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一

针灸科常用操作技术实训大纲

发布时间:2016-03-11 10:25:33 浏览次数: 【字体:

 

 

针灸科常用操作技术

 

 

第一节  毫针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毫针刺法操作前准备和操作流程;

2.熟悉毫针刺法适应证、禁忌证及有关注意事项;

3.熟悉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教学内容】

  1. 毫针刺法适应证、禁忌证。
  1. 适应症

适用于内、外、妇、儿科等各种常见疾病。

  1. 禁忌症
  • 具有严重内脏疾病患者。
  • 具有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

③ 精神过于紧张,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2. 毫针刺法操作前准备。

(1) 针具准备

① 选择硬度、弹性和韧度较好的不锈钢针具

② 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

(2) 体位准备

① 体位选择以患者舒适并能持久,便于医者取穴和操作为原则;有条件情况下尽量采取卧位。

② 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1. 消毒:
  • 针具器械消毒:清洗、消毒后灭菌(已准备)
  • 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

方可持针操作。

  • 针刺部位消毒:针刺部位的消毒:在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

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腧穴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 治疗室内消毒:保持通风,定时清洗更换治疗床上用品,每天紫外线灯照射1小

时。

3. 毫针刺法操作方法。

(1)进针法 以75%酒精棉球或者碘伏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1.5寸以内的短针。若为1.5寸以上毫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

(2)进针角度

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斜刺";针体与皮肤呈15°角刺入,称"平刺"适用于皮薄肉少的部位。

(3)行针与得气

行针又称“运针”。是指针刺入腧穴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辅助手法分为:循、弹、刮、摇、飞、震颤法等。

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

得气后,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属性不同而行补泻。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法和复式补泻法 。单式补泻分为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和平补平泻六种;复式补泻分为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

(4)留针和出针

留针指进针得气后,将针留置穴位内一定的时间。在留针过程中,还可间歇行针,以促使得气或加强针感及保持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及留针时间的长短应视病情而定。一般留针20-30分钟即可出针。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是指将毫针拔出所刺腧穴的操作方法。出针的方法,是以干棉球轻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的捻转并顺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拔离。

4. 毫针刺法操作注意事项

(1) 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 对身体虚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3) 胸、胁、腰、背部离脏腑较近的腧穴,不宜深刺。

(4) 眼眶内、项部穴位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眼眶内穴位不能提插捻转和接电针。

(5)对尿 潴留患者,针刺小腹部腧穴时,注意针刺方向、角度、深度

(6)妇女怀孕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下腹部腧穴; 怀孕三个月以上者,不宜针刺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妇女怀孕期间,通经活血的穴位如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肩井等不宜针刺;

(6)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7)有自发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等部位不宜针刺

5.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1)晕针

处理 :立即起针。患者平卧,头低足略高,轻者仰卧片刻,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①初次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②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③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许时再予针刺;④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滞针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

预防 :消除患者精神紧张,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3)弯针

处理: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预防: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4)断针

处理:医者要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层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 :认真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行针或留针时,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5)血肿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参考学时】4学时

 

 

 

 

第二节  灸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灸法操作前准备和操作流程;

2.熟悉灸法适应证、禁忌证及有关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 灸法适应证、禁忌证。

(1)适应症

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大多种虚寒证、阳气下陷、虚脱、瘀结癥瘕、郁热不发等疾病以及防病保健的作用。

(2)禁忌症

① 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处不宜直接灸;关节活动处不宜化脓灸。

② 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慎灸。

③ 孕妇腰骶部不宜灸

④ 施灸过程防止燃烧的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

2. 灸法操作前准备

根据不同灸法而准备相应物品。

(1) 艾条灸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 艾炷灸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隔物灸准备姜、蒜、附子饼等。

3. 灸法操作方法。

(1) 艾条灸

艾条灸分为悬灸和实按灸两种。悬灸又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为温和灸;在施灸部位一上一下,为雀啄灸;左右移动或者反复选择称为回旋灸。   ②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实按灸:用7层纱布或者桑皮纸包裹药艾条,按于施灸部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

(2)艾柱灸   

①.直接灸  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即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以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择体位及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所以选取的体位要求平正、舒适。待体位选好后正确点穴,可用棉签蘸龙胆紫 或用墨笔在穴位上划点标记。       

艾炷的安放和施灸: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少量蒜液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性和刺 激作用。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炷,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 轻痛感。灸完1壮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可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连 续灸7—9壮。     

敷贴淡膏药:灸满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可每天换贴1次。大约1周左右,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 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正常的无 菌性化脓,脓液较淡色白,若感染细菌而化脓,脓色多呈黄绿色)。同时可多吃一些营养较 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此灸法有后遗瘢痕,灸前应征求患者同意。

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艾炷放置于腧穴部位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 间接灸

  a 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

b隔蒜灸  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

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c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3—7壮。

  d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

4. 灸法操作注意事项。

(1)施灸顺序一般是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少后多。

(2)灸后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让其自然吸收,较大则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涂烫伤油等。瘢痕灸注意保护痂皮,避免感染。

【参考学时】2学时

 

 

第三节  拔罐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拔罐法操作前准备和操作方法。

2.熟悉拔罐法适应证、禁忌证及有关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 拔罐法操作前准备(只要求掌握闪火法)。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95%酒精棉球,火柴或者火机、酒精灯、走罐法要准备凡士林或刮痧油等介质;刺血拔罐法要准备三棱针或者梅花针;留针拔罐法要准备毫针。

2. 罐的吸拔方法。

(1)火吸法(只要求闪火法:一手持罐,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2) 水罐法(略)

(3 ) 抽气法(略)

3. 常用拔罐法的运用。

(1)留罐法:用闪火法把罐吸附上后,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2)闪罐法: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

(3)走罐法: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

(4)刺血拔罐法: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5)留针拔罐法:毫针刺入后将罐吸附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

(6)药罐法(略)

4. 拔罐法操作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4) 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参考学时】2学时

 

 

第四节  三棱针疗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三棱针操作前准备。

2.熟悉三棱针疗法适应证、禁忌证

3.掌握三棱针针刺方法。

4.熟悉三棱针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 三棱针操作前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盛放用过的三棱针)。         

  1. 三棱针疗法适应证、禁忌证

     (1) 适应症

① 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

② 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2)禁忌症

① 在临近重要内脏部位,切忌深刺。

② 动脉血管和较大的静脉血管,禁刺。

③ 虚证,尤其是血虚或阴液亏损患者,禁用刺血。

④ 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用

 ⑤ 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劳累者禁用。

3. 三棱针针刺方法。

(1)、腧穴点刺  

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施术部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3毫米左右,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放血,如十宣、十二井穴等处。      

(2)、散刺法

亦称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淤滞的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针刺深浅根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

(3)、刺络法

先用带子或橡胶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按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人脉中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在其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4)、挑刺法

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迅速消毒后,右手持针迅速刺人皮肤1-2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可再刺人3-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挑破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此法常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病、支气管哮喘等。

4. 三棱针操作注意事项。

(1)对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其思想上的顾虑。     

(2)操作时手法宜轻、宜稳、宜准、宜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更不可伤及动脉。      

(3)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4)对体弱、贫血、低血压者及怀孕和产后妇女等,均要慎重使用。凡是凝血机制不好 的患者和血管瘤患者,不宜使用本法。      

(5)三棱针法刺激较强,治疗过程中须注意患者体位,以防晕针。     

(6)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1疗程,出血量多者,每周1—2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毫升为宜。

【参考学时】4学时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