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传统文化概论教案2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壮医药文化概论》 任课教师(职称): 薛丽飞 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2016壮医班 2017-2018学年上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壮医药文化的特征与表现形态
教具: 讲义、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基本教材: 《壮医药文化概论》
教学目的:1、了解壮医药文化的特征;
2.熟悉壮医药文化的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难点:壮医药文化的特征、表现形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课时安排: 2学时(1次课)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什么是壮医药文化的特征?
2、什么是壮医药口碑文化?
教学后记:_1、壮医药文化的特征须讲深透。2、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对比式、提问式及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研室主任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5分钟
10分钟
30分钟
30分钟
5分钟 |
绪 论前 言:授课内容安排、学习方法、成绩评定方法及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一节 壮医药文化的特征一、悠久灿烂的历史壮医药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壮医药文化不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既丰富了壮族文化内容又打上了壮族传统文化的烙印。 二、浓厚的地域特色壮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以稻作文化为例,壮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稻类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明的民族,世代以水稻为主食。 稻作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壮族文化形成的基础,不仅对壮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给壮医药文化赋予了浓厚的地域特色。稻,根在地,养在天,利于人。稻作文化使壮族先民对阴阳有了较早的认识,形成了阴阳概念。壮医“三道两路”理论就源于壮族先民对人与自然的朴素认识和实践经验总结。 不仅稻作文化给壮医理论赋予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壮族文化中隐含了大量的医疗卫生价值取向的习俗文化、歌谣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人居文化、体育文化也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如壮族在饮食文化中,桂西北的壮族人有喝羊糜汤、生羊血的习俗,在外族人看来,实在难以下咽,但对于当地的壮族人来说,羊糜汤清热养胃,生羊血补虚健体,却是难得的保健佳肴。 三、丰富的医学内涵1.朴素的天人自然观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天人自然观。壮医认为,自然界的空间分上、中、下三部,被称为“天、地、人”三部,这三部之气是同步运行的。而人体也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天(壮语称为“巧”)、下部地(壮语称为“胴”)和中部人(壮语称为“廊”),人体的天、地、人三部之气也是同步运行的。在生理上人体的天、地、人三部与自然界(上、中、下)同步运行,制约化生,生生不息,人体才能达到健康境界;在病理上,若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则百病丛生。壮医的天人自然观实际上与中医的天人合一同属“整体观念”范畴,而壮医更加突出人与自然及人体各部位的平衡关系,而且把“天地人三气不同步论”作为病机的重要方面。 2.独特的生理病理理论 (1)阴阳为本理论:壮医认为,万物皆可分阴阳,万变皆由阴阳起,此即阴阳为本理论。壮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阴阳解释天人关系、说明人体生理病理。 (2)三气同步理论:三气同步是指“天地人”三气协调平稳运行,才能保证人体的最佳生命状态。天,指天气;地,指地气,二者合称天地自然之气。“三气”指天地人三气,同步指保持协调平衡。三气同步,即天地人三者协调平衡的状态。 (3)三道两路理论: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化生、贮藏、运行、以及糟粕排泄输布的通道,即谷道、气道、水道。两路,指“龙路”与“火路”,是壮医对人体内虽未直接与大自然相通,但却是维持人体生机和反映疾病动态的两条极为重要的内封闭通路。 (4)对“脏腑、气血、骨肉”和“脑”的认识。