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授课教案

2016-2017学年上学期 2014年级 壮医班

发布时间:2017-09-29 16:34:30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针刺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壮医针刺学》                 任课教师(职称):  林辰 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2014年级 壮医班   2016-2017学年上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九章  壮医针刺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教 具:  媒 体 电脑   基本教材: 《中国壮医针刺学》林辰.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目的:1、掌握肢体麻木、中风、乳癖、腰痛、落枕的治则、处方、针刺方法2、熟悉瘿病、虚劳、乳痈、胁痛的治则、处方、针刺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肢体麻木、中风、乳癖、腰痛、落枕的治则、处方、针刺方法                                                       

                难点:壮医针刺在临床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采用讲授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式的讲授、现场演示及学生的参与互动,引导学生掌握壮医针刺的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                                                     

课时安排:3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何为落枕的针刺处方及针刺方法?                                               

2、何为中风的针刺处方及针刺方法?                               

3、何为乳痈的针刺处方及针刺方法?                         

教学后记: 在讲述壮医针刺的临床应用时,重点讲述壮医针刺治疗的处方用穴及针刺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现场演示相结合活跃课堂氛围;并联系门诊及平时治疗的经验进行阐述,使学生认识到壮医针刺的显著疗效,并跟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教研室主任意见: 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针刺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

手段

 

10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20分钟

 

    列举1个临床案例引入主题,课堂主要传授学生临床治疗的思维。

1、瘿病

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侧肿大结块,不痛不溃,缠绵难消为特点的一种疾病。

治疗原则:补虚、调气、祛湿、消肿

选穴:右侧内三杆(右侧,DNSg),足背一环7穴(左侧,DZBh1-7);前三桩(双侧,DQSz)、外中桩(DWzz)。

运用“8”字环针法进行针刺,,留针30分钟,1周治疗2-3次,4周为1疗程,可治疗1-3个疗程。

2、肢体麻木

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感觉丧失、功能异常、肢体活动不灵活甚至丧失肢体活动能力等,临床主要表现为以躯干或四肢局部麻木、不知冷热、不知痛痒的病证。

治疗原则:调气补虚,通调两路

选穴:依照天圆地方的取穴原则,选取:手背二环2、4穴(双侧,TSBh2-2、4),足背一环7、8穴(双侧,DZBh1-7、8),手鹰嘴环12穴(双侧,TYZh-12)、足背中穴(双侧,DZBz),肩环穴(双侧,TJh-10)、前上桩(双侧,DQsz);还可以依照“以应为穴”的取穴方法,在麻木的肢体的体表部位去寻找反应点作为针刺穴位;也可以依照“以灶为穴”的取穴原则,在麻木的肢体去寻找病灶部位,选取一组穴位。

运用“8”字环针法进行针刺,留针30分钟,1周治疗2--3次,4周为1个疗程,可治疗2-3个疗程。

3、中风

是指忽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斜,不语失音,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病症。

治疗原则:通窍醒神

选穴:①救急时:双侧猫爪尖穴(双侧,TMzj),即十指指尖,口环12穴(TKh-12),天宫穴(TTg),地井穴(双侧,DDj),臂内前穴(双侧,TBnz),前上桩(双侧,DQsz),足背一环8穴(双侧,DZBh1-8),足背二环7穴(双侧,DZBh2-7)。

②救急后:天宫穴(TTg),地井穴(双侧,DDj),臂内前穴(双侧,TBnz),前上桩(双侧,DQsz),足背一环8穴(双侧,DZBh1-8),足背二环7穴(双侧,DZBh2-7)。

运用“8”字环针法进行针刺,留针30分钟,1周治疗2-3次, 4周为1个疗程,可治疗1-2个疗程

4、虚劳

是由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三道”“两路”不通、不荣,三气不能同步而产生的的多种慢性病症的总称。

治疗原则::调气补虚,通道养路

选穴:天宫穴(TTg)、手背二环11、12、1穴(双侧,TSBh2-11、12、1),鼻环5、7穴(TBh-5、7),膝二环5、7穴(双侧,DXh2-5、(7)。  

运用“8”字环针法进行针刺,留针30分钟,1周治疗2-3次,4周为1疗程,可治疗1-2个疗程。

4、乳癖

是妇女乳房常见的慢性肿块,是乳房结构不良,乳腺疾病的早期病变。临床以以乳房疼痛、肿块为主要特点,因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引起,常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

治则:通道养路,调气散结

选穴:右侧内三杆(DNg)、左侧前上桩(DQsz),足背一环7、8穴(DZBh1-7、8)、足背二环5穴(DZBh2-5)、足背中穴(DZBz)、乳房局部“以灶为腧”1-2穴。

运用“8”字环针法进行针刺,,留针30分钟,1周针2-3次, 4周为1个疗程,可治疗1-3个疗程。

5、乳痈

是以乳房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好发于3-4周内的初产妇,乳头破碎或乳汁郁滞者更易发生。

治则:调气解毒,清胃热,通两路

选穴:依据“天圆地方”原则,选取:手背二环4穴(双侧,TSBh2-4)、鹰嘴环12穴(双侧,TYZh-12)、足背一环7、8穴(双侧,DZBh1-7、8)、足背二环6穴(双侧,DZBh2-6)、土坡穴(双侧,DTp)

运用“8”字环针法进行针刺,留针30分钟,每天1次,中病则止。

6、胁痛

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由于邪毒入侵或情志失调,或气虚体弱,致使“气道”不畅,胁部“龙路”或“火路”阻滞不通而产生胁部疼痛的一种疾病。

治疗原则:调气通路,止疼痛

选穴:依照天圆地方的取穴原则,选取:手背二环2、4穴(双侧,TSBh2-2、4),前三杆(双侧,DQSg),足背一环7、8穴(双侧,DZBh1-7、8)。

运用“8”字环针法进行针刺,,留针30分钟,1周2--3次,2周为1疗程。

7、腰痛

是由于“龙路”或“火路”阻滞不通而引起的,以腰部的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治疗原则:调气止痛,通道养路

选穴:依照天圆地方的取穴原则,选取:手背二环2、4穴(双侧,TSBh2-2、4),手背一环10穴(双侧,TSBh1-10),地内三桩(双侧,DNSz),口环4、8穴(TBh-4、8),足背一环7、8穴(双侧,DZBh1-7、8),腿弯穴(双侧,DTw)。

运用“8”字环针法进行针刺,留针30分钟,1周治疗2--3次,2周为1疗程,治疗1-3疗程。

8、落枕

是指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失枕”或“颈部伤筋”。

治疗原则:调气止痛,通道养路。

选穴:依照天圆地方的取穴原则,选取:手背一环9、10穴(双侧,TSBh1-9、10)、手背二环2、4穴(双侧,TSBh2-2、4),地桩(双侧,DDz),后下桩(双侧,DHxz)。

运用“8”字环针法进行针刺,留针30分钟,隔天治疗1次,治疗2-5次。

 

 

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结合图片、教师现场操作及临床病例讲解,反复讲述,强调其重要性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