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仪器分析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BZ0408020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2学分,总学时为34学时,理论22学时,见习12学时
一、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检验仪器学》是一门知识面、技术面密集程度高,更新周期短的一门新兴学科。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常用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分类结构,性能指标,使用方法,常见故障的排除,临床检验仪器中的计算机技术,并了解其发展趋势,为他们更好地从事临床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近年来,由于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监测和医学研究的诸多需要,医学检验方法的进展十分迅速,血液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的任何新理论,新技术以及重大科研成果,凡是能直接用于诊断疾病的,或早或迟都会发展成为一种检验方法,进入临床实验室。
二、课程目标
建立知识目标相应的检验仪器更是日新月异。随着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向检验医学的广泛渗透,使得临床检验仪器都向着机械化、自动化、精密化和简易化的方向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临床检验的速度与精度以及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和管理质量。随着高灵敏度、多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检测仪器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临床医学的发展对实验室检验,判断结果的依托性的不断增大,对检验工作者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和提高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各层次学生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类现代化检验仪器,使之在辅助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最佳的效能,成为相当急迫,重要的内容。
建立能力目标让检验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名目繁多的检验仪器的性能质量(通过灵敏度、误差、噪声、最小检测量、精确度、可靠性、重复性、分辨率、测量范围和市值范围、线性范围、响应时间、频率响应范围等判断),掌握各种常用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分类结构、技术指标、使用方法、维护管理、以及常见故障的排除等。教会学生关注其发展趋势及特点,以使有限的仪器得到综合应用,并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回最佳的效能,为他们更好地从事临床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态度目标临床检验已成为疾病诊断、危险分析、治疗效果评价和健康状况监测不可或缺的中药环节和必要手段。为患者提供准确、快捷的检验结果,是防病治病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基本需要,也是检验医学工作者不断追求的工作目标。因此,培养和提高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各层次学生具备临床思维和态度,以及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类现代化检验仪器,使之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最佳的效能,成为相当急迫、重要的任务。
三、 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 概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检验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其发展方向。
2、熟悉临床检验仪器的主要组成部件。
3、了解临床检验仪器的选用标准。
【教学内容】
1、临床检验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2、临床检验仪器的选用标准。
第二章 离心机技术及离心机
【目的要求】
1、掌握离心机的基本原理、分类结构和常用的离心方法。
2、熟悉离心机的使用、维护。
3、了解离心机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离心技术的镜的进展。
【教学内容】
离心机的基本原理、分类结构、常用的离心方法、离心机的使用和维护。
第三章 显微镜技术及显微镜
【目的要求】
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光学参数、基本原理、结构和关键部件,掌握特种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结构和特殊部件。掌握电子显微镜的类型和组成。
2、熟悉光学显微镜的维护、调试与使用方法。熟悉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3、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了解电子显微镜的进展及医学应用,了解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
【教学内容】
1、光学显微镜的光学参数、基本原理、结构和关键部件,特种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结构和特殊部件。光学显微镜的调试与使用方法。
2、电子显微镜的类型和组成。悉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第五章 血液分析技术及相关仪器
【目的要求】
1、掌握血细胞分析仪分型、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
2、熟悉血细胞分析仪的调校和使用方法。
3、了解血细胞分析仪常见故障处理及仪器的进展。
【教学内容】
血细胞分析仪分型、基本原理、基本结构,血细胞分析仪的调校和使用方法。
第六章 自动血沉分析仪
【目的要求】
1、掌握自动血沉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
2、熟悉自动血沉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自动血沉分析仪的维护与保养。
【教学内容】
自动血沉分析仪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调校和使用方法。
第七章 尿液分析技术及相关仪器
【目的要求】
1、掌握尿液分析仪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
2、熟悉尿液分析仪的调校和使用方法。
3、了解尿液分析仪的维护与保养。
【教学内容】
尿液分析仪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尿液分析仪的调校和使用方法。
第八章 自动生化分析技术和相关仪器
【目的要求】一、掌握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
