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国医大师黄瑾明:将壮医从乡野引入学堂
外国友人体验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本报记者 吕 欣
他是将壮医从乡野引入学堂的第一人。
自28岁开始,他致力于自己民族的医学传承创新,游走穿行在广西的山野村寨,寻访民间医生,整理民间医案,穷尽一生精力与热爱,将其系统化、科学化、学科化,并坚持在临床工作中探索实践、治病救人。
他就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黄瑾明教授。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56年,他用半个世纪的勤勉仁爱,温和而坚定地实践着一位壮族医生的医学追求: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医医药是我国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黄瑾明教授已是85岁高龄,仍然每周出门诊三次。他的弟子韩海涛医生说:“老师有两个有求必应,治好病,对病人有求必应;教好学生,对学生有求必应。”
“线”到病除的壮医传奇
采访当中,黄瑾明教授亲自为患者施药线点灸法治疗睡眠质量问题。
装在玻璃器皿里的苎麻线,已经多重壮药制备液的浸泡。黄瑾明教授取出药线点燃,绳火似星,迅速地灼灸在人体体表穴位或部位,点到即止,敏捷而准确。患者只有针刺一般浅浅的短暂痛觉,皮肤上几乎看不出点灼的印记。“这就是壮医药线点灸法。”黄教授介绍,此法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等各科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病、泄滞,效果显著。
壮族民间医生龙玉乾是黄瑾明一生挚友。正是在寻访到龙玉乾后,壮医药线点灸才被黄瑾明搜集整理到了壮医诊疗方法当中,成为现代壮医学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而也有了一个“线”到病除的壮医传奇。2009年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黄瑾明《“线”到病除》临床治疗经验,壮医药线点灸的神奇疗效引起轰动。
开创壮医临床技术整理研究的先河
1985年黄瑾明创办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聘请龙玉乾传授壮医药线点灸,开展大规模临床验证,整理出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和《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临床治验录》,把流传在民间的壮医浅刺法和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引入医学殿堂。
1988年,他主编发行中英双语解说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教学录像片,将壮医的神奇传播到海外,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1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瑾明是传承人。同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立项建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至今在区内外13家公立医院建立工作室二级传承站。2012年以黄瑾明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被列入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2017年组建“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联盟”,培养学术传承人162人,促进了壮医针灸流派在全国的传承推广。30多年来,他坚持开办壮医药线点灸培训班30多期,使得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应用。
黄瑾明不仅在实践中验证壮医药的效果,还努力通过临床疗效、治疗规律、作用机理等研究,整理壮医药理论,验证壮医的科学性。
1992年,他主持完成“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发掘整理及疗效验证研究”获国家中管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壮医领域首个省部级奖项;1995年主持完成“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证作用规律及疗效原理的研究”,是广西中医药大学和壮医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导的“壮医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将脐环穴发挥到极致
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厘定的中国十大针灸流派之一,有自己的特定穴位。特别是脐环穴(神阙穴),更是壮医针灸代表性特定穴位。
黄瑾明将脐环穴的临床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并建立和丰富了脐环疗法的科学体系。
从医早期,黄瑾明在对民间壮医的调研当中发现,广西民间各地普遍有用活鸡尾巴给病患在肚脐部吸毒治病的疗法,疗效称奇。如东兴市江平镇横隘村民间壮医揭氏,应用鸡尾巴肚脐疗法(俗称鸡尾巴疗法)等土法治疗肿瘤及疑难杂症,至今已在当地师徒间传承五代;在金秀等地,鸡尾巴疗法主要用于治疗鼓胀、蛊毒、脐风等症;在武鸣仙湖镇民间,当地壮医用此法治疗痉挛、抽风;在百色,民间则用来治疗“阴毒”。
通过进一步考证,黄瑾明发现针对脐部治病的思想在壮医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宋代《欧希范五脏图》中,壮医就对脐的解剖结构有了较深的认识。
在广泛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黄瑾明将民间土法整理形成一整套壮医脐环穴理论体系,并于2010年在第一部壮医针灸专著《中国壮医针灸学》中首次明确提出“脐环穴”穴位名,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成果。2013年,黄瑾明首次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针灸》上公开了壮医脐环穴研究最新成果。2019年,脐环穴特定穴位图编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壮医针灸三部特定穴位挂图》,公开出版发行。
黄瑾明认为,脐是人体的“微诊系统”,像勒答(眼睛)、耳朵、指甲一样,是人体的缩影。通过观脐可以察知人体的健康状况,在疾病诊断上具有特殊的定性定位和预后价值;同时又是治疗全身疾病的一个窗口,刺激此窗口的相应位置,就能通过道路系统的传导,作用于相应的组织器官,从而能治疗全身疾病。
黄瑾明强调调气、解毒、补虚、祛瘀四大治则,重视阴阳互生、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理论,创新提出气血均衡学说,丰富了壮医学理论;他全面梳理壮医针灸特定穴,形成壮医药线点灸、壮医浅刺、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三大核心技术。
2017年,黄瑾明获“全国名中医”荣誉。虽至杖朝之年,他依旧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他坚持出诊和带教,带领团队继续挖掘、整理、规范壮医针灸疗法,不断完善蛇串疮、不寐、口僻、缺血性中风、项痹5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积极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并带着弟子们着手进行壮医天阴阳针法的探索和研究。2018年,黄瑾明开设壮医针灸科独立病区,开启壮医学临床专科新时代。黄瑾明说:“我要用民族的医学智慧为家乡人民护佑健康。”
单点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