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一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5-11-16 15:39:18 浏览次数: 【字体: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Z0408022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6学分,总学时102,理论54,实验48

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与临床医学各项检查有着密切而广泛的关系,也是医学检验学中最基础的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自动化仪器等实验方法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理化性质、细胞学和有形成分的病理变化,将所获得的结果作为临床疾病诊断、治疗病情和预后判断的依据,旨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检验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从事常规的临床检验工作,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基础。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医学检验实践技能和人际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从事医学检验和实验室诊断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能力递进课程链的第一门课程,熟悉基本检验项目、临床意义和操作有助于提高本课的学习效率,兼顾手工检验和自动化检验,这作为目前医学检验课程教学密切关注的热点,也是《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掌握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免疫学、计算机学及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检验技术对血液学的一般检验、尿液检验、粪便检验以及其他体液,如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精液、前列腺液、阴道分泌液和脱落细胞等项目进行检测分析,以获得疾病病原、病理变化和脏器功能状态等方面的临床信息。将这些信息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疾病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治疗用药检测和健康状态评价提供实验室依据。

2.建立能力目标。

包含检验技术能力和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能力两大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学理论与技术也逐步得到深化,医学检验学由单一学科发展成拥有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等众多亚学科的综合学科,临床检验基础所包含的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从定性检验到定量检验、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分析、从有创检查到某些无创伤检查等等。在课程中,学生不仅在学会熟练掌握以自动化、信息化为特征的仪器检验方法,还要求熟练操作传统的手工“金标准”检验方法以作为仪器检验、校准和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新时期的检验医学人才,除了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支持,过硬的检验操作技能,还必须有良好的临床咨询和指导能力,实现检验与临床的有机结合。

3.建立态度目标。

教会学生认同医学检验专业,提高对学好自身专业的自信心。教会学生牢固树立医德信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增加自身的事业责任心等医德医风的培训和医学人文素养的提高贯穿着整个医学生教学的环节。在课程中传授他们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技巧,使患者配合项目检测过程、肯定检验报告结果并理解临床含义。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对所学医学检验专业的挚爱,增强自身的医学使命感。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 了解医学检验学的现状与特点。

【教学内容】

1. 医学检验学的发展史。

2. 医学检验学的现状与特点

第一章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血涂片的制备

【目的要求】

1. 掌握血液标本的类型及抗凝剂的选择,血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血涂片的制备、血涂片的染色。

2. 熟悉采血的方法,血液标本保存与处理。

3. 了解患者采血的要求,瑞氏染色的原理及染料的组成。

【教学内容】

1. 血标本采集

2. 血液标本采集质量保证

3.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目的要求】

1. 掌握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瑞氏染色下正常细胞形态及异常细胞形态。

2. 熟悉红细胞、白细胞升高和降低的临床意义,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概念和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应用。

3. 了解血小板正常形态及异常形态学,止凝血项目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 红细胞检查

2. 白细胞检查

3. 血小板检查

4. 血栓和止血的一般检查

5.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第三章 血液分析仪检验

【目的要求】

1. 掌握检测参数的应用,各种直方图临床意义,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及显微镜涂片复检规则。

2. 熟悉电阻抗法、射频电导法、激光散射法、分光光度法原理。

3. 了解血液分析仪检验的质量保证

【教学内容】

1. 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2. 血液分析仪检测参数和结果显示

3. 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及显微镜涂片复检规则

4. 质量保证、仪器校准和性能评价

5. 血液分析仪临床应用

第四章 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

【目的要求】

1. 掌握尿液标本的类型和应用范围,尿液标本检测前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

2. 熟悉尿液标本保存的方法。

3. 了解生理状态和生活习惯对尿液检验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尿液标本采集

2. 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保证

第五章 尿液一般检验

【目的要求】

1. 掌握病理性尿液颜色及透明度的判断,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2. 熟悉尿液标本化学检查中蛋白质、葡萄糖、血红蛋白、白细胞酯酶的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尿液有形成分的临床意义

3. 了解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器的检测原理。

【教学内容】

1. 尿液理学检查

2. 尿液化学检查

3.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4. 尿液分析仪检查

第六章 粪便检验

【目的要求】

1. 掌握粪便标本形状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粪便标本显微镜检查的内容。

2. 熟悉粪便标本产生颜色变化的常见原因,粪便标本隐血试验的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3. 了解粪便标本送检前的采集要求,粪便分析工作的检测原理。

