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大纲
《中西医妇产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Z0402002
课程类型: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本课程计划96学时,6.0学分,课堂授课76学时(含PBL教学6学时),临床见习20学时,网络0学时。其他专业可参考使用。
- 课程简介
《妇产科学》是针对女性生殖系统和与妊娠、胎儿有关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研究妇女保健和疾病的临床专业课程,包括产科(围产医学)、妇科、妇女保健、计划生育等,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妇科和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的诊疗技术,在教学中,要始终按照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和严密的方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保证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以及医学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机特点、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教学时数共90学时,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其中76学时为课堂教学,14学时为临床见习。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妇科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辨证论治。重点掌握中医妇科学在调经、治带、种子、安胎、产后调治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以保证中医妇科为主体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进步和面向中医药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求的高级中医专业人才。
《妇产科学》部分
- 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目的要求】
1.掌握周围去女性外、内生殖器的解剖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2.熟悉女性骨盆的形态与结构,熟悉与分娩有关的解剖特点。
3.了解盆腔血管、淋巴及神经的分布。
4.了解女性骨盆底的解剖。
【教学内容】
1.女性骨盆的各个组成部分、骨盆的分界、各平面及各平面径线。
2.女性外、内生殖器的解剖:外生殖器的组成及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内生殖器
组成、位置、形态、大小、组织结构、功能、与周围器官及组织的关系
3.盆腔血管、淋巴、神经的分布及女性骨盆底的解剖。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卵巢功能、卵泡的周期性变化和性激素的分泌的周期性变化。
2.掌握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3.熟悉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官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4.了解妇女一生中各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和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妇女一生中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2.一般讲解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3.详细讲解卵巢内卵泡的发育、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和萎缩的过程,以及它所分泌的性激素,包括雌、孕和雄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4.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子宫内膜、宫颈粘液、输卵管、阴道细胞的周期性变化。
5.重点讲解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的神经内分泌轴对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第三章 妊娠生理
【目的要求】
1. 掌握卵子从受精到受精卵的输送、生育、着床的过程。
2.掌握胎儿附属物(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的形成及其功能。
3.熟悉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点。
4.了解妊娠期母体的生殖系统、乳房、血液、心血管系统及泌尿系统的变化特点。
【 教学内容】
1.受精和受精卵的发育和着床过程。
2.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的形成及胎盘功能。
3. 羊水的来源,代谢,容量,性状,成分与功能。
4. 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点。
5. 妊娠期母体的变化,包括生殖系统、乳房、循环系统、血液、心血管系统及
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新陈代谢、骨骼、关节及
韧带的变化特点。
第四章 妊娠诊断
【目的要求】
1.掌握早期、中期及晚期的妊娠诊断方法。
2.熟悉胎姿势、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的定义及判定。
3.了解目前国内外、妊娠诊断的新动态。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早期妊娠的诊断方法及原理,包括:病史、停经、早孕反应、子宫增大、胎动体征、乳房、子宫的变化、妊娠试验、宫颈粘液查、基础体温测定和超声检查及其应用。
