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上学期2014年级 壮医班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针刺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壮医针刺学》 任课教师(职称): 林辰 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2014年级 壮医班 2016-2017学年上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 (第三、四节)、第三章(第一-五节)
教 具: 多 媒 体 电脑 基本教材: 《中国壮医针刺学》林辰.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目的:1、掌握壮医针刺的治疗机理、主要功效、取穴规律、原则2、熟悉壮医针刺的取穴特点、穴位的体表定位方法、分布、命名;3、了解壮医针刺穴位的发现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壮医针刺的治疗机理、主要功效、取穴规律;
难点:壮医针刺的取穴规律;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采用讲授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式的讲授、现场演示及学生的参与互动,引导学生掌握壮医针刺的相关基础知识。
课时安排:3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何为壮医针刺的取穴规律?
2、何为壮医针刺的取穴原则?
教学后记:
教研室主任意见: 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针刺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 手段 |
20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30分钟
|
第二章 壮医针刺基础 1、壮医针刺的治疗机理和特征 (1)壮医针刺的治疗机理 通过针刺作用于体表的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三道两路的传导,以激活身体的自然自愈力,使天地人三气归于同步。 (2)壮医针刺的特征 是用针刺技术来帮助机体的内在自愈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这些系统包括了防御、应激、免疫、修复等系统的协调作用,使机体维持健康的状态。因此,壮医针刺是一种很绿色的自然疗法。 2、壮医针刺的功效和禁忌症 (1)主要功效 壮医针刺具有调和阴阳、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解毒补虚、活血养血、散结消肿、提高身体的自愈力、协调三气同步、通调三道、两路九大功效功效。 主要功效结合临床举例来讲述。 (2)禁忌症 壮医认为,凡是大饥、大饱、大怒、大惊、大劳、大汗、大渴、大失血、以及房事太过、醉酒或重度虚弱者,禁针;此外,孕妇的腹部环穴、腰骶部的环穴、小儿的囟会也要禁针;重要脏器部位亦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则应禁刺。 第三章 壮医针刺的穴位与取穴 1、壮医针刺穴位的发现和发展 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关于壮医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讲解。 (1)在劳作过程中,有时或许是因无意间被带有尖刺的石头(或树木刺)割中或刺中了身体的某一部位后,原来所患的病痛得到了缓解; (2)先人在产生病痛时,往往会下意识地去按压、或抚摩痛处,当人体产生脓疡时,就会用劳动工具如砭石等割刺脓疡。 (3)人们就开始摸索和寻找利用尖刺类型的石头(或树木刺),采用或刺、或割、或敲打等方法来缓解身体的病痛; 壮族先民们在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和经验,逐步总结壮医最早的取穴方法和穴位。 2、壮医针刺穴位的分布和命名 (1)穴位的分布情况 壮医针刺常用的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全身,包括天部、地部、人部三部,以地支命名的环穴组,环穴组的穴位合计就只有366个。 天部——包括头、面、颈、肩、大臂、小臂和手,共17个环 人部——包括胸前部、腹部、背后部和腰部,共10个环 地部——包括前后二阴、臀、大腿、小腿和足,共4个环 (2)穴位的命名方法 壮医对穴位的命名,包括经验穴和环穴,经验穴有专属的名称,对于环穴,有具体的标记方法:第一个字母为天、地、人三部的首个字母,用大写;第二、三个字母即为穴位的首个字母,其中穴位的首个字母大写,穴位的第二个字母为小写;如果是环穴,则环穴的第一个字母为大写,第二个字母则为小写。 (3)穴位的命名规律 即以人体的头、面、耳、手、臂为天部;胸、腹、背、腰为人部;臀、腿、足为地部。并以天圆地方的配穴原则为关联,以“8”字环针法相互作用,达到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 3、壮医针刺穴位的体表定位方法 壮医针刺在临床上的取穴定位,常以“揣穴”方法,以目测法为主,主要依据人体的体表解剖标志进行定位,或通过用手去摸、捏、按来进行定位。 4、壮医针刺取穴特点 壮医针刺具有取穴简单、用穴便捷、选用灵活等取穴特点,常以点带面,取穴治病,善求于本。 5、壮医针刺的取穴规律和取穴原则 (1)壮医针刺的取穴规律 天圆地方穴之道,天干地支名相遥;三气同步和为要,三道两路表里调;痧毒风湿四肢剿,气血凝滞灶为巢;毒虚细寻骨肉边,久病劳损筋骨间;惟有壮人多经验,普济天下福寿添。 (2)壮医针刺的取穴原则 七大具体取穴原则,分别是“以环为穴”,“以应为穴”,“以痛为穴”,“以灶为穴”,“以边为穴”,“以间为穴”和“以验为穴”。 要重点讲述,使学生能掌握区分这七大原则。
|
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举例解说取穴规律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