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关注

【人民网】广西中医药大学:以文化人,开创中医药文化铸魂育人路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20231103 作者:冯肖慧 日期:2023-11-08 点击数:
分享到: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少数民族医药发展。

自1985年起,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原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基础上,结合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深入挖掘整理和创新研究壮瑶医药文化,先后成立了壮医药学院、瑶医药学院,建立起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填补了壮瑶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空白,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同时,该校坚持文化引领,确立以中医文化自信为灵魂的育人新理念,突出中医药壮医药瑶医药文化特色,积极培育对教师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壮瑶医药特色浓郁的育人环境,以文化人、铸魂育人,构建起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专业素养、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五位一体”的具有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

突出壮瑶医特色,构建民族地区中医课程新体系

1998年起,广西中医药大学大力推动增强中医文化自信的教育,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从传统哲学、中医经典中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出具有高度自洽性的中医方法论原理,将其渗透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中,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第二课堂育人、环境育人功能,使中医文化自信、中医思维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创新医教融合,构建与区域卫生健康事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文化自信→中医思维→临床能力”专业培养路径。2003年构建“三模块六环节”实践教学体系;2004年修订完善《医学类毕业生实习量化考核实施方案》,实施以“病种和技能”量化考核为导向的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方法。

学校深入挖掘壮瑶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与壮瑶医药理论的沟通及整合,将壮医瑶医理论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出版《壮医学基础理论》《瑶医诊道》等24部壮瑶医系列教材,2011年设置壮医学专业,增设《壮医药学概论》《壮医特色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等壮医特色课程,构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中医学课程体系。

桂鄂文化旅游联合推广会、桂鄂非遗精品艺术展演活动上武汉市民零距离感受壮医竹罐疗法。广西中医药大学供图

桂鄂文化旅游联合推广会、桂鄂非遗精品艺术展演活动上武汉市民零距离感受壮医竹罐疗法。广西中医药大学供图

注重传承创新,创新“桂派”中医师承教育新方式

广西中医药大学注重中医传承,创新“桂派”中医师承教育新方式,坚持“铸医魂、重经典、强临床、突特色、促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思路。自1999年起开设传统师承班、2008年起开设香港传统班、2012年起开设中医学(桂派杏林师承班)、2014年起开设国际传统班,依托“桂派”名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育和遴选一批德才兼备的经典导师和临床指导导师,建设“师承教育中医药导师工作室”及“中医经典研修室”,设立“桂派杏林医学生研修论坛”,采用院校教育与“桂派”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施导师制,传承“桂派”学术思想。注重经典,在经典研习中培养中医的理论自信;加强临床,从名医临床疗效中培养中医的实践自信,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

学校将培育中医文化自信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贯穿于中医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文化自信-中医思维-临床能力”专业培养路径,进一步发展了我国民族医药学,形成了学校最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能传承壮瑶医药技能与文化的基层医学人才传播壮瑶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获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文化引领,突出特色,创新民族地区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三年,中医学(桂派杏林师承班)同学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100%,升研率85%以上。

师承班拜师仪式。广西中医药大学供图

师承班拜师仪式。广西中医药大学供图

创立标准体系,打造壮瑶医药学术文化交流平台

广西中医药大学对以口耳相传、流传民间的壮瑶医药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开展壮瑶药材的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创立了壮药瑶药质量标准基本体系。

据介绍,广西中医药大学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是广西首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开展合作交流,在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壮瑶药民族医药文化与实践研究、壮瑶药的理论及质量标准方面等方面进行合作,为广西千亿元产业服务。“壮瑶药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整理和疗效验证研究”“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与临床实验研究”等一批壮医科技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西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此外,该校是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中心、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等,也是桂粤湘黔五省(区)壮瑶药联合研究中心和壮瑶药联合实验室所在地,拥有“壮瑶药协同创新论坛”等面向世界的学术文化交流平台。

2022年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暨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内涵提升工程启动仪式上中医药养生技法表演。广西中医药大学供图

2022年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暨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内涵提升工程启动仪式上中医药养生技法表演。广西中医药大学供图

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广西中医药大学立足广西地域特点,加强对壮、瑶等民族医药文化的发掘整理,挖掘整理了一批以壮医药线点灸为代表的临床诊疗技术;“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民间医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壮医目诊”“瑶医观目诊病法”“瑶医滚蛋疗法”“瑶医磨药疗法”“瑶医针挑疗法”“壮医针挑疗法”等8项壮、瑶医疗法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积极实施“广西老中医药壮医药专家宣传工程”,2022年开设了国医大师班,弘扬以该校历届国医大师为代表的“桂派名老中医”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树立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自觉与自信。

为加快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学术的传承与创新,广西中医药大学先后编撰和出版了《广西百名名中医百首验方》《桂派名老中医》丛书、《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中国壮药图鉴》等系列壮医药学术专著与教材,成为传播广西中医药壮医药文化的载体。

该校作为制作单位之一组织拍摄了以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为原型的电影《国医》,影片荣获第十九届塞多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提名。《“非”同凡响 神奇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桂香溢远——漫话肉桂的前世今生》科普宣传片参加了2022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光影中医药”展示活动,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出了新贡献。

国医大师黄瑾明为患者进行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广西中医药大学供图

国医大师黄瑾明为患者进行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广西中医药大学供图

坚持以文化人,营造浓郁的壮瑶医药文化氛围

广西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辐射作用,积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壮医药)文化教育基地,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壮瑶医药文化故事。

据了解,广西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西科普教育基地等,开设有广西中医简史、壮医药简史、广西道地药材、常用壮药等专题,收集与展示壮医药著作、壮药材标本、刮痧器具、药线点灸器具等,展出标本13000多件,为培养壮医药人才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广西传播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的重要基地。

广西中医药大学还建有国医大师陈列室、中药(民族药)辨识馆、特色中药馆、壮瑶药研究成果展等。该校药用植物园、药师山、药王谷、仙葫药圃开辟专区种植壮药、瑶药植物,积极传播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向学生及社会普及中医药、壮医药知识,壮瑶医药文化特色浓郁。

此外,广西中医药大学开展有“壮族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壮族三月三”系列讲座、壮族民俗体育竞技、组织参观端午药市和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与周边高校、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中医药文化壮瑶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学校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移动壮瑶医药博物馆,现场展示壮瑶医特色诊疗、壮药绣球操、壮医三气养生操等,让群众现场体验壮瑶医药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疗法,感悟中医药文化、壮瑶医药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了文化育人的作用。

“壮族三月三”文化艺术节上的壮药展示。广西中医药大学供图

“壮族三月三”文化艺术节上的壮药展示。广西中医药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