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咨询台>详细内容

咨询台

覃荟霖 读《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有感

发布时间:2024-10-29 15:24:12 浏览次数: 【字体:

覃荟霖:读《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有感

初次遇见《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是在图书馆的一角,我的指尖在一个个书脊上滑动时,我的目光就恰好落在了它身上。“真是一个有趣的书名!”我在心里暗道。于是我将它从书架上取下,迫不及待地翻开。

一翻开,我就像进入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围绕着我的是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句,我仿佛看到了一味味中药在向我招手,争相和我讲述它们的故事,展示它们的妙用,一时之间我竟看不过来,便循着页码的指引,一页又一页,一步又一步,走向这些神奇的中药。

《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以“中药与文化交融”为宗旨,从饮食、民俗、汉字、文学、哲学五大方面展现了中药与文化现象之间独特的联系,诠释了中药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此书以亲切生动的语言,串联起一趟美妙的药缘之旅,当我打开书本时,列车缓缓发动,旅程就慢慢拉开了帷幕。

食缘篇是本次旅程的第一个篇章,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篇章。正所谓“药食同源”,饮食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中药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主食、菜肴,还是饮品、果品,甚至是一些小零食,都有着中药材的身影。比如我们常作为主食的大白米饭,也悄悄加入了中药的队伍,医圣张仲景就十分善用米入药,粳米不仅直接参与了“白虎汤”和“竹叶石膏汤”的组方,而且间接参与了桂枝汤等“啜粥之方”的组成;又比如深受大众喜爱的金秋佳品柑橘,一身上下皆是药,橘叶、橘皮、橘肉、橘络、橘核甚至是未成熟的橘子都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美食与中药相互交融,共同阐述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理念——吃出美味,吃出健康。

俗缘篇是本次旅程的第二个篇章。民俗作为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与中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药不仅在中国各大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中活跃着,也在女性的胎产哺乳、美容美甲,甚至是在香道文化中发挥着效用。在气温渐高、雨水渐多的端午节,毒虫活动频繁,雄黄、艾叶、菖蒲、白芷等因其具有解毒杀虫、芳香辟秽的作用而被人们广泛应用;“天天吃鸡蛋”是坐月子的传统习俗,是因为鸡蛋富含蛋白质,但同时也是因为鸡蛋中有一味很有价值却鲜为人知的中药——鸡子黄,性能平和,又能通补气血阴阳,对分娩后的产妇十分适用。中药的养生保健作用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相互支持,让中药与民俗文化流传至今而依然熠熠生辉。

字缘篇和文缘篇分别是本次旅程的第三、第四个篇章。汉字与文学,看似与中药联系不大,但其实暗藏玄机。从汉字的字源、人名命名、字形音译到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药也在其中闪耀着自己的光芒。若是没有龙骨这味中药,我们可能至今都无法发现甲骨文,揭开那段尘封的历史;而刘寄奴是历史上唯一用皇帝名字命名的中药,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段神奇的历史往事。诗圣杜甫借丁香、栀子和决明以明志抒怀,用黄精以疗疾养生,咏薤白以回馈友人之情谊;而武侠大家金庸将中药带入他笔下的世界,各式丹药流转在江湖儿女之间,成就了一段段刀光剑影、浓墨重彩的江湖故事。中药与汉字、文学完美配合、深度交融,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值得后人细细品味、慢慢体会。

道缘篇是本次旅程的最后一个篇章。“道”是宏观哲学的世界观,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高度总结与概括。“一阴一阳之谓道”,中药材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其生长习性与形态特征都体现着道家思想的平衡观。如苦寒之黄芩向阳而生;甘润之罗汉秋季收获。又如半夏跟随自然阴阳消长变化,不断“生长-倒苗-再生长”;而葛根的“肥根细藤碎谷”,也体现出自然赋予葛根的一种阴阳平衡。不止是中药材本身,古人对中药的配伍也追求阴阳平衡的中庸之道,如攻缓有度的大黄甘草汤、相反相成的交泰丸、寒热并用的乌梅丸等。从中药的生长方式、形态特征,乃至药物之间的组方配伍,哲学之理渗透其中,无不体现着道法自然与阴阳平衡。

正如书中前言所讲:“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认知中医药文化的一位称心向导,通过书中文字的引领,使您在轻松的旅行中收获中医中药知识,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内涵!”的确,我在本书的引导下,踏上了一趟轻松且趣味十足的药缘之旅,收获了许多中医药知识,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旅程结束,我仍觉得意犹未尽,但也觉得心满意足。希望即将踏上旅途的你,也可以满载而归!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