2.重点讲解中期及晚期妊娠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与症状、体征与检查(子宫增大、胎动、胎体、胎心音听诊)、超声检查等方法及其应用。
3.详细讲解胎姿势、胎产式、胎先露和胎方位的种类及其判定方法。
4.目前国内外在妊娠诊断的最新方法及动态。
第五章 产前检查和孕期保健
第一节 产前检查
【目的要求】
1.熟悉产前检查时间和次数,产前检查的重要意义和内容。
2.了解产科病志的书写,孕产期系统的保健管理。
3.掌握早期、中期和晚期产科检查的内容,掌握产科产科四步触诊法的内容。
【教学内容】
1.产前检查的概念,孕期监护的意义。
2.掌握孕妇监护:首次产前检查时间、产科检查方法,包括腹部检查(四步触诊手法)、骨盆测量(外测量和内测量)、阴道检查,肛诊。学会绘制妊娠图。
3.孕妇管理。
第二节 胎儿健康状况评估
【目的要求】
1.熟悉胎儿宫内状态的监护内容。
2.熟悉胎盘功能检查的方法。
3.了解胎儿成熟度的检查。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胎儿宫内状态监护的方法,包括确定是否为高危儿,孕早期、孕中期
和孕晚期胎儿宫内监测的内容。
2.熟悉孕胎盘功能检查的方法:胎动、孕妇尿雌三醇值、孕妇血清人胎盘生乳素
的测定等。
3.一般介绍了解胎儿成熟度的检查。
第三节 孕妇管理
【目的要求】
1.了解孕妇系统保健的三级管理。
2.熟悉使用孕妇系统保健手册。
3.熟悉对高危妊娠进行筛查、监护和管理。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孕妇系统保健的三级管理的内容。
2.一般讲解孕妇系统保健手册。
3. 熟悉了对高危妊娠进行筛查、监护和管理的方法和内容。
第六章 正常分娩
【目的要求】
1. 了解分娩的动因。
2. 熟悉决定分娩的因素。
3.掌握枕先露的分娩机转。
4.掌握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各产程的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决定分娩的四大因素,即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并说明
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重点讲解以枕先露为例的分娩机转,说明胎儿在通过产道时,为了适应产道
的形状和大小所进行的连续动作。
3.详细讲解分娩的先兆征象,先兆临产和临产的诊断及产程的分期。
4.详细讲解三个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掌握有关正常分娩的基本概念。
第七章 异常分娩
【目的要求】
1.熟悉异常分娩的影响因素
2.掌握产力异常、产道异常、胎位异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述产力、产道、胎位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2.重点讲述子宫收缩乏力、过强、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产程处理
3.详细讲述骨盆狭窄的产程处理。
第八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BL教学)
【目的要求】
1.熟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基本病理生理变化。
2.掌握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
3.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
4.掌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防治措施。
5.了解HELLP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教学内容】
通过PBL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学习,讨论如下内容: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关高危因素及病因和发病机制。
2.基本病理生理变化。
3.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分类和各类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包括病史、临床表
现、体征和辅助检查。尤其是重度子痫前期作为重点详细讲解;如何根据临床
表现、化验,及某些辅助检查包括眼底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方法来确定诊断。
一般性讲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妊娠及肾炎类疾病合并妊娠
等的鉴别诊断要点。
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
5.防治措施及意义。
6.预防方法包括如何进行孕期保健宣教与产前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及早处理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制止其发展。
- 治疗原则:根据临床类型、孕周、胎儿宫内生长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测,包括
一般治疗、降压治疗、硫酸镁防治子痫,镇静药物的使用,促胎肺成熟等。掌握硫酸镁的用药指征、用药方案和用药注意事项。掌握分娩时机和方式的选择,产后处理原则。
7. HELLP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对母儿影响及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第九章 前置胎盘
【目的要求】
1.掌握前置胎盘的定义、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
2.熟悉前置胎盘发生的病因、鉴别诊断、对母儿的影响
3.了解减少前置胎盘发生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述前置胎盘的定义、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处理原则
2.一般性讲解前置胎盘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 胎盘早剥
【目的要求】
1.掌握胎盘早剥的定义、分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2.熟悉胎盘早剥的病因、病理、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3.了解胎盘早剥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述胎盘早剥的定义、分型、临床表现,利于诊断
