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乳痈

发布时间:2019-01-11 09:12:41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中医外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课程章节

乳痈—第七章第一节

授课学时

1学时

授课专业

中医专业

授课年级

大学本科三年级

  • 本节(课)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乳痈的概念、病因病机、中医辨证论治及中医外治、预防调护等相关方面知识。除教材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根据乳痈的发病原因,去发掘与之相关的医学关注点和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学生能条理清晰的分析乳痈的病因病机。

             2、学生可以准确说出乳痈的辨证论治。

 

★ 技能目标:1、学生能准确说出乳汁淤积是乳痈的主要病因。

2、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对产妇进行预防乳痈的健康宣教。

 

★情感目标:1、通过对乳痈发病原因的分析,学生能了解产妇的产后护理注意事项。

2、从病因出发,学生能进一步关注产妇的产后抑郁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  容

    教学重点

乳痈的病因病机

 

教学难点

 

理解乳痈发病总因肝郁胃热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教学对象是中医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完成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的学习,同时有一定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和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尤其是对脏腑、经络的认识对本节课的学习至关重要。

 已完成对中医外科学总论的学习,其中对疮疡的治疗——内治及外治原则与本章节密切相关,前期课程中对疮疡的学习,尤其是对“痈”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和掌握。

2、认知特点:对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基本熟悉,但对疾病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  

3、学习风格:习惯于“填鸭式教学”,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主动性有待加强;注重理论学习,但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明显不足。

教学预测:

1、讨论偏题的可能  在本次授课过程中,采用“问题一启发式”及“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等教学方法。因学生掌握知识面较窄,可能会出现冷场或者讨论偏题的情况,通过使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及图片来引导学生回到正题。

2、知识点复杂,难记的可能  乳痈的病因病机中不仅与脏腑相关,同时与经络相

关,学习时学生难以将各学科知识点联系起来,拟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根据疾病发病部位和特点,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推理出相关的病因病机。

    3、由乳痈的病因乳汁淤积,肝胃郁热两点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乳腺相关方面的专业发展方向,学生对此话题有充分兴趣,参与度较高。

五、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和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资源

(媒体)

设计意图

及时间

一、

 

教师提问:痈的基本病因是什么?

回答:痈疽皆由火毒生

教师提问:痈的特点是什么?

回答:红、肿、热、痛、脓、光软无头、范围较大,多伴有全身症状。

案例展示:

 

教师提问:诊断考虑为什么?从而引发乳痈的学习。

学生回答

 

 

 

 

 

 

 

 

 

 

 

 

 

 

 

 

PPT文本

案例

图片

通过复习前面所学内容“痈”,展示病例,局部病灶符合痈的特点,发于乳房部,引导学生做出乳痈的诊断。引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乳痈的诊断也就简单易懂了。

    (2分钟)

  二、

1.重点掌握乳痈的病因病机

2. 理解乳痈发病总因肝郁胃热

学生听讲

PPT文本

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1分钟)

三、

乳痈的概念: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对痈的认识,从病因、病位、病性和特点来总结乳痈的概念,并加以补充,乳痈好发于初产妇,以产后一月多见。

学生总结听讲

 

 

 

 

PPT文本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推导出乳痈的概念。

(2分钟)

病因病机(教学重点)

 

 

 

教师讲解:乳房的生理特点。

从“痈”说文解字,引出其病机主要是不通所引起。

教师讲解:

通过内经条文,结合乳络生理,分析其基本病机就是乳汁淤积。

 

教师讲解:从经文进一步阐述乳汁淤积为什么会出现局部红肿、热痛、脓的症状。

学生听讲并回答教师提问。

PPT文本

从内经条文着手分析其病机。

    (4分钟)

教师分析:乳痈位乳汁淤积所致热产生,也就是火毒为病,痈疽皆由火毒生,进一步分析火毒来源。

教师提问:女性乳房与哪些脏腑密切相关?

回答:足厥阴肝经:布胸胁,绕乳头

足阳明胃经:贯乳中,多气多血

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肝胃最相关。

教师提问:产妇坐月子期间,干的最多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吃,好且多

教师分析:这样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胃中积热,胃热壅盛。

肝主气之条达,情致不畅,郁热化火,因此肝郁胃热闭阻乳络,导致乳汁淤积而发病。

学生听讲并回答教师提问

PPT文本

通过学生所了解的产后习俗,分析病因病机,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

   (6分钟)

教师讲解:外邪侵袭,也导致热邪结于肝胃之经,引起乳汁淤积而发病。

 

 

解答之前的问题,为什么乳痈好发初产妇,产后一月多见

教师总结:

 

学生听讲

PPT文本

通过图表形式进一步总结病因病机,理清思路。

   (1分钟)

四、

 

回顾导入病例,分析该患者该患者的发病原因

 

学生讨论

PPT文本

 

了解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情况,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树立临

床解决问题能力的

信心。

(2分钟)

五、

 

从一个“通”字着手,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同时提出现在比较热门的医学专业就是通乳师。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逐条总结乳痈的各知识点

口述

加强知识点的印象,

学会学习的方法。

    (1分钟)

课后思考题:

西医认为,乳痈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致病,而对产妇乳汁进行细菌培养,金葡菌培养阳性率为45.7%,但乳痈发病却远远低于这个检出率,请问大家对此有什么思考?

课后通过查阅资料,中医外科学课程中心互动平台进行互动论。

PPT文本

 

培养学生独立思路的能力,通过分析,增加学习中医的兴趣。

    (1分钟)

六、学习资源:

1、教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陈红风主编.《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第一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 网上教学平台

  • 通过中医外科学课程中心互动平台,课下展开讨论,实现生生间、师生间互动。

    3、相关文献资料

    ① 张董晓,赵文洁,付娜,等.中医古籍“乳痈”证治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1):151-153.

    ② 杨新伟.陆德铭教授辨治乳痈经验撷萃[J].陕西中医,2017,38(3):382-383.

    七、教学反思

    在本次课的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中,考虑到外科疾病的典型特点就是有局部病灶的存在,且外科疾病多以部位+局部病灶特点命名,而前面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疮疡中的“痈”,因此对乳痈的学习主要采用对比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对痈的复习,来学习乳痈。乳痈具备痈的一切特点,因此将授课重点放在乳痈的特殊之处,以乳房特有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出发,从病因病机、内治、外治三方面入手分析乳痈的特殊之处。痈疽皆由火毒生,而乳痈的火毒来源是什么?这部分重点知识又涉及到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通过问答式、讲授式引导学生逐渐思考乳痈火毒来源,同时引导学生从病因病机分析治疗原则除了通乳以外,还应该注重理气,在成脓期切开排脓注意切口位置的选择。通过对共性内容的复习,对特殊性的知识加以引导,重点讲授,学生学习相对容易,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能提高学习兴趣。

    乳痈发病以哺乳期多发,用药存在诸多禁忌,通过临床病案分享,告知学生中医药治疗效果好,且无明显副作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哺乳几乎是每个学生将来都会直接或间接面对的问题,从乳痈的病因病机出发,让学生展开讨论,去关注与之相关的医学发展方向,如产后抑郁的研究、通乳师的兴起等等,学生对此有很大的学习热情。

    基于以上几点,整个教学设计采用BOPPPS模块进行设计,以案例式、问答式、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主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课堂讨论气分活跃,同时通过课后思考题,课下进行互动讨论,提供相关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整个课堂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授课过程中及课后的互动讨论,不仅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助于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参考内容,有助于教师以后的教学设计制定和修改。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