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强骨拓基层,壮乡绣彩承文脉——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开展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2日至3日,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社会实践队赴靖西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院校座谈+临床实践+文化研学"的立体化模式,深入调研基层中医药发展现状,探析壮医药传承创新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深耕基层:共话中医药人才培养新图景
7月2日,实践队首站抵达靖西市中医医院,与靖西市卫健委、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等单位代表开展专题座谈。会上,靖西市中医医院院长介绍了医院发展情况,生动阐释壮医药在基层骨伤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则从政策层面解读《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强调“人才下沉是打通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在场学生围绕“DRG医疗改革对骨科的机遇与挑战”“基层医院中医骨科人员需要”等议题踊跃提问,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座谈会现场
实践队员提问互动
知行合一:临床教学激活传承创新动能
座谈会后,靖西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黄加放带领实践队参观骨科病区。在骨科病区,黄医生采用壮乡特有的杉木鲜树皮夹板,现场演示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技术,并详解具有壮医特色的治疗理念。这种“理论-实践-再认知”的教学闭环,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中医药、民族医药在基层医疗中的不可替代性。
现场展示“小夹板”操作
文化铸魂:在壮族博物馆触摸千年文脉
7月3日,实践队来到我国唯一壮族专题博物馆——靖西市壮族博物馆开展文化研学。这座占地4320平方米的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系统展示了壮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今的发展历程。在六个主题展厅中,队员们通过1820件馆藏文物(其中展出750件)深入认知壮族文化:从新靖镇宾山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牙齿化石,到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锛等农耕工具;从明代瓦氏夫人抗倭的文献记载,到清同治年间黑旗军在北帝庙祭旗的史实再现。特别是革命历史厅展出的土司制度相关文物,生动诠释了靖西作为壮族文化核心区的历史地位。
参观壮族博物馆
实践育人:青春誓言回荡边陲杏林
此次实践以“强专业根基+铸文化自信”双线并进,取得显著成效。2022级学生梁宇豪在总结会上表示:“身为中医学生,未来走上临床,不能被现代医疗的便捷裹挟,要守住初心,深耕中医传统技法。就像靖西市中医医院保留特色、以优势取胜,中医人唯有把根基筑牢,才能在时代浪潮中,让中医的火焰持续燃烧。”
单点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