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关注

“治未病”:维护提升健康状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10-01-18 作者:柴玉、黄心 日期:2010-01-20 点击数:
分享到: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10-01-18

116召开的第三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接受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半年以后,在38不适表现中,选择比半年前好多了的比例为47%,选择比半年前好一些的比例为26%,总共达到73%

数字表明:

老百姓接受并欢迎治未病

被调查对象在接受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半年以后,对服务的总体感觉,满意率达90.64%。在38项不适表现中,选择比半年前好多了比半年前好一些的比例总共达到73.04%。其中,不适表现按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前五位为神疲乏力占85.26%、困倦占83.8%、小便增多或清长82.97%、大便秘结占82.62%、易感冒占82.02%这一组数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许志仁在第三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公布的。

为了解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开展了相关调查。调查对象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及接受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满6个月的人群,主要调查健康改善情况和服务满意度。

服务措施对健康改善重要程度的选项中,选择重要的的比例由高到低前五位分别为:健康指导占84.59%、中医体质辨识占81.43%、健康档案建立占75.3%、饮食调理占64.21%、内服药物调理占61.81%许志仁在论坛上说,服务对象对治未病预防保健的健康指导和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档案建立有重要认识,同时显示对饮食和内服药物在治未病预防保健中重要程度的认同。

在有效调查的87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中,91.3%的单位成立治未病中心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83.91%为一级临床科室,75.86%应用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许志仁介绍说,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设置了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占13.09%)、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区域(占7.54%)、健康咨询及指导区域(9.57%)、健康干预区域占(42.86%)。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在岗人员平均49.97人,占科室人员总数的68.42%,为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了一定的专业人才保障。

许志仁认为,下一步应该围绕建立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和完善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应在全国建立治未病服务监测网络,通过对监测信息的统计分析,得出客观真实的效果评价结论,为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实例显示:

治未病理念激发人群自我维持健康的需求

上海市长宁区是全国治未病工作试点区。目前,该区已建立2KY3H“治未病中心、10KY3H“治未病分中心、13KY3H“治未病服务站,初步形成区域内治未病的服务网络,区域人群基本在家门口能享受到治未病服务。

长宁区卫生局局长张平介绍说,在大力开展治未病工程以前,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承担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角色,但社区居民对于健康关注还是重医轻防,慢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针对这些情况,长宁区卫生局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大力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居民健康档案中增设中医体检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模块,为区域内建有健康档案的居民提供健康状态评估和产品干预,目前已完成近万人的中医体检并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其中2039岁人群约占20%4069岁人群约占58%70岁及以上人群约占22%

开展治未病服务人员培训,完成了首批具有一定资质的人员培训工作,首期共有45名一线治未病专职人员完成了专业培训。张平介绍,目前长宁区卫生局信息中心已经和中华治未病网实现有效的数据对接,初步完成治未病信息平台的建设。同时,还通过组织各类展、演、验推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中医,接受治未病理念,激发居民应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维护健康的需求。

专家观点:

对人的健康状态的认识是治未病的逻辑起点

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在论坛上引用《巴黎宣言》中关于医学方面的话来证明他的观点:中医治未病的逻辑起点是对人的健康状态的认识。

陈凯先说,我国现在医疗卫生的方针是要把治疗疾病转化为维护和促进健康,治未病就是要防范健康状态的风险,只有知道健康的状态,才能防范风险,把握健康。这是治未病的逻辑起点。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原副理事长陶祖莱也认同此观点,他说,健康的科学无论是方向还是层次都和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距离很大,但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和中国的传统医学从本质上是同构的。因此,关于健康的科学应该是治未病的医学。

陈凯先在报告中解释,人的健康状态由三观状态组成,以宏观、中观状态为主导,综合微观状态而形成。人的健康状态的变化过程是连续变化的,可以分为正常稳态、过渡状态和疾病状态。人的健康状态的变化特点是由渐变发展到突变,量变发展到了质变的过程,人的状态分为未病态、欲病态和已病态。他认为,控制和逆转健康状态的退变,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护和提高健康的最有效时期是可以把握的。

以中国传统医学为主导,结合现代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首先要辨识状态、评估风险,这是管理人的健康状态风险的基点,也是中、西医两个根本不同的医学体系的结合部,即统一于人的健康状态。对未病、欲病和已病之人,实时采取个性化干预,提升状态。陈凯先指出,对人的健康状态的认识是中医治未病的逻辑起点,治未病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通过从整体和动态的观点,从身心合一、人与环境相协调的角度,把握人(个体)健康状态的辨识和调节,就可以维护和提升人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