2.重点讲述胎盘早剥的处理方法
3.详细讲述胎盘早剥的病因、病理
4.详细讲述胎盘早剥并发症的处理
5.一般性预防措施
第十一章 妊娠合并糖尿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诊断、临床表现、处理方法
2.熟悉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
3.了解妊娠期糖尿病的分型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述妊娠糖尿病的定期、临床表现、诊断;
2.详细讲述妊娠期糖尿病的处理措施:糖尿病妊娠的标准、孕妇的管理、孕期母儿的监护、分娩时机、分娩方式、分娩期处理
第十二章 妊娠合并心脏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断、分级、处理措施
2.熟悉妊娠期孕妇心血管方面的变化、心脏病种类及对妊娠的影响
3.了解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并发症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述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分级及防治措施
2.详细讲述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种类及对母儿影响
3.一般性讲述妊娠期孕妇的心血管方面及妊娠合并心脏病并发症
第十三章 子宫破裂
【目的要求】
1.掌握子宫破裂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措施
2.熟悉子宫破裂的病因、鉴别诊断
3.了解子宫破裂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述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
2.详细讲述子宫破裂的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
3.一般性讲述子宫破裂的预防措施
第十四章 产后出血
【目的要求】
- 了解产后出血原因、分类。
- 熟悉产后出血临床表现和诊断。
- 掌握产后出血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
- 一般介绍产后出血的定义和主要原因,即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
- 重点讲解不同病因所引起产后出血的临床特征。
- 重点讲解加强孕期保健、孕产期管理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意义。
- 详细讲解各种病因所引起产后出血的治疗措施及应急抢救原则。
- 见习内容:临床见习或病案讨论(示教和病案讨论可以结合羊水栓塞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
第十五章 子宫颈肿瘤
第一节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目的要求】
- 掌握CIN的诊断方法。
- 熟悉CIN的病因、治疗及临床表现。
- 了解CIN的病理学诊断及分级。
【 教学内容】
- 重点讲解CIN的诊断和检查方法
- 详细讲解CIN的病因及治疗
- 一般讲解CIN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分级
第二节 宫颈癌
【目的要求】
了解宫颈癌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强调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教学内容】
- 介绍子宫颈癌在国内外的流行病学
- 介绍子宫颈癌的病因
- 介绍子宫颈癌组织发生和发展,宫颈上皮内瘤变、原位癌、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的病理变化
- 重点讲解子宫颈癌的转移途径
- 重点讲解子宫颈癌的分期、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 介绍子宫颈癌的鉴别诊断
- 重点讲解子宫颈癌的治疗原则
- 一般介绍子宫癌合并妊娠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第十六章 卵巢肿瘤
【目的要求】
了解卵巢肿瘤的发病情况、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教学内容】
1.介绍卵巢肿瘤的分类级各自的组织学类型、发病因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措施
2.重点讲述良、恶性卵巢肿瘤各自临床表现及卵巢肿瘤的并发症、转移途径
3.介绍卵巢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临床分期
第十七章 子宫内膜癌
【目的要求】
了解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情况、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教学内容】
1.介绍子宫内膜癌的分型及发病因素
2.介绍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鉴别诊断
3.重点讲述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转移途径、诊断方法;
4.介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预防、随访措施、
5.介绍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
第十八章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目的要求】
了解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病情况、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教学内容】
1.重点介绍葡萄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分类、诊断及治疗方法
2.一般性介绍葡萄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病原因、随访
