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教研室建设
针灸学教研室“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一、现状分析
1.师资建设
十三五期间,教研室队伍扩展至16人,培养出广西名中医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
十三五期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厅局级科研项目学名师1人,国家级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3人,硕士导师8人,校级学科学术带头人2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区级青年教师能力提升项目人才3人,打造出了一支与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2.科学研究
科研立项20余项,科研经费达300万余元。获部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00篇,申请专利3项。
3.教育教学改革
五年来负责有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针灸学》以及辅修班《针灸治疗学》衍伸课程、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中医专业《针灸学》。教师参编国家规划教材7部,获校级一流学科建设课程1门,区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10项,国家级级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
4.平台建设
十三五期间,通过努力,成功获得自治区级“中医外治法示范基地”以及“针灸学重点学科”。
5.学术交流
十三五建设期间,本团队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与国内外广泛开展学术、科研、临床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巩固针灸国际交流的重要基地。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保证每人每年1~2次学习交流机会。
6.主要不足
(1)品牌太少:目前团队(教学、科研)、学科、成果、课程、名师都有,但未形成品牌。
(2)师资建设有硬伤:学缘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海外背景有待提高,年龄结构偏年轻化,“中层”断节严重;科研实验室缺少高水平专职实验人员。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学及科研实验室场地严重不足,条件差。
(4)科研成果及专利转化率低:尚未获得经济效益特别显著的转让成果,没有做大、做强针灸产业。
(三)机遇与挑战
区级品牌冲击有望:目前刚开展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获得区级重点学科建设,通过建设逐步具备冲击区级教学和科研团队、区级科研成果、区级教学名师的能力和实力。
二、战略思路发展目标
(一)战略思路
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平台,以专业学科发展为龙头,做强针灸产业,带动学科向区级水平和平台发展。
(二)发展愿景
至“十四五”期末,要努力把我科建设成为区内同行一流的教学、科研基地,使针灸科成为针灸推拿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中心,成为区内乃至国内交流与合作的窗口。
(三)发展目标
1.专业建设:“稳定规模,适度发展”。保持针灸学专业国家级品牌专业的地位优势,将针灸学专业建设成为区级优势专业并进行专业分化。
2.师资队伍建设:核心是优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遵循“引进、培养、聘请”并举的工作思路,依托课程、专业、学科及平台,“明确目标,定向培养”。建设一支学缘结构合理、职业道德好、业务素质高、学术造诣深、具有奉献精神的区级级教学、科研队伍。
3.课程建设:以针灸学区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为契机,争取针灸学成为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加强针灸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广适应、高素质、有特色”的思路,优化课程结构,着力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始终坚持“保证基础课、强化主干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实践课、增开新兴课”的课程改革方向。
4.科学研究:加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凝练相对稳定明确的科研方向,多学科人才交叉融合,重点组建针灸学科研学术团队,与校内外优秀团队进行联合攻关、深入研究,力求重大项目及成果的突破。
5.文化建设:完成针灸博物馆的搬迁和重建,使之成为学校中医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6.平台建设:
(1)在校级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区级平台建设:教学团队(针灸学)、学科(中医学)、教学成果(针灸学)、教学名师(朱英、陈日兰)。
(2)网络平台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针灸学),通过教材建设针灸学线上资源。
7.基础设施建设:借针灸学重点学科建设契机,改造针灸学后期临床实践教学环境。
8.社会服务:利用专业及学科优势,依托广西区针灸学会,做大针灸产业。
9.学生工作:坚持学生至上的服务理念,加强学生创新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坚持同质化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中心。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任务与关键指标
1.学科建设
保持在目前定位,积极组建和运行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针灸学线上线下课程”,并争上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平台,争取建成国内一流学科。
2.专业建设:搞好针灸学专业综合改革,借针灸学重点学科建设,将针灸学专业建设成为区级优势专业。
3.师资队伍建设:完成学科带头人新老交替,逐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和学术群体。打造国家级或区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培养国内一流知名专家2~3名和知名中青年专家2~3名;培养博士导师1~2人;培养区级学科学术带头人1~2名;区级青年骨干教师2~3名。加大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4.教材及课程建设:主编或副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2-4部。加强针灸推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5.科学研究:力求针灸学科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产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效益应用开发成果,力争产出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争获区级以上成果奖1~2项,SCI收录论文2~3篇。在“针灸对痛症临床与实验研究”、“针灸对妇女相关疾病的研究”上有重大突破。发表论文30-50篇,争上国家级教研教改课题1项,区级教研教改课题2-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
6.基础设施建设:扩充和完善针灸学后期临床实践教学实验室、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达到区内同类专业先进水平。
7.团队建设:争上1个区级优秀教学团队(针灸学教学团队)。
8.本科及研究生培养:继续加大本科《针灸学》课程培养,后期临床实践教学培养,以及研究生培养。
9.社会服务:不断创新后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临床实践教育内容与高质量准则,努力打造高质量医学教育团队,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合格医师。
(二)改革与建设的具体措施
1.坚持教学质量至上: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管理、评价、反馈等一系列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做到课程教学、考核及互动形式多样化。
2.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加强科研项目的具体实施措施,不断完善研究生人次培养,适应科研步伐。
3.制定有效的教研室考核机制:对研究生导师和专职教师进行量化绩效考核,引入破格和退出机制,能上能下,鼓励良性竞争。
4.组建创新学术团队:形成“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的队伍建设新模式。
5.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专业+思维”,注重专业的融合与交叉,以创新的意识和开放的态度办教育,注重每一名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年度计划指标
1.每年按时按质完成《针灸学》本科学年授课;
2.每年按时按质完成《针灸学》后期临床实践教学;
3.每年副高以上职称师资培养研究生人均1名,毕业率及第一就业率超过90%;
4.每年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力争获得1项国家级项目,取得1-2项省级项目,2-3项区级项目;
5.每年积极进行教改研究,力争获得1项区级项目,取得2-3项校级教改项目;
6.积极进行课程教学建设,不断完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力争申请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