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授课程
|
医学影像学
|
课程章节
|
第六章 第一节 骨骼
|
授课学时
|
4学时
|
所属院、部
|
瑞康临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
|
设计者
|
蓝江
|
授课专业
|
临床医学
|
授课年级
|
2013级
|
一、导言(引入学习动机、导入主题)
|
骨骼及其邻近软组织疾病多,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许多骨骼常见和罕见病都可以通过医学影像检查来发现和观察,并且长期以来已经积累了不少影像征象经验,因此骨骼的影像学表现也应成为每一个医学生应该重视和积极学习的知识基础,为将来能够熟练诊断做好知识储备。
本节课包括以下四部分的内容:1、检查技术;2、骨骼正常影像表现;3、基本病变表现;4、疾病诊断
本教程首先介绍了骨骼的常用检查技术,骨骼的影像解剖特点,进而介绍骨骼的基本病变表现,经过以上知识的积累,再延伸到骨骼疾病的影像表现,由于课时有限,本课程主要掌握X线平片的知识要点,了解CT及MRI的应用,结合图片实例讲述,结合临床知识进行重点征象的归纳和鉴别。
|
二、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骨骼(长骨)正常解剖X线表现。
(2) 掌握骨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3) 掌握骨骼创伤(骨折)、骨骼感染、骨结核、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常见疾病X线表现,。。
(4) 了解检查技术要点、CT及MRI的应用,软组织的基本病变表现。
技能目标:
(1)通过病例图片及设备图片进行引入、介绍,使学生能了解骨骼影像检查的方法选择及技术要点,培养合理选择检查技术的意识。
(2)通过长骨骨骼解剖的讲述,使学生复习相关解剖知识,建立正确解剖定位观念。
(3)通过对骨骼基本病变表现及各种疾病的相关讲述,使学生建立影像与解剖、病理、临床知识的融合观念,通过课堂及课后思维练习,掌握好骨关节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要点,训练好基本的阅片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 利用影像形像的图片,引领学生更好领会影像学的要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理运用解剖、影像、病理知识进行临床思维的练习,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自主学习的意识。
(3) 通过与学生互动讨论及临床案例分析,将课堂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能够即学即用,提高学生临床知识应用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骨骼基本病变X线表现;骨骼常见疾病的X线表现。
难点:骨骼常见疾病的X线表现。
|
三、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
1、 学情分析
|
(1)知识特点
对骨及关节解剖知识记忆不足,对骨关节影像检查方法认识不充分、理解不深,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知识点大部分未接触及了解,需要从头梳理。
(2)技能起点
教学对象是临床专业本科生(大三),通过两年的学习,已完成解剖学、病理学的学习,初步接触诊断学知识,对影像诊断基础解剖医学有初步记忆及了解。
(3)情感态度
a) 通过理论联系病例的讲解,激活学生学习医学影像学的兴趣,。
b) 通过病例学习及互动讨论,增强独立思考和分析意识,提高综合运用解剖、病理、影像的知识能力,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4) 思维能力
学习有一定的临床分析疾病的思路,但是影像读片的思路不够清晰,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强化影像读片的分析、思维能力。
|
2、 教学预测
|
(1)骨关节解剖记忆不足的可能
由于学习人体解剖学后未能及时复习和巩固,学生很多都没有能够辨识基本的骨骼解剖知识,对大体解剖及微观解剖知识记忆不连贯,重点在本次授课过程中,在PPT上用正常的骨骼平片、CT、MRI,形像生动的给同学们介绍,采用互动提问的方式,把解剖知识点讲透,讲懂,把碎片化的记忆重新连接起来,鼓励学生配合好课堂进程,避免过多的冷场或者讨论偏题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在互动中逐步培养记忆的乐趣。
(2)知识点复杂,难以记忆的可能
骨骼基本病变表现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基础要求较高,种类多,病变复杂,同影异病的情况多,学习时学生常难以短时间内构成清晰的分类记忆。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图像特点,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掌握病理要点,然后通过常见典型病例讲解,导出其影像特点,验证学生的推理,使学生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
四、教学过程
|
1.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环节设计(设计师生这间、生生之间采用的对话、研讨和交流的学习方式)
|
教学内容
|
时间
分配
|
教学活动
|
知识点
|
教师教学方法
|
学生活动
|
导入新课
|
5分钟
|
高清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
|
采用问题——启发式”及“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等教学方法给出病例,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
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对该病例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作出初步的考虑诊断,提出疑问。
|
教学介绍
|
2分钟
|
对骨骼影像教学的熟悉、掌握及了解内容初步点出。
|
列点分别介绍本章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及了解部分。
|
注意提示重点及难点内容。
|
熟悉
|
13分钟
|
骨骼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1、 X线
2、 CT检查
3、 MRI检查
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和如何操作,作为临床医生如何配合。
|
对检查技术的原理重点提及、复习,对其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分别提出,告之首选检查方法。
|
回顾性提问,加强记忆。
|
难点及重点
|
20分钟
|
骨骼(长骨)正常X线表现
|
从形态、解剖分析骨骼构成的方式、特点及特点解剖名词,特别是小儿长骨及脊柱的发育、解剖特点。
|
回忆骨骼构成的基本知识及小儿长骨、脊柱骨的解剖名称。
|
重点
|
40分钟
|
骨骼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
用典型病例及图片,采用问题教学法,学习骨骼9种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特点。
|
问题教学法:观察图片,说出各种骨骼基本病变X线片的理解及记忆要点,从病理知识入手深入记忆。
|
病例实例图片讲解
|
75分钟
|
骨骼常见疾病的影像特点:
骨折、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骨瘤样病变及骨肿瘤的X线、CT、MRI表现,主要记忆及理解X线表现特点,CT、MRI作为深入学习内容进行初步教授。
|
骨骼各种常见疾病影像特点。
|
在教学分析病例过程中贯穿采用影像读片的思维模式。
|
启发式教学,提问“根据其病理特点,同学们认为应该如何分析图片表现改变?”
