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学习强国】【理论前沿】做有君子品格的“大先生”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熊素玲 日期:2021-09-27 点击数:
分享到:

君子是我国古代对品德高尚、才能卓越之人的通称,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反映了传统文化中深层的精神追求。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指出,君子的才德主要有三项,即仁德、智慧和勇敢,集中体现了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高校党员教师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应当以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形象为参照,学习其高尚的人格品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有品格、有品行、有品味的“大先生”。

常若有过勤检身。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人的道德修养,只有通过“常若有过”的检身,知己不足、明己之短,严于律己、求责于己,才能“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来检视发现自身不足,做到知耻而后勇。”因此,我们为人处世,应怀着谦恭心态,常思己过,时刻提醒自己,随时反省自己,坚持不懈地提升修养德性。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党员人数不断扩大,素质越来越高,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主力军。但一些教师在自我修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教师党员集体意识淡化,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争着干、没利益的事就看不见、听不到,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学校、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师应多向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学习,常常自省,不断检视自身不足,努力提高党性修养,强化以德立教、育人为本理念,着力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修德为先固理想。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而理想信念是精神力量的基石。《论语·学而》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而做人最根本的就是心中有“道”,即要有信仰、有理想,具备仁爱之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这是对哲学社会工作者说的,也是对广大高校教师说的。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与此同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还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深悟“君子”之道,“明大德、立大德”,加强道德修养,增强学识,用仁爱之心育人。

博学于文提素质。《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审问、慎思、笃行,是君子获得智慧、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读书学习,不去认真实践,就不可能获取知识。更何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今天处在互联网时代,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指的是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统一,包括政治意识、道德情操、学术水平、扎实学识等方面的内容。不言而喻,要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教学、科研和育人实践中贯彻落实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像古代君子那样既要“志于学”,又要“修于文”,不断增强个人学识,提升育人水平。

为人师表强责任。为人师表是君子人格的重要内容。《论语·子罕》写道:“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的伟大人格,一直是其弟子学习的榜样,激励和指引着他们成长成才。孔子的不少观念,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着为人师表的智慧,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认真践行。作为高校教师,言行举止、说话办事都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因此,教师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要从学生成长中体会到快乐。我们看一个教师是否有修养、有内涵,就要看他对教育事业是否满腔热情,是否爱护和关心学生。在《论语·里仁》中,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体现出了孔子愿用一生去捍卫真理的决心与勇气。大学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传承文化之地,教师要用心用情去传授知识和真理。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以高深的学问和高尚的人格教导学生、影响学生,从而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广大教师只有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才能不负所处的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作者系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刊载于《当代广西》杂志202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