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二

《核医学》教学大纲(24学时供临床本科)

作者:刘建民 发布时间:2016-03-08 15:20:58 浏览次数: 【字体:

《核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XZ0408002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限制性选修课

学时/学分:1.5学分总学时25,理论24,实验(见习)0,网络1

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是临床医学的限制性选修专业课之一,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核医学又称核子医学或原子医学,旧称“同位素”,在我国属于一门独立医学学科。核医学成像技术是当今医学影像的四大影像技术之一,是影像医学的一部分。核医学就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懂得如何正确选择与合理应用核医学的诊疗方法,充分认识核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与地位。并具有进一步学习分子影像技术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人文意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诊疗思维习惯,促进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核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其理论及知识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熟悉核仪器和放射性药物的基本知识。懂得如何正确选择与合理应用核医学的诊疗方法,充分认识核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与地位。并具有进一步学习分子影像技术的初步能力。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运用医学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人文意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诊疗思维习惯,促进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在培养应用人才的目标下,通过学习中、西医基础理论,结合核医学课程专业教学、临床实践,培养临床新型的医学人才,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核医学的定义

2.了解核医学的分类

3.了解核医学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1.核医学的定义

2.临床核医学和实验核医学的范围和内容

3.国际核医学的发展历程和我国核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4.临床核医学的相关学科:核仪器学、核药物学、电子计算机、分子生物学和体外分析技术等内容

5.核医学在临床及各个系统和脏器中的应用

第一章 核物理基础

【目的要求】

1. 掌握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的概念;核衰变的类型、规律、衰变常数和半衰期(物理、生物和有效)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131I99mTc18F32P125I113In等的半衰期。

2熟悉辐射剂量及其单位换算。

3.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射线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

1.核物理的概念

    2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的概念

3.核衰变的类型、规律、衰变常数和半衰期(物理、生物和有效)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4. 131I99mTc18F32P125I113In等的半衰期

5.辐射剂量及其单位换算

6.原子的基本结构

7.射线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核医学仪器

【目的要求】

1.  熟悉核仪器的工作原理。

2.了解不同类型核医学仪器的诊断、检测和防护应用,核仪器的质量控制,核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SPECTPET)。     

【教学内容】

1.核仪器的工作原理

 γ闪烁探测器工作原理: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其作用是将探测到的射线能量转换成可以记录的电脉冲信号。

2.不同类型核医学仪器的诊断、检测和防护应用

3.核仪器的质量控制

4.核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SPECTPET

SPECT成像原理:是一台高性能的γ照相机的基础上增加了支架旋转的机械部分、断层床和图像重建(reconstruction)软件,使探头能围绕躯体旋转360o180o,从多角度、多方位采集一系列平面投影像。

PET成像原理:引入人体内的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发射出的β+粒子在体内经湮灭辐射产生两个方向相反和能量均为511Kev的光子同时入射至互成180°环绕人体的多个探测器通过符合探测(coincidence detection)而被接收,把这些光子对按不同角度分组,就得到放射性核素在不同角度的投影。

第三章 放射性核素显像

【目的要求】

1.重点掌握放射性核素不同的显像类型;核素显像的图像具体的不同的分析方法。

2.熟悉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3.了解:放射性核素显像条件的选择。 

【教学内容】

1.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就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检测示踪剂的行踪,来研究被标记物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分布状态或变化规律的技术。

2.放射性核素不同的显像类型

稀释与反稀释技术  研究体液容量

物质代谢与转化      胆固醇代谢,激素合成等

动态平衡的示踪      动力学分析,功能测定

细胞增殖动力学示踪  细胞周期测定

体外放射分析        样本中微量物质浓度的测定

放射自显影          被测物质在样本中分布状态

活化分析            研究物质的构成

3.核素显像的图像具体的不同的分析方法

4.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5.放射性核素显像条件的选择

第四章 放射性药物

【目的要求】

1.熟悉放射性药物的分类、特点;

2.了解放射性药物的生产、管理。

【教学内容】

1.放射性药物的分类、特点

1)放射性药物的概念

2)放射性药物的分类:

体内放射性药物:诊断性药物和治疗性药物

体外放射性药物

3)放射性药物的特点:

具有放射性

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

计量单位-GBqMBqkBq; CimCi、μCi  

化学量少

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2.放射性药物的生产、管理

放射性核纯度: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占总活度的百分数。

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第七章 放射防护

【目的要求】

1.掌握放射卫生防护的三大原则和内照射、外照射的防护方法;熟悉放射卫生防护的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标准;

2.了解电离辐射对机体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及分类。

【教学内容】

1.放射卫生防护的三大原则:

实践的正当化

放射防护最优化

个人剂量限值

2.内照射的防护方法:

时间(time)防护

距离(distance)防护

屏蔽(shielding)防护

3.外照射的防护方法

尽一切可能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尽量减少实验场所及环境污染,定期进行污染检查和监测,把放射性核素的年摄入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值以内

4.放射卫生防护的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标准

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5.电离辐射对机体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及分类

第八章 内分泌系统

【目的要求】

1.重点:甲状腺功能测定仪的原理及甲状腺吸碘功能的测定方法;甲状腺显像的原理、测定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甲状腺激素的临床意义。

2.熟悉:肾上腺皮质显像和肾上腺髓质显像的原理、影像分析及临床应用;正常人及各种疾病的吸碘率值的变化以及相对应的甲状腺疾病的类型。甲状腺素抑制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

