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欢迎您!

广西中医药大学“十三五”本科专业建设规划(2016-2020年)

发布时间:2016-10-19 17:10:06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 “十三五”本科专业建设规划

2016-2020年)

为了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层次,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积极应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新常态,加强我校专业建设和改革,使我校专业建设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根据我校现有学科专业基础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本科专业建设回顾

“十二五”是我校调整、改革、发展的五年,学校的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有一定提高,专业教学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为学校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

1.专业结构与布局日趋合理

“十二五”期间,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增设了康复治疗学、壮医学、医学检验、食品卫生与营养、临床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医学影像技术等7个专业,使学校的专业数达到24个,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医、理、工、管等专业相互交叉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使学校的专业结构更趋合理。24个专业中,医学类专业6个,占25%,相关医学类专业8个,占33.3%,药学类专业4个,占16.7%。工学类专业3个,占12.5%。管理类3个,占12.5%。“十二五”期间,获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项、卓越中医师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项,广西高等教育创优计划项目3项、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9个。

2.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步增长

学校本科招生规模每年按照临床专业8%、非临床专业28%的速度递增,医学类、药学类、其他学科类人数之比为5:2:12015年学校共招生3285人,比2011年增长13.8%,其中中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三个专业(共400人)首次在广西本科第一批录取,生源良好。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1人,其中本科学生7902人,研究生1256人,高职学生3682人,留学生89人,预科生72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0.47%

3.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指导思想,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学校于2013年全面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20149月正式执行。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质量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学校坚持校内培养与校外引进并重、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多项措施,积极稳妥地扩大教师规模,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十二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优先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专任教师989人,生师比为13.21:1

学校现有各类在职正高职称286人,副高职称596人;博士学位209人,硕士学位845人;有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622人;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老中医2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广西优秀专家3人、广西优秀教师2人、广西“八桂名师”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4人、广西“桂派中医大师”17人、广西名老中医18人、广西名中医64人;广西特聘专家3人、广西八桂学者2人;有省级创新团队7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7人。

5.教学基本建设不断加强。

    为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学校投资13500 万元资金,完成了医学实训中心、壮瑶医药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加强国家级、自治区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教学团队4个、精品课程1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建立了学校“课程中心”网络平台,建设了近30门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网络课程;新增“尔雅”和“智慧树”等通识课180门,满足了个性化发展需求。开展了教研室“四化建设”和教研室评估,进一步加强教研室建设,规范教研室管理。

6.{C}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成果丰硕

学校以立项的形式,鼓励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十二五”期间,组织教师申报各级教育教学改革相关课题559项,完成各级教育教学改革相关项目结题215项。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教学技能比赛和教学成果评比,获得国家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自治区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16项。主编各类教材21部,副主编29部,获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4项,壮医学本科专业系列教材获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

7.{C}教育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学校构建“三层次、三主体、三环节”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学校、学院(教学部)、教研室”三个层次,从“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三个主体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三个环节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教学管理工作评价,实现了对教与学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实现了评教、评学与评管的有机结合。学校建立了包括广泛利益方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开展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和评价,并将调查结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

8.{C}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近三年,学校委托第三方(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开展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就业特色明显;毕业生的就业落实情况良好,就业稳定性较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较好地满足了实际工作要求,能够学为所用,素养提升较好,八成以上毕业生在广西就业,为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特色;毕业生对母校整体认同程度较高。参加各级 各类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和学生学科知识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二)“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部分传统专业有待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如何适应卫生体制改革,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校院合作培养医学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

2.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水平的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多,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专业的办学特色不够明显。

3.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师资队伍的结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缺乏教学领军人物,教师的教学能力亟待提升,标志性教学研究成果不多,创建自治区级、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4.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的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数量少,专业涵盖面小,缺乏自治区级、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教师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校级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成效不显著,尤其在网络资源的运用上仍有较大欠缺。