|
案例式教学法:提供几个不同的病例分组进行讨论。
讲授法:总结、分析比较各个疾病的诊治要点,评析各组的讨论发言。
|
总结回顾
|
5分钟
|
复习思考题:
1. 小儿长骨解剖名称有哪些?
2. 骨骼基本病变包括有什么?
3. 骨折定义及X线表现征象特点?
1) 临床考虑骨折,应首选什么检查来确诊?临床上还有哪些影像学技术可帮助诊断?
4、骨囊肿及骨巨细胞X线鉴别诊断要点;
5、骨肉瘤的分类及X线表现特点。
|
引导学生总结回顾骨骼影像知识的各种定义、检查技术。应用解剖、病理、临床知识及影像知识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
采用学生总结,教师订正和补充的方式,巩固本节知识要点。
|
合计学时
|
160分钟
|
2.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包括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这些方法技术操作,以及操作中的要求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程序。)
|
知识点
编号
|
学习
目标
|
媒体
类型
|
媒体内容要点
|
教学
作用
|
使用
方式
|
所得结论
|
占用
时间
|
媒体
来源
|
1
|
感知
|
图片
|
骨骼影像解剖及应用资料
|
C
|
H
|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
7分钟
|
引用
|
2
|
掌握
|
图片、文本
|
骨骼解剖影像表现及基本病变影像表现;常见病例的影像表现。
|
A
|
G
|
影像检查技术有不同优缺点,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联想影像的临床应用。
|
135分钟
|
引用、自制
|
3
|
领会
|
图表、图片、文本
|
骨骼影像检查技术、检查流程及选择。
|
F
|
G
|
领会放射科各种疾病的检查流程及诊断流程。
|
13分钟
|
引用、自制
|
4
|
分析
|
文本
|
影像专业术语的描述及图像的分析
|
C
|
H
|
掌握影像专业术语描述规律、内容,助于对该图像的诊断
|
20分钟
|
自制
|
5
|
应用
|
文本
|
课外练习与小结
|
J
|
F
|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又得到巩固提升
|
5分钟
|
自制
|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
3.板书设计
|
黑板(白板)设计:
右侧为多媒体屏幕,左侧为板书部分
黑板左侧书写章节的大标题及小标题
1. 用流程图写出骨折的临床及影像诊断流程(外伤病人→临床怀疑骨折→骨骼正侧位平片→两种情况→1、骨折→确诊
→2、无骨折,仍临床症状仍支持→对侧位检查及CT或MRI扫描,排除细微骨折或隐匿骨折,判断骨髓损伤情况。
2. 板书骨骼扫查方法,大致描绘。
|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利用PPT承载信息量大,便于处理图片、展示动态图像等特点,结合本章的内容制作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
1. 展示影像的检查设备(X线、CT);。
2. 展示不同检查技术的作用及其图像;
3. 说明各种检查技术的优点及缺点,进而说明不同疾病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4. 最后,留下思考题让学生根据相关的临床和影像知识进行解答,列出参考资料。
|
|
五、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测试
|
1.课内
1. 课上教师以课堂提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可以根据对影像科已有的认识进行解答;
2. 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分组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解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促进学习。学生亦可主动提出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或者让其他同学帮他解答。
① 发式提问引起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区分“X线”、“CT”的相同点,“MRI”的原理,并解释其中的区别。
②教师举例引起课堂讨论:举出“骨折”等病例,说明不同类型影像学表现,同学们须予以区分。
2.课外
1.课后预留思考题(骨折的定义及X线表现有哪些?),下次上课前反馈作业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点评。
2.期终考试,最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并在下一学期开学反馈给学生
|
六、摘要或总结
|
本节学习了骨骼解剖知识,骨骼常用的检查技术及其优缺点,骨骼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希望下次继续保持,下次课学习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容,希望大家回去先预习一下。
|
七、 学习资原
|
1 教材资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白人驹 徐克主编.《医学影像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七版
2、互联网资源
a)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校内通过图书馆入口可免费阅读下载文献;
b)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可查阅各大院校“骨骼疾病”的课件等;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网:http://www.jingpinke.com/,可听取教学名师授课。
c)教学参考资料网络学习资源《医学影像学》PPT等。
d)金征宇,主编.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八年制)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参考文献
中华放射学杂志
实用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4、临床病例资源
利用教学见习,借助大学两所直属附院影像资源,强化对影像医学的认识。
5、教学实训中心平台
利用学校实训中心平台,掌握相关临床诊治技能。
|
八、教学反思
|
含尚未包含在内的设计内容,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新型教学方法对老师把握全局的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合理分配时间,对无法教授的疾病要指导学生自学,对学生情况的把控也需要很准确,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与学生加强沟通和反馈。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和建议)
|
本设计重难点突出,条理清晰,但动态图片设计不足,建议多采用动态图片及实践病例辅助,以便学生深刻理解。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