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中国教育报】卅载构建壮医体系 百年传承民族文化——广西中医药大学具有壮医特色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纪实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2月1日四版 日期:2018-02-01 点击数:
分享到:

壮族,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唐代以后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壮医学,千百年来以其“简、便、验、捷”的独特优势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流传于民间,为区域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壮族历史上缺乏统一的文字,千百年来壮医靠父传子、师授徒的传承模式在民间流传。

广西中草药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植根于民间的壮医在广西医疗服务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壮医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壮医没能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无法开展系统的人才培养,传统的师传徒、父传子的传承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古老的壮医面临着发展后继无人的问题。为了传承发扬民族医药文化,满足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广西中医药大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明确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目标,有步骤、有计划,积极稳妥地培养具有壮医特色中医学专业人才。

挖掘整理壮医药形成学科体系,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先后成立了壮医门诊部、壮医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国医大师班秀文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对壮医药进行挖掘研究,并将壮医药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构建了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脏腑骨肉气血”为核心的壮医学理论体系,挖掘整理了一批以壮医药线点灸为代表的临床诊疗技术,创立了壮药质量标准基本体系,先后编撰、出版了《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系列壮医学术专著。“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壮医药挖掘整理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了壮医医史文献研究、壮医基础理论研究、壮医诊疗技能研究、壮药药种资源研究、壮药药效筛选与作用机理研究、壮药制剂工艺与质量研究等学科主攻方向。根据学科主攻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从1988年至2011年共毕业硕士研究生42名,为具有壮医特色中医学专业的开设培养了教师队伍,同时通过研究生的培养促进了学科发展。随着壮医药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和壮医理论体系的日臻完善,学校组织专家先后编写出壮医学专业系列教材。

用壮医药丰富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创立具有壮医特色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对壮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致力于把这些成果融入到中医学专业教学中,丰富和发展中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创新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1992年开始,学校教师逐步把壮医药的科研成果以学术讲座、临床指导或课堂辅导、选修课等多种形式,渗透到本科各专业的教学之中。从1994年9月起,开始在中医本科班中开设壮医疗法选修课“壮医药线点灸”。

1994年5月16日,国家教育部门对黄汉儒等80名代表的答复中建议在广西中医药大学试办某些民族传统医药专业,定向招生和培养一批“养得起、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充实民族地区专业卫生技术队伍,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对医药人才的需求。经过多年筹备,2002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壮医方向,学生在完成中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壮医学概论”“壮医内科学”“壮医外科学”等课程,成为具有壮医特色的中医学专业人才。2011年,在中医学(壮医方向)人才培养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壮医学专业,同年开始招生。2012年,壮医学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主动适应基层和地方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厘清社会对具有壮医特色中医学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诉求,不断深化改革,强化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社会需求,学校明确了中医和壮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学时比例,设立了壮医特色课程模块,编写了《中国壮医经筋学》《中国壮医针刺学》《中国壮医外治学》等壮医系列特色教材及《广西特色治病技法》《壮医经筋疗法》等视频音像资料。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简、便、验、捷”的壮医诊疗方法,使人才培养更能适应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需求。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2013年,学校投入2.15亿元建设中医药壮瑶医药实验教学中心,建筑面积56900平方米,包括公共实验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应用实验教学、学生创新创业与教师教育教学发展综合实验等五大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建设了有700多份特色标本的壮药标本室,是目前我国仅有的按壮医理论来分类展示的壮药标本室。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成立了壮医诊疗部,形成了全区(省)较强的壮医专家教授方阵。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广西国际壮医医院)2015年启动建设,设床位1000张,将于2018年10月竣工,被列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重大公益民生项目,自治区政府部门拟投入16亿元。该医院的建成,在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的同时,对推进壮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传播,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学校还与武鸣壮医医院、南丹县壮医医院、凭祥市黄氏壮医经筋治疗中心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较好地满足了临床教学需要。

广西中医药大学具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深厚,人才辈出。近30年来,具有壮医特色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使学校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医药特色的办学格局,开辟了壮医药教育的新途径,拓展丰富了传统医药教育的内容,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为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为广西各族人民的健康事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学生在校表现出色,多次获省部级奖励。2012年,壮医药学院学生党支部获“广西高校优秀学生党支部”称号;2009年,获广西教育部门颁发的“先进班集体”称号;2008年,“探索花山壁画之壮医药文化及社会服务”获广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成果;2007年,“壮族传统文化和壮医药的调研和实践”获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2005年,第一届中医学(壮医方向)获自治区级优秀班集体称号。2013年以来,共有43名壮医学院学生获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

——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医药特色鲜明的中医学专业人才。他们扎根并活跃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充分发挥壮医“简、便、验、捷”的优势,成为当地医疗卫生行业一支重要的力量。

——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以人才培养为契机,积极开展壮医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工作,使壮医学在民族医学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术地位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8年,壮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被纳入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范围,使壮医成为继藏医、维医、蒙医、傣医之后,第5个进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少数民族医学。壮药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形成了壮医质量标准基本体系,为规范壮药的种植、生产、流通等环节,推行壮药药材质量评价和质量等级优劣认证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为少数民族医学的传承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经过挖掘整理,构建了壮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了一批临床诊疗技术项目和标准,出版了壮医学系列学术专著,编写了壮医学专业系列教材,壮医药线点灸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壮医学的传承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在2009年、2010年的桂台两岸经贸合作中,壮医针灸成为重要文化交流内容,在台湾举办了多届学习班,并在台湾多家医疗机构得到推广应用。广西中医药大学近年境外留学生数一直位列广西高校前列,2015—2016学年达238人。学校教师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宣传推广壮医学术思想和诊疗技能。

——为其他少数民族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广西中医药大学通过30年的研究与实践,创立了具有壮医特色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壮医成为我国缺乏文字记载的民族医药体系中,首个通过挖掘、整理形成较完备的理论体系的民族医学,壮医学也达到了国家高等教育开设本科专业的基本条件,被列入了国家教育部门本科专业目录,为其他少数民族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吸引了国内外不少民族医药院校的专家到学校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