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学概论》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
一、评价方案
《壮医药学概论》是一门介绍壮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础的课程,是学习中医学、中西结合医学、壮医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课程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壮医药"的基本概念、壮医针刺疗法的起源,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三气同步学说、三道两路学说、脏腑气血骨肉的病理生理、病因病机—毒虚论、壮医的治疗原则,掌握壮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掌握壮药的组方特色以及壮医治疗方法的基本特点;熟悉农业、科技、文化、习俗等对壮医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壮医辩证及辩病的关系,熟悉壮医目诊、甲诊等多种诊断疾病的方法,熟悉壮医常用方剂特色、壮医内治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外治法的种类、特点;了解壮族社会历史概况、发展特点以及壮医药的初步形成与发展,了解壮医的特色诊断技法以及常见疾病诊断要点,了解壮医对毒药和解毒药的认识和使用,了解壮族丰富的养生防病方法,了解壮医临床各科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课程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壮医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如壮医药发展史、壮医基础理论、壮医方药学基本知识、壮医特色诊疗技术等知识,培养壮医思维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培养良好的壮医传统文化底蕴及人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继续深入学习壮医药学各科打下基础。
课程态度目标:教学中结合壮族传统文化、壮医的现代研究成果等内容,培养学生对壮民族的热爱及对壮医药的兴趣。因此,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本课程的知识性质,建立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逐步改变单一的期末集中一次性终结考试的方法,将课程评价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掌控及记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学风。
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评价两个方面。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考核包括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指标的评价。力求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
2.终结性考核评价
终结性考核实行开卷考试。试题除了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外,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总成绩的构成
课程期末总成绩的构成:过程性考核占20%,终结性考核占80%。
二、实施方法
本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实用对象:非壮医学专业本科学生。
(二)考核的方法
课程期末总成绩的构成:过程性考核占20%,终结性考核占80%。
1.课程过程性考核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及终结性考核。
(1)考勤:占5%。由学习委员负责,在课前、课间或授课结束前进行。详细记录每位同学的出勤情况。
(2)课堂提问:占5%。每次上课时,随机抽查对上一次课或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课堂讨论:占5%。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集中进行的课堂讨论。上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参加、发言、发言提纲记录等情况评定成绩。
(4)课后作业:占5%。教学过程中会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上交。已提交作业为准,记录成绩,不提交作业者为0分,所有课后作业得分的分均分记为课后作业最终得分。
2、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80%。
实行开卷考试。题型:根据教学内容,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为主。
开学第一次上课的任课教师,利用5-8分钟的时间,详细向学生公布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办法及考试方式。让学生对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方法及具体考核的时间等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