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关注

上海高校争当节能减排“科技引擎”

日期:2008-07-07 点击数:
分享到:

 

2008年07月07日 11:12:29  来源:解放日报

 

 

    昨天,20辆第四代燃料电池动力车从上海直发北京,这批“节能样板车”将作为贵宾接待车和马拉松比赛先导车,在奥运赛场上一展身手。由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汽集团等提供动力系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负责制造的这一氢燃料电池车,最大输出功率高达60千瓦,燃料消耗仅为每百公里1.2公斤氢气,大约相当于4升93号汽油,车载储气罐加满氢气可连续行驶300公里。

 

    在全社会攻坚“节能减排”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完成我国“十一五”期间“能耗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这一硬指标?本市高校担当起“科技引擎”重任。

 

    能源的形成速度远远慢于人类使用能源的速度,这是当今能源危机的主因。能不能模仿地球上天然化石能源的形成机制,让二氧化碳循环起来,迅速转化为有机能源?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金放鸣在节能减排领域开辟出一块新天地———让能源与二氧化碳和谐循环,这一研究虽然刚刚启动,却已引起国内外同行关注。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教授朱冬生也加入到节能减排基础研究之中,他发现纳米流体能强化传热,令传热效果提高50%,将纳米技术引入节能领域大有可为。不少高校在节能减排基础研究方面投入“重兵”。上海交大于2005年6月成立了能源研究院,涉及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新一代能源与动力系统和能源战略与政策等研究领域,成立以来承担能源领域国家与省部级项目近百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2亿多元。

 

    在节能减排基础研究力争“国内、国际领先”的同时,应用型新技术也开始在上海高校“落地开花”。华东理工大学研制的“冷焦污水封闭循环成套工艺技术”为国内外首创,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技术使石油炼制过程中的污油回收率、水再生循环利用率,以及石油焦回收利用率全部达到100%,推广应用到国内外30余套大中型延迟焦化装置,总加工能力为3460万吨/年,三年累计节水172.8万吨,减少恶臭气体排放2.7万吨,直接经济效益3.68亿元。上海理工大学研发的高温高压自然循环干熄焦余热锅炉技术,将热力循环效率提高了5%,发电效率提高10%—15%,这一过硬“绿色数据”,成为企业搏击市场的“看家本领”。

 

    上海高校的节能减排新技术正通过广泛途径向社会辐射。近日,上海交大与闵行区政府共同签署节能领域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将为区内企业提供节能评估、节能诊断。双方计划用一年时间,建立起包括100名节能专家的专家库、100项节能技术的技术库、100个节能产品的产品库、100个节能项目的项目库。复旦、上大等多所高校凭借在环保、能源、材料等学科的优势,将节能减排技术渗透到社区、商务楼等社会方方面面。(记者徐敏 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