【教学内容】

1. 粪便标本采集与处理

2. 粪便一般检查

3. 粪便分析工作站

4. 粪便检验质量保证

第七章 体液检验

【目的要求】

1. 掌握脑脊液及浆膜腔积液标本理学检查的内容,浆膜腔积液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精子活动力分级及评价,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判断标准。

2. 熟悉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的改变,精液标本理学检查的内容,前列腺液常见有形成分及临床意义。

3. 了解关节腔积液白细胞分类增高的临床意义,胎儿成熟度羊水的试验方法及参考区间。

【教学内容】

1. 脑脊液检查

2. 浆膜腔积液检查

3. 关节腔积液检查

4. 精液检查

5. 前列腺液检查

6. 阴道分泌物检查

7. 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8. 羊水检查

第八章 细胞病理学基本检验

【目的要求】

1. 掌握正常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损伤的基本变化。

2. 熟悉癌和肉瘤的定义和分类,肺癌细胞病理学特征,恶性淋巴瘤诊断原则。

3. 了解脱落细胞标本采集要求

【教学内容】

1. 细胞病理学基本检验技术

2. 正常细胞形态学

3. 细胞损伤形态学

4. 肿瘤细胞学基础

5. 女性生殖道细胞病理学检查

6. 呼吸道细胞病理学检查

7. 浆膜腔积液细胞病理学检查

8. 淋巴结细胞病理学检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作为检验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的第一个基础专业课程,通过课程可以学习到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学、自动化仪器等实验方法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理化性质、细胞学和有形成分的病理变化,并将所获得的结果作为临床疾病诊断、治疗病情和预后判断的依据。通过本课程学习,重点完成培养计划中学习一定的临床检验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从事常规的临床检验工作,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基础。在课堂上,前半段讲授基本知识原理,中间引入临床现象和临床意义,后半段,结合临床实践,举例临床案例或是一张常见的检验化验结果,请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可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循征思维,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便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尤其在重点章节“血液一般检验”和”尿液一般检查“中,学生学习到血液中细胞计数方法,红细胞、白细胞正常范围及升高和降低的临床意义,尿液有形成分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和临床意义,这是医学检验的基础知识。教师教学由浅入深,运用学生的熟悉情感,将他们已知的基础医学知识转化、带入到这类专业医学检验基础知识,便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叙述式:将教学内容保持原样的叙述,用于各章节中的基础概念,比如血细胞比容核左移、镜下血尿的概念;各类仪器的检测原理,如电阻法检测白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分类白细胞;

2、启发式: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用于从已学的医学知识或生活常识引导入新知识的教学内容,如异常红细胞的形态特点,粪便中寄生虫学的检查。

3、讨论式:将教学内容师生间或学生间交换意见和进行辩论。如患者饮食和生理状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粪便颜色变化可能的原因。

4、情景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形象、直观且富有情趣的场景。如根据化验报告分析如白细胞增高和降低的临床意义。

5、问题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疑问,请学生解答。如同一份标本,为什么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白细胞为阴性,但镜检却发生有白细胞。

6、示范式:在实验课上,需要掌握基础的试验,首先由教师进行示范实验,包括规范操作的细节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根据讲解自行实验,实验中教师随机观察,最后由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实验总结。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绪论 医学检验学的现状与特点 2
第一章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血涂片的制备 4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18
第三章 血液分析仪检验 4
第四章 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 4
第五章 尿液一般检验 12
第六章 粪便检验 4
第七章 体液检验 8
第八章 细胞病理学基本检验 8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实验一 静脉采血技术及红细胞计数 4
实验二 网织红细胞计数 4
实验三 白细胞计数 4
实验四 白细胞分类计数 8
实验五 血型与交叉配血 4
实验六 PT三项 4
实验七 尿液检验 4
实验八 粪便检验 4
实验九 阴道分泌物检查 4
实验十 实验复习 4
实验十一 实验考核 4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

2.考试成绩评定:

(1)期评成绩=平时成绩(30%)+终结性成绩( 期考成绩)(70%)

(2)平时成绩=实验报告5%+实验考核15%+讨论5%+出勤5%

(3)期考成绩=闭卷考试卷面分数

3. 评价方法:教师教学过程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有条理,重点突出。教学语言易懂风趣,举例充分切当,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教学手段形象生动。授课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比较积极。课后认真听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建议,及时修正和调整教学进度。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实验指导

2.参考资料:《临床检验基础》习题集、《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历年考点串讲、《临床检验诊断图谱》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