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经典本真,赴传承之路

作者:2022级中医学(5+3)1班余秋潼
在一个周五的下午,那时阳光洒落,暗香浮动,我机缘巧合地翻开了《我在东汉末年学中医的日子:另辟蹊径读伤寒》这本书,从此开启了近距离接触《伤寒论》这部中医经典的奇妙之旅。
中医学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在大众看来,内容高深莫测,晦涩难懂,似乎一定得拥有超乎常人的毅力与耐性或者有幸能被名医指引,才能将它们读懂一二。就连进了大学系统学习中医经典的我,有时也会认为经典有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来自于阅读几千年前的语句带来的陌生感,来自于条文中种种专业术语带来的生疏感,也来自于一直埋首于书本未曾接触真正的病人而带来的悬浮感,时常迷茫——我学完这些后到底能不能治病?又如何更好地治愈病人?
因此在一些闲暇的时候,我想,不再止步于理解和背诵经典条文,而是抽出时间来阅读一些课外的介绍中医经典的读物,希望能深度地了解经典,拉近与它的距离。而《我在东汉末年学中医的日子》讲述的是一位复旦大学数学系女生机缘巧合拜师从而全面学习《伤寒论》的故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师徒间关于《伤寒论》的问难与应答。书中徒弟稚嫩的问题、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师父娓娓道来的解答、对治疗过程的生动比喻、对典籍独特的见解极大地震撼了我,让我有机会从另一个视角去领悟《伤寒论》。它不再是课本上难懂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武功秘籍”。
在我看来这本书解答了关于《伤寒论》重要的三个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一开始,书中的师父便指出我们现在看见的《伤寒论》是唐本或宋本,里面的原文冗杂,且有时读起来晦涩难懂。而真正的原创版本应是流传到日本的康平本《伤寒论》。里面的条文简单易懂,堪称精华。而之所以原来的版本冗杂繁多,是因为书籍在战乱中产生,而后流传了千余年,漫长的时间让不知缘由的后人将正文、他人的批注、追文等一概合并成了正文,因此呈现出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样子。找准了正宗的经典内容,发现原来经典本身并不难读,内容短小精炼又高效。我顿时信心倍增,觉得自己仿佛偷捡到了武功秘籍,踏上了正确的道路。
进一步阅读此书,我逐渐开始领悟仲景的大智慧。例如师父对于治病的诠释,生动形象,让人易于理解。他说,经方只作用在症状上,和引起症状的病因无关。
他打了个比方,人在病中仿佛被困密室,有块大石头挡在门前,而人只有推开石头走出去,才能康复。而推石头时,人会使劲推动,则可能会出现发烧头痛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是坏事,它们证明了人在努力抵抗病邪。而经方就像帮助病人的一只手,只有人也在努力推石头时,来帮助他们,才会增加推开石头的可能性。所以经方作用在症状上就能治愈疾病,而不一定要弄清病因。要做到心中无病,只专注于病人的症状来治病。
书中还结合了疫情的时代因素,阐释了存在于两千年前的方子依然能治好现代的病毒这一观点。为什么呢?这正因为师父说的治病只专注于病人的症状,无关病因。则不管是何种病毒,怎样变化,都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师父还总结了关于伤寒论的三大定律,药方的方程组,提出了治疗炎症的经方等等。读到这里,我想,难怪说学中医不读经典算不上入门,因为这里面蕴藏了几千年来老祖宗总结出来的大智慧啊!
那如何运用《伤寒论》呢?师父提出了一种方法,《伤寒论》拥有大量且真实的方证条文,记录了当时病人的症状和对应药方,那就可以把条文当作临床记录或者实验数据来记。如果患者呈现出某条条文的症状,直接运用条文所对应的药方,方便且高效。当然师父还提供了更多运用《伤寒论》的创新方法,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
原来经典是这么学的!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认知,也拉近了我与经典的距离。我想起在大一结束的这个暑假亲戚聚餐时,面对大家期盼的眼神,学了个半吊子的我努力运用学过的中医知识为他们诊断。猛然发现,疾病离我并不遥远,刚学完大一课程的我也并不是不能去治病。将学过的知识尽量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说给亲戚们听,就算不能治愈疾病,也能让他们初步了解医学,在面对疾病时不至于太过慌乱。这也算将所学转化为实践,让我的付出有了价值。
治病似乎离我并不遥远,而同样,经典也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总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传授你治病的方法。例如,被奉为圭臬的《伤寒论》并非高不可攀,反而具有很强的务实性。如果认真理解背诵,假以时日,就能运用里面的知识去治病救人。
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我开始不再彷徨、迷茫,我看见,未来的画卷在我眼前缓缓展开。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要领不过是学本领、品经典,然后运用所学去治病救人。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但中医经典从未褪色。就像是运用两千年前的药方依然能治疗现代病毒一样,我会传承中华医术,将古老经典与先进技术结合,治愈更多的病人!
单点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