3.一般性介绍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方法及随访
第十九章 功血
【目的要求】
1.了解功血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
2.掌握功血的诊断、治疗措施
【教学内容】
1.一般性介绍功血(排卵性、无排卵性)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
2.掌握功血(排卵性、无排卵性)的子宫内膜病理类型
3.详细介绍功血的治疗措施
第二十章 闭经
【目的要求】
1.了解闭经的类型、辅助检查方式
2.熟悉闭经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
3.掌握闭经的定义、分型
【教学内容】
1.一般性介绍闭经的类型(原发、继发),各类辅助检查方法
2.详细介绍闭经的原因、治疗方法
3.重点介绍闭经的定义、分类(小丘脑、垂体、卵巢、子宫)
第二十一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
【目的要求】
- 熟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及预防。熟悉子宫腺肌病的概念、病因及病理。
- 掌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 重点掌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子宫腺肌病的治疗。
【教学内容】
- 一般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定义及发病机制的几种学说和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及病理。
- 详细讲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包括体内各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腺肌瘤)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及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重点讲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非手术和手术方法及子宫腺肌病的治疗。
第二十二章 子宫肌瘤
【目的要求】
掌握子宫肌瘤的类型、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 一般介绍子宫肌瘤的发病情况
- 详细讲解肌瘤的病理变化、分类及肌瘤变性
- 详细讲解子宫肌瘤的手术和非手术的处理原则
- 一般介绍子宫肌瘤与妊娠的相互关系、鉴别诊断及其处理原则
第二十三章 痛经
【目的要求】
了解痛经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一般性介绍痛经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第二十四章 不孕症
【目的要求】
1.熟悉不孕的原因、检查方法、治疗方法
2.掌握不孕症的定义
3.了解辅助生殖技术
【教学内容】
1.重点介绍不孕症的定义、治疗方法
2.详细介绍不孕症的发病原因、检查方法
3.一般性介绍不孕症的辅助生殖技术
第二十五章 多囊卵巢综合征
【目的要求】
1.了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2.熟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辅助检查
3.掌握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
1.一般性介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2. 详细介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高雄激素体征、月经异常、B超提示PCO)、病理生理(内分泌改变)、辅助检查方法
3.重点介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方法
第二十六章 计划生育
【目的要求】
1.熟悉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
2.熟悉各种避孕措施的避孕原理,并熟悉几种常用避孕方法的临床使用。
3.熟悉绝育措施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的防治。
4.熟悉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人工流产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的防治。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和目前执行的原则。
2.重点讲解工具避孕的种类,宫内节育器的避孕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3.和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同时陈列实物或放幻灯片)。
4.重点讲解药物避孕的原理、种类(如甾体激素、蛋白激素、中药等),临床使用方法(口服、注射、外用)及其安全性(陈列药品)。
5.重点讲解女性绝育的方法和进展概况,并讲解输卵管结扎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近期、远期)的防治。
6.重点讲解人工终止妊娠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的防治。
见习内容:参观计划生育手术(包括安放与取下宫内节育器、绝育术、人工流产术)。
《中医妇科学》部分
第一章 中医妇科学总论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目的要求】
1.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1.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
2.熟悉十大历史时期;
3.了解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发展概况,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妇科学的专业思想。
【教学内容】
1.十大历史时期:夏商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唐代、宋代、金元时代、明代、清代及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医妇科发展概况;
