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授课教案

壮族传统文化概论教案9

发布时间:2017-10-07 11:50:53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

 

 

教  案

 

 

 

授课教材:壮医药文化概论

授课内容:  壮医药与壮族人居文化         

授课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6壮医学          

授课类型:理论授课            

备课教师:薛丽飞             

备课日期:20170901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壮医药文化概论》      任课教师(职称):      薛丽飞 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2016壮医班        2017-2018学年上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九章 壮医药与壮族人居文化                                                    

教具:    讲义、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基本教材:  《壮医药文化概论》        

教学目的:1.掌握壮族住宅的特点;

2.熟悉壮族人居文化的演变;

3.熟悉壮族人居文化与壮医药预防疾病的关系;

4.了解壮族房屋的建造与壮族村落。

                                                              

                                                                 

教学重点、难点:壮族住宅的特点、壮族人居文化与壮医药预防疾病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课时安排: 2学时(1次课)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壮族住宅的特点

2、试谈壮族人居文化与壮医药预防疾病的关系?

 

                                               

教学后记:_1、壮族住宅的特点须讲深透。2、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对比式、提问式及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研室主任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5分钟

 

 

 

 

 

 

 

15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绪    论

前 言:授课内容安排、学习方法、成绩评定方法及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一节 壮族人居文化的演变

壮族及其先民的居住条件与特有的自然环境及生产力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居住房舍就地取材,早期因势乘便,从岩居穴处,巢居树宿,发展成为干栏建筑。

一、岩居穴处

岩居穴处是早期人类最先开拓的居住形式。

二、巢居树宿

在原始社会时期,壮族先民主要靠采摘果实,狩猎来维持生活。

三、干栏建筑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壮族先民从树宿逐渐演变成居高而居的形式,发展为干栏建筑。干栏建筑是壮族地区现存的形态较为原始古朴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干栏建筑从其结构来看,又可分为全楼居高脚干栏、半楼居干栏、低脚干栏、横列式干栏、地居式干栏等五种类型。从使用的建筑材料看,又有全木结构、木竹结构、石木或砖或夯土混合结构和砖石或夯土结构等四类。

1.全楼居高脚干栏

2.半楼居木结构干栏

3.低脚干栏

4.地居式干栏

四、地居式建筑

地居式建筑又称硬山搁檩,是壮族地区常见的广泛分布于交通方便、与汉族杂居的城镇及其附近的广大农村。其形式和结构虽然多样,且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结构仍是大同小异,均为土墙(或石或砖)木檩小青瓦,悬山项,并流行三开间主房的院落式,分上下二层,人居下层(即地面居),上层为半楼或满楼,中间厅堂为明间。有些地方的地居式房屋局部还保留穿斗木构架的遗迹,如忻城县宁江一带的壮族居民,厢房的隔墙筑至山尖处,近前檐墙部分留空,上方以穿斗木构架支托斜梁,其斜梁延至前檐,檐外以挑托檩,这是将传统的干栏式迥廊内缩的结果。

第二节 壮族住宅的特点

一、壮族住宅布局

 

干栏房屋的平面布局,特别是全楼居和半楼居干栏的面积多较宽大,一般多为六逢五往,一侧有披厦,面阔20米左右,进深10米左右,入口处设在房屋底层一侧,而后沿木梯登上二楼后住层,大门口建有一长约7米、宽约2.5米的望楼,旁侧置放有木凳,可供人们外出进屋前挂放雨具和小工具,或稍作休息。屋内厅堂与大门相对,并向两侧扩展相通,间无隔板,长约18米,宽约8米,两侧各设有一火塘,其家人通常在右侧火塘炊煮,左侧火塘一般在婚丧和其它喜庆之日宴请宾客时才使用。如此宽敞的厅堂,便于人们举行集会、设宴和其他集体活动使用,而无须到户外(户外也极少有宽敞的平地)。常用的火塘一侧的壁面上,都修设有壁龛,可放置炊器和饮食器具。后侧和左侧,以木板分隔成间,用作卧室或储藏室。其平面布颇为置考究,区域布局亦较严格。

 

低脚干栏和地居式干栏房屋的面积就相对较窄小,且也较低矮,远不及全楼居和半楼居高脚干栏那样高眺、宽敞和实用,一般为三开间,面阔13米左右,进深约10米,结构也较简单,但其建筑造价较低,出入也比较方便,可基本满足一家人的生活需要。

壮族人认为,大门是招财进宝之门户,拒鬼魅于门外的关口,因此,大门一般都开在正中央,与祖宗的神龛相对,有借祖宗的神灵护佑大门带来福气之意。但各地的风俗又各有不同,优点地方则认为“开门见山,祖宗不安,人丁不旺”,大门不开在中间,而开在靠左一侧;有的地方则不开后门,意为财不外流,倘若要开后门,也不能和前门同在一条直线上,以免才从前门近,从后门出。如此繁多的种种习俗可以看出,大门关系这一家人的祸福,因此,壮族人都在门框上贴上镇邪之符,或悬挂八卦镜或悬挂镜子剪刀之类辟邪之品,拒鬼怪于门外,求得一家的平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壮汉民族的交融,现代很多壮族人都住进现代的楼房中,干栏建筑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慢慢减少,但是住宅布局等依旧保存这壮族人一些特有的习俗。

