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药材小驳骨的鉴别研究
传统中药鉴定技术在品种鉴定中仍具独特优势,显微鉴定技术可以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细胞形态分析及内含物分布识别,可视化鉴别微观结构,显著提升了破碎药材、粉末的辨识程度。薄层色谱法可直观呈现药材的色谱分离特性,有成分分析和测定含量双重功能。本研究综合上述技术方法,系统考察不同产地小驳骨的宏观性状特征、粉末显微结构及薄层色谱,旨在建立多维度的标准化药材鉴定模型,为瑶药材资源的规范化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1 性状鉴别
性状:茎呈圆柱形,有分枝,长40~90 cm,直径0.2~3 cm。茎表面黄绿色、淡绿褐色或褐绿色,有稀疏的黄色小皮孔;小枝微具四棱线,节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对生,卷缩破碎,展平后呈狭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4~14 cm,宽1~2 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脉略带紫色。有的可见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苞片窄细,花冠二唇形。气微,味微辛、酸。由表图1-1和1-4可见,小驳骨药材性状均与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一致。且采用量尺测量了24份样品的茎直径和叶片长宽大小(详见表1-4),可见小驳骨样品茎直径0.2~3 cm,叶片长4~14 cm,宽1~4 cm,80%以上的小驳骨样品茎直径值落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数值范围内。
2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各1列细胞。上表皮外角质层,细胞稍大,呈方形或扁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有气孔分布。上、下表皮内,稍大的细胞含有钟乳体、腺鳞。叶肉栅栏组织较短,细胞1~2列,约占全叶的1/4。海绵细胞5~6列,形状不规则,细胞的间隙较大。主脉向叶片两侧突出;木质部导管数列,每列1~3个;形成层明显,维管束外韧型。
茎横切面:嫩茎的最外层为复合表皮,有2~3层表皮细胞,呈类方形或类圆形,外壁细胞角质化,表皮细胞中含有晶体(钟乳石),呈圆锥形或类圆形,腺鳞常见;叶绿体细胞呈环状分布,次生于复合表皮;中间层为石细胞环绕的5~7层皮层细胞;内皮层较明显;韧皮部狭窄;木质部成环,细胞1~3列;髓部宽广,髓部细胞为多角形薄壁细胞。
叶表面片: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类三角形或多角形;垂周壁呈多边形;表皮内多见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钟乳体,腺鳞,晶体;气孔不等或不定式;腺鳞头部扁圆形,球形,由4个细胞组成。
粉末制片:粉末呈黄绿色至黄褐色。钟乳体呈椭圆形或类长方形;石细胞众多,呈黄色,直径20~80 mm,分层明显;腺鳞头部4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2~4细胞;叶片下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或多角形,垂周壁稍有弯曲,气孔直轴式或不等式,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直径2~10 mm。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小驳骨药材的性状、显微以及薄层鉴别的梳理研究,可以观察到小驳骨药材外观性状差异不大,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以及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叶、嫩茎横切片、叶表面片和粉末鉴别特征中,钟乳体椭圆形或长方形;腺鳞多见,头部4细胞,柄单细胞;石细胞众多,分层明显;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与《中国药典》描述小驳骨的显微鉴别特征一致,故还是按药典记载的进行鉴定。

单点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