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股肿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中医外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
|||||||
课程章节 |
股肿--第十三章第三节 |
授课学时 |
1学时 |
|||||
授课专业 |
中医专业 |
授课年级 |
大学本科三年级 |
|||||
一、本节(课)教材内容分析 |
||||||||
本节课主要学习股肿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中医辨证论治及中医外治、预防调护等相关方面知识。治疗上课本以活血通络为主,讲课过程中通过分析气与血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治疗中活血基础上注重益气,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及科研能力。 |
||||||||
二、教学目标 |
||||||||
★ 知识目标:1、学生能准确说出股肿的病因、病位、病性和典型四大征。 2、学生可以详细阐述股肿的病因病机。
★ 技能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总结出下肢肿胀的疾病谱。 2、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制定股肿医案的中医诊疗方案。
★ 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形成竞争意识,养成严谨、勤学、善思的治学态度,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2、通过临床中医外治股肿案例的分享,学生能树立中医治病的信心。 3、通过股肿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静脉性疾病的特点,可以通过对身边如教师、护士等高危患病人群的观察,加强防病意识。 |
||||||||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
项 目 |
内 容 |
|||||||
教学重点 |
股肿的典型四大征 |
|||||||
教学难点 |
理解股肿的基本治则 |
|||||||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教学对象是中医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和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中医基础理论中气、血,营、卫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中医经典的学习,更加深了对阴阳、气血、营卫的认识。 已完成对周围血管疾病总论及第一节臁疮的学习,基本了解静脉系统疾病发病的典型特点,对该系统疾病的总体治疗原则和预防调护措施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西医方面,已经学习了系统解剖及局部解剖知识,通过总论的学习又进一步复习了下肢静脉的解剖知识,有利于本章节的学习。 2、认知特点:中医外科学整门课程的学习已接近尾声,学生对中医外科辨证思维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仅从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同时也会从西医角度进一步理解中医相关方面理论,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学习风格:学生已经习惯对案例式教学的引入,课堂讨论参与度提高,由以前的“听一听”,变成“聊一聊”的主动学习模式,有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 ★教学预测: 1、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医外科学的思维模式,课堂讨论参与度高,学生发言积极。但因学生掌握知识面较窄,可能会出现冷场或者讨论偏题的情况,通过使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及图片来引导学生回到正题。 2、在讨论中可能存在对系统知识点的总结和概括不全面,讨论下肢肿胀的疾病谱时,学生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的总结,仅仅给出相关疾病,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达到知识的整合。 3、缺乏对中医经典的背诵理解,对经典知识理论缺乏系统的认识,故不能很好的融会贯通,无法做到知识点的迁移。 |
||||||||
五、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和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
||||||||
教学 环节 |
教师的活动 |
学生的活动 |
教学资源 (媒体) |
设计意图 及时间 |
||||
一、 导 入
|
导入: 根据日常生活中久行之后出现下肢酸胀不适,复习静脉系统疾病的典型特点和发病原因,从而引出本次课学习的内容—股肿。进一步引出股肿的概念。
|
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思考其原因 |
图片 PPT文本 |
结合生活,引起学生兴趣,并导出本次课学习内容 (2分钟) |
||||
二、 学 习 目 标
|
1. 重点掌握股肿的典型症状 2. 难点是理解股肿的基本治则
|
学生听讲 |
PPT文本 |
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1分钟) |
||||
三、 参 与 式 学 习
|
股肿四大症(教学重点)基本病机 |
|
|
(5分钟) |
||||
病案展示
教师提问:总结病案中患者局部症状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总结,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症状形成,从而引出股肿病因病机的分析。 |
学生回答:肿胀、疼痛、肤温升高
|
病案展示 |
根据局部病灶,总结出股肿三大症状
|
|||||
教师讲解: 从“肿”开始说文解字,并根据中医经典,进一步分析其形成肿胀、疼痛、局部肤温升高的原因。同时得出股肿发病的基本病机就是:血脉淤阻。并根据水流的情况,类比,形象生动的讲明另一个典型症状即浅浅静脉显露扩张。从而归纳出股肿的典型四大症。
|
学生听讲,并根据形象比喻回答问题 |
PPT文本 |
从说文解字及中医经典着手分析,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经典的喜爱。 以水流做形象比喻,能帮助学生理解。 |