二、“十三五”期间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及解决办法

2014年,我校共有本科毕业生1146名,截止到827,初次就业率达92.84%2015年我校共有本科毕业生1329名,截止到827日,就业率达91.65%,学校在“十二五”期间,针对中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培养的毕业生社会工作与工作相关度较高,就业落实良好,就业稳定性较高。说明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支持。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每万人口中医民族医床位4.5张,每万人口中医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2.4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民族医科”。以2015年广西人口约4602.38万人来看,中医、民族医执业(助理)从业人数应达到11046人以上。以目前学校平均每年毕业的中医类专业毕业生约400人,距离广西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尤其是符合社区基层卫生服务需要的人才仍有较大的缺口。因此,未来五年内中医药专业仍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点。

三、“十三五”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学校要以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实事求是,以科学调查为依据,以学校已有和潜在的办学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

(二)基本思路

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树立科学质量观,坚持质量建设;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从学校办学目标定位出发,稳定专业规模;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效益多元化发展;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的基础上,探索专业建设创新思路;最终实现专业的办学质量、结构、规模和效益协调发展。

1.树立科学质量观,坚持质量建设。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严格管理专业建设的各环节,强化内涵建设,注重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教学质量保障能力、知识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专业建设评估体系。提高学生满意度,促进专业建设发展。

2.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专业结构。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广西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等学校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专业建设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继续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

3.以办学目标为基准,控制专业规模。

结合《广西中医药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稳定本科生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要求,在总的教学资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结合学校已有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合理控制专业数量。

4. 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效益多元化。

根据学校已有条件,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从专业角度促进生师比、教学科研人员与教辅人员比例趋于合理。通过提升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注重专业建设的社会效益,实现专业建设的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综合效益多元化发展。

5.强化优势专业建设,突出特色发展。

学校以专业群建设为重点,实现学科链的建立。在学科链中凸显特色,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验的总结,体现专业的传承性、前瞻性和特色性。发挥学科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建设原则

1.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 

专业建设既要考虑学校的办学目标,符合内部的科学规律,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造传统专业、扶持新兴专业、发展优势专业、支持重点专业,以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2.产学研相结合原则  

    产学研结合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专业建设中要积极探索校院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机制,促进专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3.注重内涵建设的原则 

    专业建设要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作为重点,力争出新成果,出高质量教研成果。

四、 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一)总体建设目标

未来五年,将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和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坚持育人为本,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围绕自治区强基创优计划,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控制在25个左右,学生规模稳定在800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力争实现国家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二)重点建设内容

1. 进一步加强专业综合改革。

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继续推进中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加强“五年制卓越中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和“面向农村定单定向教育计划”项目的实施,把中医学专业建成国家优质品牌专业,以此为契机,全面带动学校各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继续开展医学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认证工作,完成临床医学、护理学、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

2. 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结构。

加大对本科专业的评估与调整力度,在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壮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中药学、药学等医药类领域,形成专业配套、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本科专业体系,在基本稳定专业数量的前提下,调整与优化现有专业,适当新增一些医学相关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专业,淘汰一些教育资源欠缺或办学条件达不到要求以及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就业率低的专业,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医药学科优势和医学教育资源,同时支撑医学专业向深层次、高水平目标发展。

1)改造部分老专业

根据国家卫生改革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强对一些传统老专业的调整改造和充实提高,着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适合基层卫生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调整专业的侧重点和服务面向。淘汰一些教育资源欠缺或办学条件达不到要求以及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医药学科优势和医学教育资源,同时支撑医学专业向深层次、高水平目标发展。学校的专业建设实现传承性、前瞻性、特色性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结合。

2)适度增设新专业

通过校院(企)合作,在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基础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办行业需求较高,适当新增一些医学相关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专业3-5个新专业(如瑶医药等民族医学、健康养老、养生保健、健康保险等专业),到2020年使本科专业总数稳定25个左右。

3)加强优势专业建设

加强优势专业建设。通过国家、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以及区级强基创优计划项目,从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壮医学、护理、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等传统重点专业,努力建成自治区级优势品牌专业5-8个和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3-4个。

4)提高新办专业办学水平

加强新办专业的管理与评估,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新办专业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制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找准专业办学特色,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新办专业办学水平。未来五年内,新办专业应都达到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标准。