2.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代表性著作及其贡献。
第二章 女性的生殖脏器
第一节 阴户、玉门
【目的要求】
了解阴户的解剖位置与功能;玉门的解剖位置与功能。
【教学内容】
1.阴户的解剖位置与功能;
2.玉门的解剖位置与功能。
第二节 阴道、子门
【目的要求】
熟悉阴道的解剖位置与功能;子门的解剖位置与功能。
【教学内容】
1.阴道的解剖位置与功能;
2.子门的解剖位置与功能。
第三节 胞宫
【目的要求】
1.掌握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与功能;
2.熟悉胞宫的别名。
【教学内容】
1.胞宫的名称;
2.胞宫的解剖位置;
3.胞宫的形态;
4.胞宫的功能。
第三章 女性的生理特点
第一节 女性的生理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的联系;脏腑与胞官的联系;天癸的生成与生理作用;
2.熟悉冲任督带四脉的共同特点;
3.了解气血对胞宫的生理作用。
【教学内容】
l.冲任督带四脉的四个共同特点;
2.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
3.脏腑与胞宫;
4.天癸的生理基础与作用;
5.气血对胞宫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 女性的特殊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月经的生理现象与产生机理;妊娠生理特点与产后生理特点;
2.熟悉月经产生机理的临床意义;带下的生理现象与产生机理;妊娠的生理现象与妊娠机理;
3.了解分娩的生理过程、产褥期的母体变化与哺乳。
【教学内容】
l.月经的生理现象、产生机理及月经产生机理的临床意义;
2.带下的生理现象、产生机理;
3.妊娠的生理现象(母、儿)及妊娠机理;
4.产育中分娩的生理过程、产褥期母体变化与哺乳。
第四章 女性的病理特点
第一节 病因
【目的要求】
1.掌握寒、热、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熟悉怒、思、恐的致病特点;其他因素的种类;体质因素在妇科病因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淫邪因素:寒、热、湿;
2.情志因素:怒、思、恐;
3.其它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
4.体质因素。
第二节 病机
【目的要求】
1.掌握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以及损伤胞宫,都必须是损伤了冲任督带功能才导致
妇科疾病发生的核心机理;肾、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科常见疾病的主要机理;
2 .熟悉气血失调导致妇科常见疾病的主要机理;
3.了解直接损伤胞宫导致妇科疾病的主要机理。
【教学内容】
1.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肾、肝、脾、心、肺;
2.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情志变化、寒热湿邪;
3.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第五章 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
第一节 四诊要点
【目的要求】
1.掌握四诊在妇科临床上的运用;
2.熟悉经、带、胎、产各种变化情况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望诊:望形神、望面色、望唇舌、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
2.闻诊:耳听声音、鼻嗅气味;
3.问诊: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
4.切诊:脉诊、按诊。
第二节 辨证要点与常见证型
【目的要求】
1.掌握脏腑辨证中五脏病变的证候特征;
2.熟悉气血辨证中气血病变的证候特征;
3.了解妇科常见证型。
【教学内容】
1.脏腑辨证:肾病辨证、肝病辨证、脾病辨证、心病辨证、肺病辨证;
2.气血辨证:气病辨证、血病辨证;
3.常见证型。
第六章 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第一节 补肾滋肾
【目的要求】
掌握补肾滋肾的常用方法及代表方剂。
【教学内容】
1.补肾益气;
2.滋肾益阴;
3.温肾助阳;
4.温阳行水;
5.滋肾养肝。
第二节 疏肝养肝
【目的要求】
熟悉疏肝养肝的常用方法及代表方剂。
【教学内容】
l.疏肝解郁;
2.疏肝泻火;
3.泻肝除湿;
4.疏肝理脾;
5.调肝补肾;
6.养血柔肝;
7.平肝潜阳;
8.镇肝熄风。
第三节 健脾和胃
【目的要求】
熟悉健脾和胃的常用方法及代表方剂。
【教学内容】
l.健脾和胃;
2.健脾养血;
3.健脾益气;
4.健脾扶阳;
5.健脾利湿;
6.健脾豁痰除湿;
7.温中和胃;
8.清热和胃;
9.养阴和胃。
第四节 调理气血
【目的要求】
1.熟悉调理气血的常用方法;
2.了解常用药物。
【教学内容】
l.气病:①补气;②升提; ③行气;④降气; ⑤理气; ⑥温经扶阳; ⑦清气泻热等七种气病治法;
2.血病: ①补血养血; ②活血化瘀; ③软坚散结; ④涩血止血;⑤清热凉血; ⑥清营祛瘀;⑦解毒杀虫;⑧温经行滞;⑨温经养血;⑩散寒祛湿等十种血病治法。
附 外治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妇科外治法的使用原则;
2.熟悉妇科主要外治法;
3.了解妇科常用的外用药物。
【教学内容】
l.妇科外治法及常用外用药物;
2.妇科主要外治法:薰洗法、冲洗法、纳药法、贴敷法;
3.妇科外治法的使用原则。
第七章 预防与保健
【目的要求】
了解月经期卫生、妊娠期卫生、产时卫生、产褥期卫生、哺乳期卫生、更年期卫生等知识,能积极宣传和实行。
【教学内容】
1.月经期卫生与妊娠期卫生;
2.临产护理与产时卫生;
3.产褥期与哺乳期卫生;
4.更年期卫生。
第八章 月经病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月经病总的治疗原则与宜忌;
2.熟悉本病机理;
3.了解月经病的定义、范围。
【教学内容】
1.月经病的定义;
2.范围:常见月经病;
3.主要病机;
4.治则与宜忌。
第一节 月经先期
【目的要求】
1.掌握月经先期的定义及其各型的辨证论治(含证、治、方、药,下同);
2.熟悉其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月经先期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脾气虚、肾气虚、阴虚血热、阳盛血热、肝郁化热;
