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传承岐黄之术,弘扬大医精诚——一附院黄瑾明国医大师工作室团队师承培养项目拜师仪式暨黄瑾明国医大师学术传承培训班圆满结束

来源:一附院 作者:李美康 甘可平 日期:2023-03-10 点击数:
分享到: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精神,为带动区域内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广西中医药事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3月10日,一附院黄瑾明国医大师工作室团队师承培养项目拜师仪式暨黄瑾明国医大师学术传承培训班在南宁顺利举行。

国医大师黄瑾明教授,一附院党委书记桂雄斌教授,院长谢胜教授,副院长、仙葫院区院长张高炼教授,师承导师李美康教授、谢玉华教授、陆璇霖教授、韩海涛副教授,以及区内37名师承项目的弟子,获得国家级、省级的各项人才培养项目的17名学员参加本次拜师仪式。会议开幕式由桂雄斌教授主持,拜师仪式由张高炼教授主持。

黄瑾明教授致辞中要求每一位弟子都要有为壮医发展无私奉献的使命感,要对师长们怀有礼敬之心、感恩之情,并把这种正气弘扬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他对团队成员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珍惜情谊;二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勤于思考临床,重视临床和总结;三是牢记“大医精诚,乃吾医万事当存之本”。同时,黄瑾明还殷切寄语师承学员们——医者天道,首在仁心。岐黄悟后,妙手回春。

桂雄斌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中医药事业发展而言,人才是不可替代的“第一资源”,中医师承工作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全面提高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未来一附院将继续深耕细作、守正创新,强化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希望拜师的各位学员能珍惜师承机会,秉持赤子之心,传承岐黄之术,弘扬大医精诚,从跟诊抄方到望闻问切,从耳濡目染到衣钵相传,争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中医药传承者。

谢胜教授表示,黄瑾明教授作为壮医临床发展的第一人,是吾辈之楷模,当学之典范,望各位同仁珍惜教学相长、共同精进的机遇。当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对人才第一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一附院创新启动了名医名家工作室团队师承培养项目,探索走出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对于下一步如何把握中医药事业发展新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优势力量,高质量开展继承人培养工作,谢胜提出三个建议:一是聚焦团队式培养,让传承快速实现量与质的突破;二是聚焦对病机的全面认识,基于中医学、壮医学的特性培养中医思维;三是聚焦坚守初心,以坚持不懈的积累与总结加速医者成长步伐。

拜师仪式开始,37名师承学员依次向导师团队呈拜师贴、行拜师礼,敬献鲜花,导师授回徒贴及赠书,礼成后,拜师学员与指导老师合影。

拜师仪式结束后,领衔导师黄瑾明教授讲解了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壮医三道两路辩证及天阴阳针法的临床应用,李美康教授分享了壮医药学术思想挖掘心得体会,韩海涛副教授介绍了广西黄氏壮医针灸三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拜师,是祖国医学传承的一种传统形式,意味着对师道传统的尊重,对学术衣钵的传递,同时也是对下一代医者的激励和鼓舞。

此次黄瑾明国医大师工作室团队师生结缘,今后的日子里,导师将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学员进行共享与交流,以提高中医思辨能力,传承壮医药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为首要任务,为广西壮医药事业培养造就一批热爱壮医、医德高尚、擅长运用壮医解决临床常见及疑难问题的基层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共同推动壮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让壮医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大会现场

国医大师黄瑾明寄语弟子学员

拜师仪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