统药物研究专栏。

3.5 研制壮瑶特色新产品,促进成果转化。研制瑶药材质量标准通过审核,据广西日报报道,国家药监局专家评价其潜在经济效益在百亿元以上;实验室研制葛花露等9个产品获批投产;中药创新药“十一方药酒”和止得咳颗粒获得国家药监局药物临床试验批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

3.6 扩大壮瑶药国际学术影响力。连续三届主办国内外规模最大壮瑶药协同创新高端学术论坛,院士、自治区领导致辞。中央及广西新闻联播等13家媒体50余次专题报道。

3.7 构建壮瑶药专项研究规模最大的先进平台。建设中药壮瑶药创新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药监局中药材质量监控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联合)等国家级平台和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广西民族药资源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先进平台团队,形成壮瑶药研究方向的高水平领先科研平台。

3.8 壮瑶药研究成果创新高

获奖118项,国家级(含行业)奖励9项,省部级(含行业)奖励97承担项目239项,国家级31项、省部级136项,承担任务数创新高;申报专利61件,授权专利84件;发表论文586篇,出版专著(教材)9部,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个1.1类中药创新药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是实验室发展的里程碑;积极创立“桂十味”“瑶药三泡等品牌、助推广西中药千亿元产业。

3.9 壮瑶药研究成果促进人才培养,科教融合。

实验室主任当选国家一流专业及广西一流学科中药学带头人,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和社科成果通过鉴定;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田慧等4人新增为博导;首创国内外第一个壮瑶药博士本土化培养建设点,培养博士生17人,硕士生259名,本科生106名。

3.10 以壮瑶药为抓手,开放共享,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交流,促进壮瑶药研究国际化。承担科技部“中外合作壮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产品研制与应用”项目,为抗疫做出新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