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基础教研室建设规划2019-2023
壮医基础教研室五年建设规划(2019-2023)
为进一步加强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作用,使教研室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制定本教研室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
(一)、2019年已开设开设《壮医基础理论》、《壮医药学概论》两门课程,今后五年内拟新开设《壮医药文化概论》、《壮语基础》等特色课程。
(二)、有计划地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习题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资源互享,为学生自主学习、网上学习提供平台。
(三)、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授课,鼓励教师研究开发利用网上课程。
(四)、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规划教材、协编教材的编写。力争完成《壮医药学概论》新版教材的编写工作。
(五)、加强教研室的精品课建设工作,力争创建 1门校级精品课程。
二、队伍建设
(一)、培养或引进博士学位人才或副高职称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二)、安排专职教师短期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在职提高学历等外出学习活动。
(二)、选拔教学和科研人才各1名,重点培养,使其成为教研室教学和科研骨干。
(三)、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优化教研室师资队伍结构,以保持教研室的持续发展,建设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好、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四)、表彰、奖励优秀教师,激励并带动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科研工作
(一)、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每年不少于1项。
(二)、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加强科研合作。鼓励教研室成员积极参与校内外国内外学术活动,邀请外单位知名学者讲学,带动教研室学术研究工作,提高教研室老师教学和研究水平。
(三)、积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每年第人不少于1项,申报各级科研奖项及专利。
四、制度建设
(一)教研活动制度。教研室定期召开教学研究活动会,集体备课会,主题教育理论,研究教学问题,讨论处理教研室工作中需要集体解决的问题。
(二)听课制度。组织教师集体听课和相互听课,进行观摩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考勤考核制度。教研室组织教学研究活动时应有签到制度。要经常检查教师的在岗情况,严格履行学校规定的请假制度。制定教学计划,并对执行课程进度计划情况行检查考核。
(四)教学档案工作制度。执行学校档案工作的有关规定,注意收集、整理应归档的资料,做好档案保存、管理工作。设教研室会议记录,由教研室秘书负责组织填写,记载教研室的重要工作,记录教研室会议的内容。
五、年度规划:
2019年度:
队伍建设:引进副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骨干教师1名。选拔教学和科研人才各1名,重点培养,使其成为教研室教学和科研骨干。
科研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至少1项。积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每人至少1篇。
制度建设:建立教研活动制度、考勤考核制度、教学档案工作制度,并执行良好。
2020年度:
课程建设:
建设网络课程,鼓励教师研究开发利用网上课程。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规划教材、协编教材的编写。新开课程《壮语基础》,供壮医专业选修。
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职深造,提高学历水平。鼓励教研室成员积极参与校内外国内外学术活动,邀请外单位知名学者讲学,带动教研室学术研究工作,提高教研室老师教学和研究水平。
科研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至少1项。积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人均至少1篇。
制度建设:组织教师集体听课和相互听课,进行观摩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每人每学年听课时数不低于4学时。
2021年度:
课程建设:《壮医养生学》,在壮医学专业学生选修。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建设。逐步实现优质资源互享,为学生自主学习、网上学习提供平台。
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学历,提高学历水平。鼓励教研室成员积极参与校内外国内外学术活动,邀请外单位知名学者讲学,带动教研室学术研究工作,提高教研室老师教学和研究水平。
科研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至少1项。积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每人至少1篇。
制度建设:组织教师集体听课和相互听课,进行观摩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每人每学年听课时数不低于6学时。
2022年度:
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壮语基础》课程。逐步实现优质资源互享,为学生自主学习、网上学习提供平台。
教材建设:编写完成并出版《壮医药学概论》新版教材。
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学历,提高学历水平。鼓励教研室成员积极参与校内外国内外学术活动,邀请外单位知名学者讲学,带动教研室学术研究工作,提高教研室老师教学和研究水平。
科研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至少1项。积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每人至少1篇。
制度建设:组织教师集体听课和相互听课,进行观摩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每人每学年听课时数不低于6节课。
2023年度:
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建设,力争建成1门校级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互享,为学生自主学习、网上学习提供平台。
队伍建设:培养或引进博士学位人才或副高以上职称人才1名。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学历,提高学历水平。鼓励教研室成员积极参与校内外国内外学术活动,邀请外单位知名学者讲学,带动教研室学术研究工作,提高教研室老师教学和研究水平。
科研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至少1项。积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每人至少1篇。
制度建设:组织教师集体听课和相互听课,进行观摩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专任教师每人每学年听课时数不低于6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