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授课教案

壮族传统文化概论11

发布时间:2017-10-07 11:52:11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

 

 

教  案

 

 

 

授课教材:壮医药文化概论

授课内容: 其它医药文化对壮医药的影响及反思        

授课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6壮医学          

授课类型:理论授课            

备课教师:薛丽飞             

备课日期:20170901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壮医药文化概论》      任课教师(职称):      薛丽飞 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2016壮医班        2017-2018学年上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十一章  其它医药文化对壮医药的影响及反思                                                          

教具:    讲义、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基本教材:  《壮医药文化概论》         

教学目的:1.掌握其它医药文化对壮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熟悉其它民族医药对壮医药影响的客观条件;

3.了解其它民族医药文化对壮医药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其它民族医药对壮医药影响的客观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课时安排: 2学时(1次课)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其它医药文化对壮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其它民族医药对壮医药影响的客观条件?                               

 

教学后记:_1、其它医药文化对壮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须讲深透。2、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对比式、提问式及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研室主任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5分钟

 

 

 

 

 

 

 

 

 

 

3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5分钟

  绪    论

前 言:授课内容安排、学习方法、成绩评定方法及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一节 其它医药文化对壮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壮医药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总结本民族自身防病治病经验,同时不断吸收其它外来民族的医药文化,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一、中医药对壮医药的影响

对壮医药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医药。这一方面因为是迁入广西的汉族人口最多,另一方面是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年代较早,相对于壮医药而言,具有先进性,而壮族对于先进文化的吸收和趋同也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中医药对壮医药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 阴阳调和说

  • 阴阳调和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包含了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中医认为世间万物相生相克,人体只有阴阳平衡,方能保持健康。壮医援入了阴阳说,但却没有象中医那样高度概括并运用于整个基础理论和诊疗体系。而是简单理解为疾病过程中阴盛阳衰和阴盛阳衰两种转化情况,没有与五行相生相克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正盛毒重者或疾病的初期,多表现为阳证;正虚毒轻者,或疾病的后期,多表现阴症。

  • 君臣佐使说

  • 中药方中各味君臣佐使,各司其职,这是以成员在社会秩序中的地位高低、职责来对应药物的主次和作用。壮医药方中也以社会秩序和功能来对应方中各药的关系,不同的是,“君臣佐使”关系变成了“波乜”关系。盖因为壮族地区自自古远离中原行政中心,社会秩序较简单,社会结构以各“都老”下的家庭为主,“都老”对各家各户无行政权力,只是依据个人威信和凝聚力来感召村民。因此,家庭结构在壮族地区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家庭主要成员的关系“波乜”也相应的被引入了壮药的组方关系。

  • 经络腧穴说

  • 中医人体存在着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这些经络具有沟通上下表里、联系脏腑器官与通行气血的功能,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会聚于体表的部位,当身体发生病变时,可以在经脉循行部位上取穴,通过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运行,从而使身体恢复正常。与此相应的是,壮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龙路”(即血液运输系统)、“火路”(即神经系统)两条封闭道路,这两条道路在人体体表网结,而结点即穴位。壮医通过外治法刺激穴位,可以使两路去除淤滞,运行顺畅,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与中医经络相比,壮医的两路更能体现壮族人民补素直观的思维方式。壮医的外治法吸收了中医的取穴经验,把一些中医的穴位纳入了取穴范围,比如壮医在用药线点炙法治疗泄泻症时一般取壮医特有的脐周穴,但是如果对伴有胸闷呕吐都,加灸中医特有的内关穴或足三里穴。

    二、道教医学对壮医药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历代道家们对修道成仙与延年益寿的执着探索,使得道教在医学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对壮族文化的影响远非佛教和其它宗教对壮族文化的影响所及。道教医学对壮医药的影响主要有二个方面:

  • “天人合一”思想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论,道教医学认为人是一个小乾坤,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人应顺应天地自然的关系和规律,使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延年却病。与此相应的是,壮医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体也是个小天地,其生老病死受天地之气涵养和制约,如人体之气能与天地之气同步,则可以保持健康状态,反之则疾病发生。由此可见,壮医病因病机理论的精神实质在于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和把握自然。与道家医学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道家道法自然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发挥。

  • 信仰治疗

  • 传统医学往往包含着强烈的哲学和宗教色彩,疾病的信仰治疗,可以把它理解为利用患者的宗教信仰来治疗生理或心理疾病。道教笃信神仙,相信通过符咒、祈禳,能够为人除病去灾。

