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名贵和濒危药用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项目启动会在南宁召开
7月19日,由广西中医药大学牵头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名贵和濒危药用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项目启动会在广西南宁顺利召开。该项目是广西中医药领域首个牵头获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标志着广西中医药科研创新迈入新的水平。
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国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三位院士领衔指导。国家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医药处处长濮润、项目专员方子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药科技与发展处副处长吕泽,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苏钢强,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蔡朝亮、自治区中医药局局长黎甲文等10余位主管部门领导参会。学校党委书记莫锦荣、校长姚春率校领导班子及各课题负责人、课题组骨干及企事业单位代表近百人现场参会。
启动仪式上,莫锦荣致辞表示,项目立项是学校“有组织科研”的重要实践,将全力保障标志性成果产出。蔡朝亮强调,项目立足广西丰富药用资源,是区域中医药产业突破的关键,科技厅将协同推动成果转化。苏钢强在线上指出,项目需深化中医药传承创新,为国家战略贡献智慧。吕泽要求聚焦产业需求,强化规范管理,确保成果落地。濮润提出建立高效协同机制,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现场举行了项目技术指导委员会聘任仪式。濮润为张伯礼院士颁发主任委员聘书,为林国强院士颁发顾问聘书;吕泽、蔡朝亮为曹锡康、刘中秋等专家颁发委员聘书。
三位院士分别对项目实施提出具体要求。陈士林院士强调,团队需以高度责任感推进研究,集中突破1—2项引领性成果,为资源保护开发提供示范;林国强院士建议依托西南生物多样性优势构建全产业链开发体系,并利用东盟区位优势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张伯礼院士提出三点要求:严守考核指标培育标志性成果、建设成果数据库促进科教协同、严守科研诚信规范财务管理。
项目负责人姚春及各课题负责人汇报实施方案后,专家组提出优化建议:建立10家协作单位联动机制,重点突破龙血竭、沉香等药材生态繁育技术瓶颈,明确成果临床转化路径。
“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名贵和濒危药用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项目由广西中医药大学联合广西药用植物园、成都中医药大学等9家单位共同实施,针对西南少数民族特色药材,聚焦生态保护、人工繁育、高值化利用三大技术突破,旨在构建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并形成示范效应。项目成功立项实现了广西中医药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零的突破”,将为中医药民族医药现代化、智能化、国际化提供创新路径,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与民族医药资源保护。
会议现场
张伯礼院士讲话
林国强院士讲话
陈士林院士讲话(线上)
领导讲话
颁发聘书
(从左往右:林国强、张伯礼、濮润、吕泽、刘中秋、杨世林、曹锡康、魏立新、李典鹏、蔡朝亮)
项目实施方案论证(项目负责人姚春教授作汇报)
现场专家组论证
合影
单点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