二、壮族土司官署、祠堂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等级森严。土司对壮族人民建造住房有各种限制,不准造高质量的住宅,以显示土司贵族与平民在住房上的等级差别。清代,上映、向都等地土司,规定平民不能用雕龙画凤来作装饰,台阶不能高过土司的房屋。所以土司的屋宅无论就规模布置,质量装修来说,远非平民房可比。

第三节 壮族房屋的建造与壮族村落

一、壮族房屋的建造

壮族房屋的建造一般包括选址、择吉、建造、落成庆典等过程。按照壮族习俗,上述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祭典活动,以求吉利。房址以宽敞、向阳并有所依托的地方为好。河谷平原的则要避开低洼地带,选择较为隆起的地方,因为南方易涝,地势高则免于水患。尽可能靠近河流、沟渠或水塘,以便利于汲水和洗涤。房屋方向一般是坐北朝南或是坐西朝东,这并不十分讲究,后来受汉族的影响,择址也请地理先生看风水,卜吉凶,甚至连住宅对面的山峰形态也很有讲究。比如圆形山形如钱袋,可以招财进宝;远山形如笔架,叫做笔架山,子孙可出文才等等。

择吉方面,壮家建造新房,一般都避开农忙季节,以便邻里乡亲都可以前来帮忙;同时也避开雨季,这样施工方便,房基坚实,质量保证,建起的房子牢固。择吉还包括开工动土要选择人和、财和、丁旺三吉利日子的选择。一般备好材料,选好时辰后,即可开工。

二、壮族村落

壮族是个稻作农业的民族,村落的形成与农业生产和发展有关。壮族定居点一般都选在河流大转弯或大河与小河交汇处,河面宽阔,水流缓慢,背山靠水。水生生物丰富,利于捕捞,生活有保障;一旦山洪暴涨,退可上山,以保安全。附近要有较开阔的平地,有田可耕,涝不淹,旱能引水灌溉,适宜稻谷生长,能保证过上“饭稻羹鱼”的生活。

壮乡多崇山峻岭,丘陵绵延,河网众多,大小谷地或平峒分布于山岭河谷之间,可供开垦。土地、水源、气候的有利条件利于稻作农耕,壮族的村落就坐落在这些谷地或平峒里。壮族“无河不住,无田不居”和依山傍水择居而住。从秦始皇打开岭南通道以后,中原人士避战乱,迁来岭南,形成壮汉杂居的格局。汉族一般都相对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城镇附近,与壮族根据农耕需要在谷口和河溪上游建村落形成鲜明对比,故有“汉人住街头,壮人住水头”之说。

壮族村落初建的靠山近水,背北向阳,村前面有开阔的农耕用地,后面有挡住北风的高山。这种村落选址、朝向、定位选择逐渐变成模式化,世代传承,建成了壮乡星罗棋布的村落,有其科学道理。

壮族村落的大小,视附近的可耕作农田面积而定。高山地区、山多地少,村落的规模小,分布稀疏;在丘陵和平峒则规模较大,分布也密集。村落的房子由干栏组成,从山脚依缓坡一幢一幢的往上,直达山腰。干栏方向一般是坐北朝南或者坐西朝东,这并不十分讲究,而是根据山弄峒场的形状,选择一处视野开阔、清流环绕的地方建造。道路依房屋排列自然形成。

壮族很重视村落内的植树造林美化工作。村落四周围有竹林,壮族人喜欢在自己干栏的四周,用荆棘编成篱笆围上一圈,篱笆和干栏之间的环形空地是院子,菜圃和果园,种上青菜、木瓜、木棉、柚子、柑桔、黄皮、龙眼、芭蕉、桃李,使干栏周围绿地如茵,果木遮天,竹从掩映,奇花璀璨,别有一番情趣。

 

第四节 壮族人居文化与壮医药的关系

壮族先民根据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人居文化。特别是为了预防疾病、避免虫兽伤害、有利卫生和保健,发明了“干栏”建筑。

干栏建筑是壮族人民为了适应南方地区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弥漫和毒虫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而发明建造的一种住居形式,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干栏建筑有以下特点:一是防避瘴气。壮乡被称为“瘴乡”,诸多史书、地方志都对壮族地区的瘴气论述颇多,瘴气和瘴区成为死亡毒气、死亡之乡的代名词。据说古代凡有被贬官吏、文人、军士都视“瘴乡”为畏途,十去九不归。壮族先民十分注重未病先防,并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总结出一些颇具特色预防瘴气的方法,干栏建筑就是预防瘴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二是避免潮湿。三是防范虫兽袭击。干栏建筑底层架空,离开地面,可以防范毒蛇猛兽的袭击,减少虫兽引起的伤害。四是卫生保健。干栏建筑“人居其上,牛犬豕居其下” 既可人畜分离,而且通风、采光、照明良好,冬暖夏凉,在南方居住很舒适。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经济适用的民居建筑形式,体现了壮族同胞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建筑与自然环境互相和谐的生态审美观。

 

 

 

小结:总结归纳本次课堂所学知识。布置思考题。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对比式方法进行理论的讲解。并设计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学生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反复讲解,强调壮医药的特色。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