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内治法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中医外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
|||||||
课程章节 |
内治法—第五章第一节 |
授课学时 |
1学时 |
|||||
授课专业 |
中医专业 |
授课年级 |
大学本科三年级 |
|||||
一、本节(课)教材内容分析 |
||||||||
外科治疗方法分为内治和外治两大类,内治之法基本与内科相同,但其中有透脓、托毒等法,以及结合某些外科疾病应用某些比较独特的方药,则与内科有显著差别。内治主要分为消、托、补三大法,又有十一种具体治疗方法,考虑中医外科疾病疮疡多见,“痈疽皆由火毒生”,故重点讲授清热法。同时中医强调固护胃气,“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重点讲授调胃法。其余各法为自学内容。 |
||||||||
二、教学目标 |
||||||||
★ 知识目标:1、学生能准确分析中医内治总体治疗原则。 2、学生能明确说出中医外科清热法的代表方。 3、学生能正确分析调胃法的辩证分型。
★ 技能目标:1、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生能掌握内治十一法的常用药物和适应症。2、学生可以根据疮疡发展阶段,选择正确的内治方法。
★ 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增强竞争意识,养成严谨、勤学、善思的治学态度,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2、通过理论联系临床病例的辨证论治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树立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信心。 |
||||||||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
项 目 |
内 容 |
|||||||
教学重点 |
掌握清热法的选方和调胃法的分型证治 |
|||||||
教学难点 |
理解气分热和血分热外科和内科的区别 |
|||||||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 教学对象为本科三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已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腧穴学等中医基本理论的学习,并学习了《中医外科学》总论、中医外科疾病辩证,这些知识与外科学总体治疗原则的学习密切相关。 2. 认知特点 对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中医外科学的辩证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其总体治疗原则认识不够深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还未形成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临证辨治能力薄弱。 3.学习风格 习惯于“填鸭式教学”,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主动性有待加强;注重理论学习,但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明显不足,习惯于定向接受书本知识,缺乏批判性思维及探索精神。 ★教学预测: 1.讨论偏题的可能 在本次授课过程中,以“用药如用兵论”为导入,重点讲解清热法、调胃法,并以病案举例,要求学生讨论具体治疗方法,因学生还未学习中医外科各论,对疾病的认识不深入,掌握知识面较窄,外科思维还未建立,可能会出现冷场或者讨论偏题的情况,通过使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及图片来引导学生回到正题。 2.症状混淆,辨证错误的可能 在调胃法的学习过程中,对脾胃虚弱、痰湿中阻、胃阴不足的辨证难度较大,学生往往难以辨别,拟采用“按图索骥”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辨证。 3.知识点复杂,难以记忆的可能 外科内治三大总则,十一大法,每个治疗大法有不同证形的代表方药,且同一证形,内科及外科所选方药有所差异,因此知识点较多,难以记忆。可以通过对比学习,形象比喻等方法帮助学习理解记忆。 |
||||||||
五、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和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
||||||||
教学 环节 |
教师的活动 |
学生的活动 |
教学资源 (媒体) |
设计意图 及时间 |
||||
一、 导 入
|
话题:“用药如用兵论” 教师提问:内治法三大总则? 回答:初期 — 消 成脓 — 托 — 补托、透托、清托 溃后 — 补 教师引导: 根据用兵原则,外科疾病发病主要由火毒致病,针对火毒,最常用的方法是清热法,另一个是针对正气的,调胃法。从而引出本次课学习的具体内容。清热法和调胃法。 |
学生听讲并回答 |
PPT文本 |
通过话题复习前面所学内容,并由此引出接下来学习的具体治疗方法 (2分钟) |
||||
二、 学 习 目 标 |
1.重点掌握清热法的选方和调胃法的分型证治 2.理解气分热和血分热外科和内科的区别 |
学生听讲 |
PPT文本 |
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及重点内容,制定学习计划。 (1分钟) |
||||
三、 参 与 式 学 习
|
病例展示:
教师提问:应该运用什么治疗大法? 没有明确结论,提出疑问,既有热,又有虚,带着问题进行这次课的学习。 |
学生回答: 消、托、补均有人 回答 |
PPT文本 |
通过之前提供的病案,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 (1分钟) |
||||
清热法(教学重点) |
|
|
(7分钟) |
|||||
内容:清热解毒 教师讲解 |
学生听讲 |
PPT文本 |
外科常用方剂的学习,加强该方药的认识。 |
|||||
内容:清气分热(教学难点) 教师提问:1、热在气分,内科疾病典 型症状是什么,代表方药是什么? 对比外科热在气分的方药;黄连解毒汤 教师讲解:内科疾病的传变由外而内,白虎汤中石膏清气分热,而加知母清热并生浸,防伤阴,同时内科致病强调顾护胃气,故加用了粳米和甘草。而外科疾病由外邪气侵入,局部形成护场,热往往集中在气分,只有出现变证的时候方出现热入营血的表现。因此有护场围聚热邪在气分,选择黄连解毒汤,以大苦大寒之药攻之。 |
