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团建设>分团委学生会>青年博览>详细内容

青年博览

中国医学史是新时代中医人才的必修课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常丹静 王文姮 山东中医药大学 发布时间:2022-10-22 21:06:16 浏览次数: 【字体: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史明志,可定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化人育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中国医学史对中国医学起源、形成和发展进行总结,是对中国医学发展所形成的科学成就、历史经验、客观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因此,中国医学史是新时代中医人才的必修课。

以史为基:坚定崇高理想,锤炼爱国情怀

从扁鹊首创中医“四诊法”、到外科圣手华佗发明“麻沸散”、再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和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编写,医者们不畏艰辛险阻,为民疗病,坚守仁爱之心,心系众生,他们为大众苍生所做的贡献时刻震撼与启迪后辈们的心灵。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了解杰出医家的事迹和贡献,可以树立对中国医学的自豪感,坚定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坚定“以振兴中医为己任“的信念。加强医学史教学,有利于引导中医学子始终站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立场上,爱国爱民、扎根人民、报效国家。有利于他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努力成为具有浓厚爱国情怀的新时代中医人才。

以史为镜:坚定高尚医德,感悟大医精诚

中国医学史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讲故事”,是通过让学生了解古代医者们淡泊名利,心系苍生,凭借高超医术行医于民间的事迹,从而懂得一名合格的医者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救死扶伤是医者天职,医学史教学“以史为镜”,使学生们既感知到“医乃仁术”,又明白医者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之心,正如孙思邈所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医道是“至微至精”之事。纵观历史,医者的渊博学识、精湛医术都是通过后天勤学苦练而成。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学子们可以深切感悟大医“精”“诚”所在,自觉加强道德锤炼,以严谨的态度治学,以慎独的标准做人,正心诚行,努力成为新时代德术双馨的医学人才。

以史为用: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宝库博大精深,中医药典籍浩如烟海。学习中国医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医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宏观角度了解中医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好地关注现实、关照未来。学习是传承的基础,传承是创新的根基,中医的发展史,是一部传承史,更是一部创新史。学习中国医学史,要从中医药学本源出发,立足于中医药发展规律,坚定文化自信,善于扬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学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以史为师:坚持科学思考,培养批判思维

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其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医学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运用科学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推动的历史。随着医学观点的不断更新,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学理论在质疑与批判中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以史为师,中医学子学习中国医学史,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坚持科学真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在中医学发展的高度,深刻思索人物与事件的背后因素,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学史明智,学史砺心,从学习中国医学史中汲取力量,练就本领。

汉代戴德所撰的《大戴礼记》中论及“往古者,所以知今也;明镜者,所以察形也”。跨越千年时空,对话古今人物,审视人世百态,提高自身素养,努力成为新时代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学好中国医学史,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