1.甲状腺功能测定仪的原理及甲状腺吸碘功能的测定方法

2.甲状腺显像的原理、测定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

3.甲状腺激素的临床意义

4.肾上腺皮质显像和肾上腺髓质显像的原理、影像分析及临床应用。

5.正常人及各种疾病的吸碘率值的变化以及相对应的甲状腺疾病的类型。

6.甲状腺素抑制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第十二章  骨关节系统

【目的要求】

1.骨关节系统重点:骨静态显像的原理及方法;骨显像的影像特点及临床应用。2.熟悉:骨动态显像的原理和方法;骨断层显像和骨关节显像的原理方法。

【教学内容】

1.骨静态显像(局部和全身)的原理及方法

2.骨显像的影像特点及临床应用

3.骨动态显像的原理和方法

4.骨断层显像和骨关节显像的原理方法

第十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目的要求】

1.重点:脑血流显像的原理、显象剂及方法及临床应用;

2.熟悉:脑普通显像的影像特点、显象剂临床应用;

3.了解:脑代谢显像和脑受体显像;脑普通显像和脑脊液间隙显像的原理、显象剂和方法

【教学内容】

1.脑血流显像的原理、显象剂及方法及临床应用

脑血流灌注显像原理:

1)静脉引入脑血流灌注显像剂

2)脑血流灌注显像剂可以通过正常的血脑屏障,具有脂溶性、电中性、分子量小的特点;在脑内的分布与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成正比;一旦经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后,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脱羧,失去电中性或构型转化等,不能反向通过血脑屏障而在脑细胞内稳定滞留。

3)在体外通过SPECT/PET进行断层显像,即可得到脑血流灌注图像。

显像剂

1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

a.   99Tcm –ECD(双半胱乙酯),99Tcm –HMPAO(六甲基丙胺亏)

b.   123I-IMP(安菲他明)

c.   133Xe

2PET脑血流灌注显像

a15O·H2O

b13NH3·H2O 

临床应用:

2.脑普通显像的影像特点、显象剂临床应用

3.脑代谢显像和脑受体显像

4.脑普通显像和脑脊液间隙显像的原理、显象剂和方法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

【目的要求】

1.重点:肾图测定的原理、显像剂、方法和临床应用;SPECT显像的原理、显像剂、方法和临床应用。

2.熟悉:肾小球滤过滤率(GFR)、肾血浆有效流量(ERPF)测定的原理、显像剂、方法和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肾图测定的原理、显像剂、方法和临床应用

2. SPECT显像的原理、显像剂、方法和临床应用

3.肾小球滤过滤率(GFR)、肾血浆有效流量(ERPF)测定的原理、显像剂、方法和临床应用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

【目的要求】

1.重点:肝胶体和肝血池显像的原理、方法、显像剂和临床应用;

2.了解:肝内肿瘤的阳性显像;肝胆动态显像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消化道出血和胃排空检查。       

【教学内容】

1.肝胶体和肝血池显像的原理、方法、显像剂和临床应用

肝血池显像原理和显像剂:

99mTc标记的红细胞最常用

静脉注射后血池显像剂在肝脏血池中浓聚并达到平衡,达到完全平衡时,肝血管瘤内放射性计数远远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并可近于心血池。

肝胶体显像原理、方法、显像剂:

静脉注射放射性胶体被肝脏库普弗细胞吞噬而不被迅速排出,可获得肝脏影像。

大多数肝内病变(肝癌、肝囊肿、肝脓肿、肝血管瘤等)与正常肝组织不同,不具有库普弗细胞病变部位失去吞噬肝胶体显像剂功能,显示放射性缺损区或减低区,除了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脾脏、骨髓及其它脏器也有分布。

临床应用:

2.肝内肿瘤的阳性显像

3.肝胆动态显像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

4.消化道出血和胃排空检查

第十九章 核素治疗

【目的要求】

1.重点: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甲状腺亢进、甲状腺癌转移灶以及功能性自主性甲状腺瘤的131碘核素治疗的原理、方法、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2.熟悉:153Sm-EDTMP治疗骨转移癌及放射免疫治疗。                                                    

【教学内容】

1.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2.甲状腺亢进、甲状腺癌转移灶以及功能性自主性甲状腺瘤的131碘核素治疗的原理、方法、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3. 153Sm-EDTMP治疗骨转移癌及放射免疫治疗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能了解核医学及核医学的检查及治疗技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肾图测定的原理、显像剂、方法和临床应用;SPECT显像的原理、显像剂、方法和临床应用。骨静态显像的原理及方法;骨显像的影像特点及临床应用;甲状腺激素的临床意义。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甲状腺亢进、甲状腺癌转移灶以及功能性自主性甲状腺瘤的131碘核素治疗的原理、方法、适应症及临床应用。本门课程着重完成培养计划中的技能目标中的第6)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的要求。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方法教学,通过对各系统核素显像、核素治疗章节的学习,让学生熟悉掌握肾图测定原理、测定方法及在临床应用、骨关节系统显像特点及临床应用、核素治疗的临床应用。通过具体的显像图片及核素治疗疗效对比图,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懂得应用各系统常见疾病应用核医学的诊断,熟悉掌握核素在临床中的治疗价值。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二章

讲解课程总进度、核医学绪论、核物理

4

第三、四章

辐射防护、核医学仪器

 

4

第五、六章

放射性药物、放射性核素显像

 

4

第七、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

 

4

第九、十章

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

 

4

第十、十一、十二章

泌尿、骨关节系统、核素治疗

 

4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

2.考试成绩评定:如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所占比例60%

3. 评价方法: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核医学(卫生部本科统编教材、第8版)

2.参考资料:瑞康临床医学院网络学习资源、相关学术刊物等。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