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授课教案

壮族传统文化概论教案8

发布时间:2017-10-07 11:49:58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

 

 

教  案

 

 

 

授课教材:壮医药文化概论

授课内容:  壮医药与壮族饮食文化         

授课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6壮医学          

授课类型:理论授课            

备课教师:薛丽飞             

备课日期:20170901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壮医药文化概论》      任课教师(职称):      薛丽飞 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2016壮医班        2017-2018学年上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八章 壮医药与壮族饮食文化                                                     

教具:    讲义、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基本教材:  《壮医药文化概论》        

教学目的:1.熟悉壮族饮食文化特点;

2.熟悉壮医药与壮族饮食文化的联系;

3.了解壮族饮食礼俗。

                                                                       

                                                              

                                                                 

教学重点、难点:壮族饮食文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课时安排: 2学时(1次课)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壮族饮食文化特点

 

                                               

教学后记:_1壮医药饮食文化的特点须讲深透。2、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对比式、提问式及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研室主任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5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30分钟

 

 

 

 

 

 

 

 

 

 

 

 

 

 

 

 

 

5分钟

  绪    论

前 言:授课内容安排、学习方法、成绩评定方法及学习目的和要求。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饮食文化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俗习惯以及所在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壮族地区食材广泛,壮族人民喜食土生土长的绿色食品,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食物不仅用于充饥和维系生命,还具有满足味觉,强壮身体,防治疾病的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的饮食文化和壮医药紧紧联系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第一节 壮族饮食文化特点

壮族是一个典型的稻作民族,其作物栽培非常丰富,同时,壮族居住地处亚热带,终年湿润多雨,百谷皆宜,粮食品种多种多样,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壮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使壮族人的食物十分丰富,并逐步形成悠久的壮族饮食文化。

一、喜食糯食

壮族是以大米为主食的民族,广西地区是野生稻的故乡之一,壮族先民应是最早栽培水稻的一个民族。至迟在汉代,壮族先民就确立了水稻的主粮地位。稻谷按米质可分为籼、粳、糯三大类。其中,籼稻和粳稻米性不黏,而糯稻米性较黏。与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的民族相比较,壮族喜欢食用用糯米制成的食品,在壮族的主食结构中糯米所占的比例也是比较高的。壮族主要用糯米制做节日食品,如粽子、糍粑、米糕、五色饭、汤圆、油团等。其中,最具壮族民族特色的当属粽子和五色饭了。

除制做节日食品外,壮族还用糯米制做一些特殊风味的主食,如南瓜饭等。同其他民族一样,壮族人还用糯米酿酒。

二、喜食生食

壮族生食的传统十分悠久。生食中即有植物,也有动物,甚至活的动物。

壮族人常吃的生血有猪、羊、鸡、鸭等动物的血,认为常吃生血”

三、喜食腌食

壮族非常喜欢食用各种腌制食品。壮族不仅腌制各种园生、野生蔬菜,也腌制肉类鱼虾。

四、喜食酸辣

生活于我国西南地区大山里的少数民族普遍嗜好酸辣之物,在民间往往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孬蹿”“食不离酸”、“不辣不成菜”、“没有辣椒待不了客”之类的民谚。

壮族和西南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非常喜食酸辣之物。

壮族喜食酸辣之物,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物产有关的。壮族多生活于潮湿多山的地区,多吃酸辣,可以驱寒散湿;同时,壮族食用糯米较多,而糯米性黏不易消化,故也需要多食酸辣刺激胃力,促进消化吸收。

第二节 壮族饮食礼俗

饮食礼俗是人们在饮食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礼节,它是礼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和严格规范下所支配的活动之一。同其他民族一样,壮族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也形成了一套丰富多彩的饮食礼俗。

一、日常饮食礼俗

同其他少数民族相比较,壮族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比较深的,因此敬老爱幼、上下有序、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在壮族的日常饮食礼俗中有所反映。如进餐时,老人往往受到特别的尊重。

二、待客饮食礼俗

壮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这在古代文献上多有反映。

三、人生礼仪食俗

在婚嫁、丧吊、寿诞等人生礼仪活动中,饮食活动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含义,所以人们格外重视这些人生礼仪活动中的食俗。

四、节日饮食礼俗

壮族的节日饮食礼俗也有一些独特的内容,如春节时人们要吃粽粑,一般不吃青菜,认为春节吃青菜来年田里就会长草,影响庄稼收成。三月三是壮族的重要节日,除了吃“五色饭”外,壮族还有吃“五色蛋”的习俗。五色蛋是把鸡蛋(或鸭蛋、鹅蛋)分别染成五色,每人吃一个有色蛋,小孩每人还要在胸前挂一串五色蛋,作碰蛋游戏之用。中秋节时,壮族人家也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孩子们在这天往往用柚子皮自制成各种奇形怪状的鬼脑壳,化装成高公、矮婆,到村里富裕人家桌上取食月饼。青年男女则结伴到田地里象征性地偷回一些瓜果蔬菜,俗称“偷青”,认为吃了这些偷来的瓜果蔬菜可以明目。

第三节 壮医药与壮族饮食文化的联系

一、壮医三道论与壮族饮食文化

壮医认为,人体内的“谷道”、“水道”和“气道”及其相关的枢纽脏腑均为人体生命活动营养物质化生、贮藏、输布、运行的场所,他们之间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各司其职,滋养全身,从而实现了“天地人三气同步”,保证了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

壮族民间众多的长寿老人与他们饮食合理、有节是密不可分的。壮医非常重视对“谷道”的调理,与中医学的“脾胃为后天之本”不谋而合。人们也常以“谷道”功能是否正常来衡量人体的健康状况。

二、壮医药膳与壮族饮食文化

壮医药膳是在壮医药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美味食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壮医在全面分析患者的症状、病因、体质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季节合理运用药膳进行食疗。

三、壮医养生与壮族饮食文化

壮医养生是在壮医理论指导下,壮族人民在长期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独特养生经验总结。药补不如食补,壮医养生尤为重视饮食在强身壮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缓衰老中的作用。

壮医善用血肉之品补体虚。壮医善用各种饮品解毒防病。

 

小结:总结归纳本次课堂所学知识。布置思考题。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对比式方法进行理论的讲解。并设计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学生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反复讲解,强调壮医药的特色。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