|||||
股肿病因分析 |
|
|
(3分钟) |
|||||
回顾病例:通过病例,分析病因。 教师引导:从产后10天入手。根据电视剧中所见生产过程,大汗淋漓,血汗同源,气随汗脱,因此新产会会有什么表现。 回答:耗气伤血。 教师提问:产后的习俗是什么? 回答:坐月子。 引导出久卧伤气,因此产后为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无力推动 |
学生听讲、回答 |
|
通过学生熟悉的知识去分析病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
|||||
血行,导致血脉瘀阻而发为本病。
|
|
|
|
|||||
教师提问:还有哪些人群容易有气虚的表现? 回答:久病伤气、年老气虚。 从而分析股肿的病因病机演变图:
|
学生回答 |
|
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
|||||
股肿基本治则(教学难点) |
|
|
(6分钟) |
|||||
教师提问:血脉瘀阻是基本病机,那同学们认为股肿的基本治则是什么呢? 回答:血脉淤阻。 根据病机演变,结合古籍从湿热论述教材所提供的基本治则。
教师引导: 从治病必求于本,从本的根源为气虚,进一步讨论股肿基本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同时引出血府逐瘀汤加生黄芪。并分析其方义。 |
学生听讲,并回答提问 |
|
通过两种治疗原则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拓宽学生中医思维。 |
|||||
四、 后 测 并 小 结
|
回顾案例,让学生选择基本治疗原则 |
学生讨论 |
PPT文本 |
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知识点的巩固。 (1分钟) |
||||
|
课后思考题:
|
课后中医外科课程中心互动平台进行互动讨论。 |
PPT文本 |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收集资料,拓展学科知识与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 (1分钟) |
||||
学习资源提供: 强调益气升提这一观点。
|
|
|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1分钟) |
|||||
六、学习资源 |
||||||||
1、教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陈红风主编.《中医外科学》,第十三章第三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通过中医外科学课程中心平台,课下展开讨论,实现生生间、师生间互动。 3、相关文献资料 ①闫少庆,闫美霞,柳国斌,等.奚氏益气升提方治疗2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临床报道[J].辽宁中医杂志,2010(4):671-672. ②张力,覃锋, 张惠明,等.益气活血方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J].医药导报,2016,35(8):823-827. |
||||||||
七、教学反思 |
||||||||
股肿这一章节的内容症状典型,诊断容易,但是对于具体病因病机的理解相对困难,可以适度的引入西医的内容,股肿相当于西医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既然是静脉血栓形成,那么病位在脉管、基本病机为血脉淤阻,了解病位和基本病机则学生对整个疾病的认识更直观深入。因此,在教学中适度恰当的引入西医内容,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中医教学不能排斥现代医学理论,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利用西医的相关知识,既可以进一步佐证中医理论的真实可靠,又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中医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考虑教材内容病机以血脉淤阻为主,治疗则以活血通络为基础,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气血、营卫相关知识的回复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血脉淤阻必定伴随气虚、气滞,因此治疗上在活血通络的同时,应当强调益气,益气活血作为股肿治疗基本原则更合理,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提出股肿治疗的新观念,一是益气活血,另一个说法是益气升提。学习忠于教材,既学习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又不僵化于教材。整个教学过程贯彻了批判性思维,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 授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师通过生活情景、临床实际为主线,将各学科知识巧妙地串在一起,突出了现实意义。在这节课中,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使大家学到了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最后设置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提供课后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将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让学生知道,医学是发展的,中医也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让学生抛弃所谓的“传统中医”“经典中医”的狭隘思想,用发展眼观看待、学习中医。 整个授课过程中通过案例式、启发式、讲授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贯穿气血、营卫相关知识,而这属于中医内科最基本知识点,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因此授课过程中主要以引导为主,学生参与讨论,自我总结,启发学生思维,通过气血关系,确定益气活血的基本治疗原则,还课堂于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该节课设计相关基础知识简单,课堂互动效果好,基本能达到教学设计的预期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