3.诊断,与经间期出血、月经先后无定期、崩漏的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脾气虚型、肾气虚型、阴虚血热型、阳盛血热型、肝郁血热型等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二节 月经后期
【目的要求】
l.掌握月经后期的定义及其各型的辨证论治;
2.熟悉其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月经后期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肾虚、血虚、虚寒、实寒、气滞、痰湿;
3.诊断,与月经先后无定期、早妊的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肾虚型、血虚型、虚寒型、实寒型、气滞型、痰湿型等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目的要求】
1.掌握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定义及其各型的辨证论治;
2.熟悉其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肾虚、脾虚、肝郁;
3.诊断,与崩漏的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肾虚、脾虚、肝郁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四节 月经过多
【目的要求】
l.掌握月经过多的分型及代表方剂(不含药物组成,下同);
2.熟悉月经过多的定义、诊断;
3.了解其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月经过多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气虚、血热、血瘀;
3.诊断,与崩漏的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气虚、血热、血瘀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五节 月经过少
【目的要求】
l.掌握月经过少的分型及代表方剂;
2.熟悉月经过少的定义、诊断;
3.了解其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月经过少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肾虚、血虚、血寒、血瘀;
3.诊断,与经间期出血、激经、胎漏的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肾虚、血虚、血寒、血瘀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六节 经期延长
【目的要求】
1.掌握经期延长的分型及代表方剂;
2.熟悉经期延长的定义、诊断;
3.了解其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经期延长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气虚、虚热、血瘀;
3.诊断,与崩漏、异位妊娠的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气虚、虚热、血瘀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七节 崩漏
【目的要求】
l.掌握崩漏的定义与诊断;辨证论治及塞流、澄源、复旧三法的运用;
2.熟悉崩漏的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崩漏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肾虚、脾虚、血热、血瘀;
3.诊断,与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异位妊娠、胎漏、堕胎、小产的鉴别诊断;
4.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
5.辨证论治:肾虚、脾虚、血热、血瘀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八节 闭经
【目的要求】
l.掌握闭经的定义与诊断;辨证论治;
2.熟悉闭经的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闭经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肾虚、脾虚、血虚、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
3.诊断,与胎死不下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肾虚、脾虚、血虚、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九节 痛经
【目的要求】
1.掌握痛经的定义与诊断;辨证要点及辨证论治;
2.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痛经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
3.诊断,与异位妊娠、胎动不安的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十节 经断前后诸证
【目的要求】
1.掌握经断前后诸证的辨证论治;
2.熟悉经断前后诸证的定义、主要机理。
【教学内容】
1.经断前后诸证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肾阴虚、肾阳虚;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肾阴虚、肾阳虚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九章 第一节 带下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带下病的定义及其辨证论治;
2.熟悉带下病的主要机理及其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带下病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脾阳虚、肾阳虚、阴虚挟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