    三、佛教医学对壮医药的影响

    佛教医学是以古印度有关疾病、医疗、药方之学为基础,以佛教理论为指导的医药学体系。佛教医学对壮医药的影响主要有二个方面:

  • 瘀滞致病说与外治疗法

  • 佛教医学通过饮食、练习、草药、按摩以及冥想等来保持三大生命能量的平衡,从而保持人体和健康状态。推拿按摩在佛教医学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人体经络中流动的能量如果出现堵塞和障碍,就会出现健康问题,指压按摩相应部位可以帮助和调整经络中的能量,使其正常地流动,并清除流动渠道的瘀滞,起到治病保健的双重作用。壮医认为,当人体“龙路”“火路”出现瘀滞筋结时,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身体对应部位出现病症。壮医经筋医术就是通过手指触摸,查找导致两路运行受阻的筋结病灶,然后通过按摩,针刺、火罐各种方法消除筋结病灶,达到通痹、理筋整复、却病止痛的效果。

  • 芳香驱邪说与香药治疗法

  • 佛教医学非常重视香药的治疗作用,认为“香”是弟子与佛陀之间的媒介。焚香熏嗅,以香药涂抹、洗浴,以香料入药,均具有消灾祛病之功效。

    第二节  其它民族医药对壮医药影响的客观条件

    壮医药二千年的发展是一个变迁的过程,变迁的原因来源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变迁是由于壮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界、对人体自身认识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壮医药的发展;外部引发的变迁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改变了壮医药的发展轨迹。由于文字记载的缺乏,今天我们从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传统医药体系中很难准确判断当年它们相互影响的具体年代、内容和形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壮族地区便捷的交通条件、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文化往来对壮族文化生长形态的影响巨大的,而文化形态的改变,势必会引起卫生习俗、诊疗方法和手段的改变。

    一、便利的交通为壮医药吸收外来医药文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壮族地区水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民族货物来往和迁徙的主要通道。汉代时,广西的合浦、贵港、梧州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港口城市,尤其是合浦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站。

    二、民族的迁徙和交流促进了壮医药对外来医药文化的吸收

    从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起,壮族祖先就生活在祖国南疆。1965年桂林市甑皮岩发现的18具人类骨骼,在14个人头骨中,有6个在顶骨处有人工凿穿的孔。这种现象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5000年前穿孔人头骨,与古代西方医学的开颅术是否有关联?是不是由于史前人类迁徙和交流产生的行为?这些问题由于缺乏资料难以考证。大量的人员迁徙和交流,带来了文化上的交融碰撞。中原文化以其先进性和较强的渗透性,很快就为壮族人民接受和吸收。根据壮族地区考古发现,广西在秦汉时期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与中原文化共同的特征,。

    除了中原文化外,佛教文化也对壮族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推测西汉时期佛教已经从海路传人了广西地区,佛教传入广西后在唐代达到了兴盛,此后缓慢发展。佛教的传入,对壮族先民的宗教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相信万物有灵、为死者超度等。然而,佛教对壮族文化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壮族只是从实用的角度对佛教文化进行了选择性的吸收和改造。

    第三节  其它民族医药文化对壮医药影响的反思

    一、其它民族医药文化对壮医药的负面影响

    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吸收、改造、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壮医药在发展中大量吸收、改造、融合了其它民族医药的成果。诚然,受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历史上有一些错误、唯心的观点对壮医药的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比如道教医学的符咒、祈禳与壮族的原始宗教结合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在很长一段历史内阻碍了的壮医药前行的脚步。但是从壮医药的整个发展轨迹来看,外来医学文化与壮医药文化的结合,还是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壮医药本身。

    二、其它民族医药文化对壮医药的冲击

    壮医药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的不自信,容易在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迷失自我,从而逐渐湮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后,壮族的一部分人接触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深感敬仰,一方面积极学习传播中原文化,一方面受中原汉文化中心论的影响,对自身民族文化习俗嗤之以鼻。因此,正确认识壮医药的发展历史以及在整个医学体系中的地位,辩证地看待壮医药与其它民族医药文化的关系,应该是每一位壮医药人应有的思想认识。

     

     

     

    小结:总结归纳本次课堂所学知识。布置思考题。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对比式方法进行理论的讲解。并设计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学生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反复讲解,强调壮医药的特色。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