学生回答:1、四大症,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白虎汤主之。2、黄连解毒汤的组方为: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
PPT文本 板书 |
对比分析,进一步强调外科疾病与内科疾病发病特点的区别,帮助学生建立外科思维。
|
|||||
内容:清血分热(教学难点) 教师讲解:热在血分,其热的来源有二,一是热入营血,二是血分伏热。 教师引导:因此针对外科疾病,局部病灶多以血分有热,热邪由内向外透发而形成。 并以丹毒举例,说明血分伏热的发病特点。因此治疗选方上更侧重清热凉血为主。现代中医研究对血分伏热,尤其推崇皮外专家赵炳南的凉血五根汤。 |
学生听讲
|
PPT文本
|
进一步强调外科以局部病灶为典型特点,根据发病特点,结合现代中医研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及科研思维能力。
|
|||||
调胃法(教学重点) |
|
|
(5分钟) |
|||||
教师讲解:调胃法的概念。引出对胃气的讨论。 教师提问:指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什么? 回答:脾—主运化、主升 胃—主受纳、主降 教师讲解:调胃法重在分清证形。引出辨证论治和分型证治。并以症候群为图标,按图索骥,引导学生进行分型证治。
|
回答:属于补法,主要针对正虚。 |
PPT文本 |
培养学生按图索骥,分型证治的能力。
|
|||||
四、 后 测 并 小 结
|
病案讨论:
|
学生讨论回答,制 定方案。 |
PPT文本 |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案例错综复杂,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分钟)
|
||||
|
课后思考题: 既然外科疾病有护场的存在,病灶局限,多有局部灼热表现,为什么在未发生疮疡变证的时候,也会出现全身发热的表现?
|
通过中医外科学课程中心互动平 台进行讨论 |
PPT文本 |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外作业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阅读富有开放性、趣味性,增加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分钟) |
||||
六、学习资源 |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陈红风主编.《中医外科学》,第五 章第一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2、网上教学平台 通过中医外科学课程中心互动平台,课下展开讨论,实现生生间、师生间互动。 3、相关文献资料 ① 樊一桦,徐家淳,李晓康,等.试从三因探析中医内治法组方思路[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2):92-95. ② 马红伟.运用中医外科“消法”治疗各种疮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8):37 |
||||||||
七、教学反思 |
||||||||
总论对各论起了统领的作用,“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总论中的各知识点就是“渔”。因此本次课除了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外,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即各内治法的灵活运用,同时培养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通过“用药如用兵”,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热情,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除了制定目标,考虑学生“去哪儿?”,还应考虑“怎么去?”,最后重点考量学生“到了吗?”基于此,本次课采用BOPPPS的模块进行教学设计,设立教学目标,告知学生重点、难点知识,同时采用类比法、问答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还课堂与学生,最后通过案例讨论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助于教师了解了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互动,教师能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方向,帮助学生达到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形成性评价的开展。 本次课难点在于清热法在中医外科中的选方用药与内科有所差别,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对白虎汤和黄连解毒汤组方的复习以及内科及外科疾病发病特点的不同,教师通过提问、讲授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明白选方之差别所在。清血分热用犀角地黄汤,而以血分伏热为主的丹毒在具体内治过程中并没有选用该方,而选择了清热凉血的方药,同时通过举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现代研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中医外科辩证处方思维。 课后让学生自学其余九种治疗法则,同时可以通过QQ平台进行互动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后思考题的讨论及课后学习资源的提供,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变向引导学生去获取相关方面信息。 授课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教学互动虽有设计,但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均能参与到互动环节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