3.诊断,与白浊、白淫、漏下、经间期出血的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脾阳虚、肾阳虚、阴虚挟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十章 妊娠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妊娠病的定义、总的治疗原则与宜忌;
2.熟悉主要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妊娠病的定义;
2.范围:常见妊娠病;
3.主要发病机理;
4.治则与宜忌。
第一节 异位妊娠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对异位妊娠的辨证论治;
2.熟悉异位妊娠的定义。
【教学内容】
1.异位妊娠的定义及概述;
2.分期分型:末破损期;已破损期;包块期;
3.诊断,与胎动不安、肠痈、肠覃、妊娠腹痛等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未破损期、已破损期各型的证、治、方、药。
5. 通过PBL教学使学生熟悉异位妊娠的定义,妇科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的指征,以及异位妊娠辨证施治。
第二节 胎 漏
【目的要求】
1.掌握胎漏的定义;辨证论治;
2.熟悉其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l.胎漏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气虚、血热;
3.诊断,与激经、胎堕难留、胎死不下的鉴别诊断;
- 辨证论治:气虚、血热各型的证、治、方、药;
- 通过PBL教学使学生掌握胎漏的定义、鉴别诊断及辩证施治。
第三节 胎动不安
【目的要求】
1.掌握胎动不安的定义、发病机理;辨证论治;
2.熟悉其与妊娠腹痛、胎损难留的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胎动不安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肾虚、气虚、血虚、血热、外伤、癥瘕伤胎;
3.诊断,与妊娠腹痛、胎殒难留、宫外孕、鬼胎的鉴别诊断;
- 辨证论治:肾虚、气虚、血虚、血热、外伤、癥瘕伤胎各型的证、治、方、药;
通过PBL教学使学生掌握胎动不安的定义、鉴别诊断及辩证施治
第四节 滑胎
【目的要求】
l.掌握滑胎的定义;辨证论治;
2.熟悉其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滑胎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肾气亏损、气血两虚;
3.诊断;
4.辨证论治:肾气亏损、气血两虚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五节 堕胎 小产
【目的要求】
1.熟悉堕胎、小产的定义;
2.了解其分型及代表方剂。
【教学内容】
l.堕胎、小产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肾气虚弱、气血不足、热病伤胎、跌仆伤胎;
3.诊断;
4.辨证论治:胎殒难留、胎堕不全的证、治、方、药。
第十一章妇科杂病
第一节 癥瘕
【目的要求】
l.掌握癥瘕的定义与辨证论治;
2.熟悉癥与瘕的区别;
3.了解其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
1.癥瘕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气滞、血瘀、痰湿、毒热;
3.诊断,与妊娠、癃闭的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气滞、血瘀、痰湿、毒热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二节 不孕症
【目的要求】
1.掌握不孕症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2.熟悉其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
l.不孕症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肾虚、肝郁、痰湿、血瘀;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肾虚、肝郁、痰湿、血瘀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三节 盆腔炎
【目的要求】
1.掌握盆腔炎分类、定义、辨证论治
2.了解盆腔炎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述盆腔炎分类、定义
2.病因病机:急性盆腔炎:热毒炽盛、湿热淤结
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凝瘀滞、气虚血瘀
3.诊断、鉴别诊断
4.辩证论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妇产科学》部分
熟悉妇产科学基础理论及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包括产科学(妊娠生理、妊娠诊断、产前保健、正常分娩、正常产褥等)、病理产科学(妊娠病理、妊娠合并症、异常分娩、分娩期并发症、异常产褥等);妇科学的基础(妇女一生生理变化、月经生理、女性内分泌等),女性生殖器肿瘤(各部位良性和恶性肿瘤等)、女性其他生殖器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等)及计划生育。能够写好妇产科医疗文书、病历和各种记录等。学会体格检查特别是妇科检查及产科检查等,掌握妇产科常见诊疗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1、自学能力:大课只讲授重点内容,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己阅读,并自觉学习有关的参考资料。2、分析能力:见习教学通过学习病例,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临床分析的能力。3、综合能力:通过书写医疗文书,如病历、病情记录、术前小结及术后记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判断的能力。4、临床独立诊治病人能力:结合临床诊断和治疗病人,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各种临床操作,提高学生独立临床工作的能力。5、外语能力:教师用中文讲课,但要介绍常用的专业英文词汇及部分英文参考资料,使学生达到初步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能力。
《中医妇科学》部分