二、熟悉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和分析方法。
三、了解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及评价。
【教学内容】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使用和分析方法。
第九章 电化学分析技术和临床相关仪器
【目的要求】
1、掌握电解质分析仪和血气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
2、熟悉电解质分析仪和血气分析仪的应用方法。
3、了解常用的电解质分析仪和血气分析仪。
【教学内容】
电解质分析仪和血气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应用方法。
第十章 微生物检测技术和相关仪器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快速检测仪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
2、熟悉电细菌快速检测仪的应用及调校方法。
3、了解细菌快速检测仪的维修。
【教学内容】
细菌快速检测仪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应用及调校方法。
第十一章 免疫分析技术和相关仪器
【目的要求】
1、掌握常用的免疫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
2、熟悉常用的免疫分析仪器的应用及调校方法。
3、了解常用的免疫分析仪器的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
常用的免疫分析仪器(酶标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和放射免疫测定仪器)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应用及调校方法。
第十三章 PCR基因扩增仪
【目的要求】
1、掌握PCR基因扩增仪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
2、熟悉PCR基因扩增仪的应用及调校方法。
3、了解PCR基因扩增仪的维修。
【教学内容】
PCR基因扩增仪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应用及调校方法。
第十五章 流式细胞技术和流式细胞仪
【目的要求】
1、掌握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分类。
2、熟悉流式细胞仪主要性能指标及其应用。
三、了解流式细胞仪的维护及其常见故障排除。
【教学内容】
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分类及其应用。
第十六章 电泳技术和常用电泳仪
【目的要求】
1、掌握电泳的原理、电泳仪的结构和常用的电泳技术。
2、熟悉电泳方法。
3、了解几种常用的电泳仪。
【教学内容】
电泳的原理、电泳仪的结构和常用的电泳技术。熟悉电泳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该课程的目标是让检验专业的学生掌握名目繁多的检验仪器(基础仪器、血液学、生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代表仪器)的性能质量(通过灵敏度、误差、噪声、最小检测量、精确度、可靠性、重复性、分辨率、测量范围和市值范围、线性范围、响应时间、频率响应范围等判断),掌握各种常用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分类结构、技术指标、使用方法、维护管理、以及常见故障的排除等。教会学生关注其发展趋势及特点,以使有限的仪器得到综合应用,并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回最佳的效能,为他们更好地从事临床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任课教师制作精美PPT完成对学生理论课的教学。PPT制作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要求将文字、图片、图表和视频等相结合。问答法:采用问答的方式,提问学生在各门理论课所学过的方法学原理,一方面可以回顾相关的理论知识,避免重复讲解浪费时间,另一方面有利于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本课程相结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法:通过理论课播放视频与见习课中带教教师亲自演示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流程,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正确而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练习法:见习课中在带教教师演示操作过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动手能力,并将老师所教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 内容 | 学时分配 |
第一章 | 医学检验仪器基础知识 | 2 |
第二、三章 | 医学实验室基础仪器 | 2 |
第五、六章 | 临床血液检验仪器 | 4 |
第七、十五章 | 临床尿液、流式检验仪器 | 2 |
第八、九章 | 临床化学检验仪器 | 4 |
第十一章 | 临床免疫学检验仪器 | 2 |
第十章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仪器 | 2 |
第十三章 | 临床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检验仪器 | 2 |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
2.考试成绩评定:
(1)期评成绩=形成性成绩(平时成绩)(30%)+终结性成绩(期考成绩)(70%)
(2)平时成绩=考勤5% +课堂讨论5%+课后作业10%+课堂提问(10%)
(3)期考成绩=闭卷考试卷面分数。
3. 评价方法:理论考试结合本科程的特点和学院的出题要求,对知识点的要求不同来分配所占试卷总分分值和题量,要求学生闭卷并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见习考试的成绩来源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评分。平时成绩来自考勤(10%)和课后作业(20%)评分。最后的考核结果既是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也是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师要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反思,不断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樊绮诗.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第1版)
2.参考资料:
(1)曾照芳等. 临床检验仪器.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曾照芳等. 临床检验仪器学(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曾照芳等. 临床检验仪器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4)刘泽民等. 医学检验仪器学. 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1
(5)朱良漪等. 分析仪器手冊.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