五、“十三五”专业建设主要措施

(一)完善组织机构,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进一步健全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各专业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专业建设评估机制,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围绕规划正常、有序地开展。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按照国家有关教学质量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加强市场调研,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

要建立经常性开展人才需求市场调查研究的工作机制,开展人才市场调研,为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一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吸收医院或企业的专家参加,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学校专业建设中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二是经常性深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质量。根据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不断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

(三)进一步修订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要求,适时修订与调整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校级创新创业学院,制订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与措施,增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加强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和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强化创新创业训练,建立创新创业训练与学科和技能竞赛相互融合协同促进机制。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将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大力开展网络课程建设,丰富教学资源,提倡综合性考试和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四)全面实施自治区强基创优项目和国家级、自治区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找准项目、注重特色、落实责任”原则,加强国家、自治区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自治区“强基创优”计划项目的建设,从项目申报、培育、立项、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全方位推进。通过自治区强基创优项目的建设,力争获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3-4个。

(五)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交融”的教学理念,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本科学习过程。努力打造“全程化、接触早、实践多、管理严、条件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过程管理与监控。加强各类教学实验、实训等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和实习基地建设(如中医药壮瑶医药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医学教育实训中心和后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一是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继续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各环节质量标准,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大力拓展设计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实训项目,使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的课程占实践课程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二是学校继续加大投入,加强校内各类教学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各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完善实验中心管理机制,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全面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完成学校已立项的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自治区级实验示范中心的评估验收,同时争取立项建设学校传统优势专业如中医学、壮医学、针灸推拿学、临床医学、护理专业等省级实训基地。

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院(企)之间、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满足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六)继续完成特色专业、优质专业建设

继续保持我校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壮医学等专业传统和特色,依托中医药壮瑶医药教学实验中心,为学校中医药壮瑶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培养规格提供基础条件。同时进一步挖掘、整理广西民族医药资源,做好瑶医药学学术成果的总结、整理和人才储备工作,积极论证、筹备瑶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依托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继续保持我校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专业的优势,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力争建成高水平的、在区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特色专业。

加强优势专业建设。通过国家、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从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壮医学、护理、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等传统优势专业。集中精力培育教学名师,出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扩大社会效益,努力争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军或优势地位,建成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成果突出、教学质量高的省级重点专业3-5个。

(七)加强新办专业建设

进一步加大我校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床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心理学(医学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1个新办专业的建设,注重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新办专业的管理与评估,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新办专业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制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找准专业办学特色,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新办专业办学水平。未来五年内,新办专业应都达到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标准,力争23个专业获得自治区级优质专业。

(八)实行重点课程建设工程,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各专业特点,确定核心课程或骨干课程,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去掉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PBL教学方法应用,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考试制度,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慕课的建设。

(九)利用专业认证与评估,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评价机制

努力以良好成绩完成教育部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护理学本科教育标准》、《全国中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对学校的临床医学、护理学、中药学等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查找差距,明确下一步教育改革的目标,把接受专业认证与评估作为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按照专业标准积极做好专业建设工作,为我校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等专业认证做好准备,力争“十三五”期间通过认证与评估。

根据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与外部质量监控相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参考专业认证和审核评估的具体内容,细化学校其他专业评估具体内容和措施,保障学校专业建设质量的稳步提升。对专业建设融入质量文化观念,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动态监控,把总体性反馈、检查与个性化反馈及教学检查有机结合,促进质量提高,并适时调整、改进专业建设各环节质量标准。

(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高层次师资队伍。一是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通过引进院士,打造国医大师、培养“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项目,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育自治区级教师团队。二是注重人才队伍中坚力量建设。“十三五”期间,通过引进和培养自治区“八桂学者”“特聘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等项目,培养学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三是加强中青年骨干力量的建设。通过加大对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促进中青年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六、组织保障措施

切实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加强监督、考核和评估,按年度对建设工作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贯彻专业建设责任制。专业建设点所在的院系要建立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领导、校内外学术专家和行业专家构成的工作机构,制定并组织实施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研究和解决特色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必要时可以吸收学生代表参与。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