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系列报道(一)】上善若水 大医精诚——记林寿宁教授
我想对我的学生说:第一,要做一个好人;第二,学做一个好医生。
——林寿宁
人物名片:
林寿宁,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西中医药大学瑞康临床医学院带教老师,长期担任《中医内科学》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思维和技能》等课程的主讲教师。
出生中医世家,立志传承中医,治病救人。他躬身传道,德育杏林,教授学生万余名,指导了40余名硕士研究生及10余名国家、广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多年来深入基层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在区内3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成效显著。重视以科研工作促进医疗和教学工作,承担十多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得授权2项发明专利,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广西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脾胃病分会委员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学会广西分会常务理事,广西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临床经验丰富,博采众长,探寻医理,从医36载,治病救人无数。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广西十佳医生等称号,并当选“中国好医生”2017年8月月度人物。
在临床和教学一线近40年的他在学术上孜孜不倦,更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他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精彩的学术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位好医生。“上善若水”“大医精诚”这两个词是对林寿宁一生所追求的事业的最好概括,他将每一个目标都当做生活中的小事。“你选择了这份职业,热爱这份职业,就只能一直做下去,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在采访中,他如此说道。
耳濡目染,方成初心;初心不变,奋斗不息。
起初与医学及教育事业的邂逅,是因为父亲的耳濡目染。林寿宁的父亲——林沛湘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不仅教育出了许许多多的医药学子,更是将林寿宁带入了医学的殿堂。
当时正值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想着自己应该继续从事父亲的工作,于是林寿宁便报考了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前身)。谈及如何坚持,林寿宁笑笑:“这个好像也算不上什么一直坚持吧,我觉得我对这份工作的兴趣也是蛮大的,直到现在我还是认为能做好一个医生,一个老师已经很不错了。”将大事看做小事,日复一日的在习惯中精进,这与当今社会提倡的“匠人精神”不谋而合。
至真至诚,上善若水,医生如是,教师亦如是。
古人将真诚看得很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大医精诚”便是最好的诠释。当谈到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或是作为一名老师,最应当具备的品质是什么的时候,林寿宁切实地给出了“真诚”一词。“首先要真诚,不管是做教师还是医生,这个品质都特别特别重要。”当今社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真诚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好方法。
林寿宁从医、从教至今,一直讲求与人为善。这就是他那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以及悬壶济世的准则。
目标总是在不断地完成中,人生总是在不断地推进,还有一种奋斗,叫传承。
林寿宁在中医诊治胃肠及肝病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在病人中有很高的赞誉。他多年来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创制的安胃汤、安胃二号汤、肠病一、二号方等,在临床治疗胃肠疾病方面取得显著疗效。其制定的中医诊疗方案,在科室应用多年。此外,他还长期致力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和推广应用。
快要退休的他已没有太多的个人规划,但在他的谆谆教导下,一批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在向医院,向国家输送,中医式的传承被表达的淋漓尽致。谈及初心,林寿宁说:“当时参加工作时就想着要做一个好医生,要做一个好的老师,要治好一些病人,教出一些学生。”简单的理想,却并不渺小。林寿宁这些年来达成了无数个小目标,也完成了许多大梦想,回首走过的道路,他轻描淡写地道:“只能够说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吧。” 目标应该脚踏实地,力所能及,将每一个目标都当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或许林寿宁所获得的众多荣誉称号便是由此而来。
有教无类,不断更新,课堂知识与临床实践同样重要。
林寿宁多年来对林沛湘教授的学术经验进行整理,出版相关书籍4部,多次被评为广西中医药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
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对于教师和医生来说都十分重要,“若是毕业半年以后再回去看在学校学的东西,已经有一半左右的知识要过时了,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这也是作为一个医生需要做到的。” 医学在不断地更新,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
当论及在教育学生时,会更侧重于课堂知识还是临床实践时,林寿宁说道:“我认为两者都很重要。就两方面而言,第一,并不是说以后的知识要更新,现在的知识就不重要了,实际上我们在课堂上学的东西都是一些基础的东西,基础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第二,医学是一门精炼的学科,尽管理论严明且精确,但如果不经过实践,是很难理解的。”对于学医,一些一时半会难以明晰的问题,有时可以先记下来,等到以后,总有一天,自己会领悟到的。这是上一辈教师的教学方法,沿袭下来,依旧有效。
对于是“师傅领进门”重要还是“修行在个人”重要的辩证问题,林寿宁解释道:“我从毕业开始就带实习生,个人的修行是相当重要,但是还需要教他怎么学习,怎么做一名医生,就像我前面讲的,还要教他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人就是说,无论性情如何,面对病人,都要有一套待人处世的方法。这些,学生看多了,也就熟了。”
向善行善,医者仁心,医术与医德要比肩。
从医多年,林寿宁不仅是站在一个医生的角度,更是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去审视事情。
在采访中,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年暑期,我带学生去到广西天峨县向阳乡开展义诊。忙了一天,大家都很累,天也快黑了,我们就收拾东西准备返回。此时,从远处来了位老人,拉着板车,上面躺着一个人,我们一看是一个病人。老人家说,听说是南宁来的专家带着学生在义诊,他们走了几十里山路,到现在才赶来。看着我们即将离去,他请求我们再帮他看一看。由于天气与环境因素,可能也是心疼老师吧,便有学生流露出想走的神情。我看到了这个情况,就让大家留下来,帮这个病人看看。然后我们让学生围拢过来,把装备拿下,认真地询问病人,给病人做检查,以便知道病人得的是什么病,然后做了处理,交代了回家后的注意事项,后续如何治疗等,最后还留了联系方式。等看完这个病人,天都已经黑了,回去的路有一定的危险性。当时看到我们这样工作,病人的家属很感动,学生也受到了教育。后来有学生跟我说,他们体会到了应该如何做一个医生。其实当时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多么特殊的事,后来学生说了我才知道,他们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许多。后来这个病人一直跟我有联系,他通过治疗,病情开始慢慢的恢复。于我,这并非是一件多大的事,但是当时的这种情况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也学到怎么做一名医生,怎么做一个好人,我认为这个还是值得的。”此事虽小,但却触动人心。林寿宁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学生什么是好医生。
林寿宁向他的学生们讲述他挑战困难的经验:对于学医,低谷确实有,困难也确实有,但成功路上没有捷径,想办法克服才是最好的办法。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实践,与人为善,待人真诚,这样才会慢慢地成熟起来。
“我做学生的时候,那些教过我的好老师,包括我的父亲,我都特别感念,他们一直影响着我。后来,我也成了他们,才知道老师心里想的念的其实都是学生。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我只希望,我也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林寿宁淡然说道。
单点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