通过课堂讲授、PBL教学、临床见习,使学生能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妇科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辨证论治。并能了解、熟悉西医妇产科常见疾病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诊疗新技术。重点掌握中医妇科学在调经、治带、种子、安胎、产后调治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以保证中医妇科为主体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综合、临床独立诊治病人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妇产科学》部分
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适当介绍妇产科学的新进展,反映现代妇产科学水平。重视基础和临床相结合,重视与内、外科疾病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妇产科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自学、见习、实习。见习、实习采用临床病例示教、讨论、参观及参观手术、观察大体标本、阅看幻灯片、VCD、录像等多种形式。见习达到加深和巩固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目的,同时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
《中医妇科学》部分
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重视基础和临床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缜密的临床思维能力。妇产科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PBL教学、自学、见习、实习。PBL教学、临床见习、实习采用临床病例示教、讨论、参观手术、观察大体标本、阅看幻灯片、VCD、录像等多种形式,达到加深和巩固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目的,同时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
五、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1、理论学时安排
章节 |
课程内容 |
学时分配 |
1 |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
1 |
2 |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
1 |
3 |
妊娠生理 |
1 |
4 |
妊娠诊断 |
1 |
5 |
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
1 |
6 |
正常分娩 |
2 |
7 |
异常分娩 |
2 |
8 |
妊娠高血压疾病 |
2 |
9 |
前置胎盘 |
1 |
10 |
胎盘早剥 |
1 |
11 |
妊娠合并糖尿病 |
2 |
12 |
妊娠合并心脏病 |
2 |
13 |
子宫破裂 |
2 |
14 |
产后出血 |
1 |
15 |
子宫颈肿瘤 |
1 |
16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 |
2 |
17 |
卵巢肿瘤 |
2 |
18 |
子宫内膜癌 |
2 |
19 |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
2 |
20 |
功血 |
2 |
21 |
闭经 |
2 |
22 |
子宫肌瘤 |
2 |
23 |
痛经 |
1 |
24 |
不孕症 |
2 |
25 |
多囊卵巢综合征 |
2 |
26 |
计划生育 |
1 |
27 |
中医妇科学总论 |
2 |
28 |
月经先期 |
2 |
29 |
月经后期 |
2 |
30 |
月经先后无定期 |
2 |
31 |
月经过多 |
1 |
32 |
月经过少 |
1 |
33 |
经期延长 |
1 |
34 |
崩漏 |
2 |
35 |
闭经 |
2 |
36 |
痛经 |
1 |
37 |
经断前后诸症 |
2 |
38 |
带下病 |
2 |
39 |
妊娠病总论 |
1 |
40 |
异位妊娠 |
1 |
41 |
胎漏 |
2 |
42 |
胎动不安 |
1 |
43 |
滑胎 |
2 |
44 |
堕胎小产 |
2 |
45 |
癥瘕 |
2 |
46 |
不孕症 |
2 |
47 |
盆腔炎 |
2 |
合计 |
76 |
2、见习学时安排
见习次数 |
科室名称 |
见习内容(病种) |
学时分配 |
第1次 |
妇科门诊 |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妇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各种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早孕、中孕等 |
2学时 |
第2次 |
妇科病房 |
妇科急症的诊断和处理,如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蒂扭转、流产、出血性休克或感染等,妇科肿瘤的诊治原则 |
3学时 |
第3次 |
妇科病房 |
月经病、不孕症等诊治原则 |
2学时 |
第4次 |
产科门诊 |
产前检查(包括四步诊、骨盆外测量)、孕期监护及保健等 |
2学时 |
第5次 |
产科病房 |
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高征等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心脏病等妊娠合并症 |
2学时 |
第6次 |
产房或手术室 |
正常分娩、臀位助产、产钳助产、剖宫产或相关内容录相 |
3学时 |
六、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形成性评价。
2、考试成绩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实践教学、专题讨论、平时学习及学习笔记。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九版马宝璋、齐聪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3、参考资料:妇产科学 第八版 、妇产科症状鉴别诊断学 1995年 、现代妇科治疗学 199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