脏腑气血骨肉,壮医称为“胴、嘘、勒、夺、诺”。壮医认为,脏腑气血骨肉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其中,位于颅内、胸腔、腹腔内相对独立的实体称脏腑。脏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在生命过程中,各负其责,各有所主。 3.别具一格的病因病机学说 壮医认为,毒和虚是危害机体健康,导致疾病的重要病因病机。”毒虚致百病”是壮医主要的病因病机理论。虚既是发病的原因,也是病理的结果和病态表现。壮医特别注“虚”在病因病机中的重要作用。 壮医认为,毒和虚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毒和虚使人体失去常度而表现为病态,如果这种病态得到适当的治疗,或人的自我防卫、自我修复能力能够战胜邪毒,则人体常度逐步恢复,疾病趋于好转而痊愈,否则,终因三气不能同步,导致人体气脱、气竭而死亡。 4.特色鲜明的诊断和辨病方法 壮医目诊通过观察眼睛血管的分布、走向、大小、颜色、弯曲度、斑点等细微变化来诊断全身疾病,所谓“一目了然”。目诊可以确诊疾病,可以推测预后,可以确定死亡。壮医重视目诊,但并不排斥其他多种别的诊断方法。如问诊、闻诊、脉诊、甲诊、指诊、腹诊等,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壮医强调以辨病为主,故壮医治病常专病专方专药,辨病是决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主要依据。 5.有效指导实践的治疗原则 壮医根据对人体生理病理和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了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6.丰富的药物知识、用药习惯和独创的用药配伍 壮医认为,壮药的治疗作用,即是通过药物的性味,调整人体阴阳偏胜和三气不同步,三道两路不通畅等病理状态而实现的。壮医认为,人只有两种病证——阴证和阳证,因此处方中设有公母药,相对应用于病证。壮医的药物配伍讲求简便廉验,一般由主药、帮(配)药、引药和解毒药组成一个方,各类药物在方中作用明确,主次分明,互相兼顾。一般四五味药即成一方,很少超过10味药。 7.对针炙形成发展的特殊贡献 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随着壮族地区陶瓷文化的发展,壮族先民的陶针疗法逐渐出现,到战国时代已较为流行,并对中医“九针”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据对现存的壮医陶针的考证,其针形与九针之道——鋔针极为相似。壮医陶针至今仍在民间使用。两千多年来,壮族先民不仅具有较高的制针技术,而且从总体上看,其针剌疗法乃至医药整体水平在当时处于先进行列。 四、多彩的医药习俗1.生活卫生习俗 (1)断发:不管壮族先民最初基于何种原因而“断发”,由于“断发”后头发易干且易于体温散发,适应于骆越地区湿热为主的环境气候,因此断发习俗符合卫生的要求。 (2)服饰尚青黑:据记载蓝靛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豆科植物木蓝、爵床科植物马蓝或蓼科植物蓼蓝等叶所制成的染料。蓝靛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因此壮族的青黑服饰具有解毒的作用,可防避蚊虫,适合于壮族地区的气候环境。 (3)居干栏:壮族先民根据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很早就发明了“干栏”建筑,“干栏”建筑不仅可避虎狼蛇虫侵袭,而且远离地面,还可以防避毒邪瘴气,同时使得人畜分离,从而起到了卫生和保健的作用,不少壮族地区至今仍保持这种居住习俗。 2.崇巫尊祖习俗 (1)尚巫术:巫术是原始宗教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先秦时期,骆越人盛行巫术,笃信鬼神。巫文化对壮族医药的影响,先是巫医合一,后是医巫并存,最后医盛于巫。 (2)文身:目的是为了求得图腾神的保佑,例如所谓“以避蛟龙之害”者是也;同时又便于彼此间进行交际和通婚过程中认同和区别。由于文身需用浅刺针具作工具,更重要的是文身活动带有宗教性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会激励壮民去效仿,故文身对壮医浅刺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捡骨重葬:壮族地区至今流行“二次葬”(“捡骨重葬”)的习俗。即人死三年后,子女将死者遗骨捡出,装入陶罐(壮话叫做“金罐”),选取坟山宝地重新安葬。捡骨重葬体现了壮族人民尊祖和讲究坟山风水的民俗,这一习惯客观上促进了壮医对人体骨骼的正确认识。 3.防病保健习俗 (1)重预防:(2)赶药市:其中尤以靖西县的药市为最著名,每到端午,即使无药出售的壮民,都扶老携幼地赶往药市去吸百药之气。赶药市既是交流药材知识和防治经验的良好机会,也是壮族人民崇尚医药的体现。(3)悬艾虎 4.防疫防毒习俗 (1)佩药:(2)鼻饮:(3)嚼槟榔: 5.饮食养生习俗 (1)岁时饮食:壮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注重岁时饮食养生的习俗,壮族岁时饮食养生的习俗,既讲究食物的调养,又讲究药物的作用,符合壮医养生保健的精神,深受群众的欢迎。 (2)壮族药膳: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不少由食物、药物和调料组成的具有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药膳。 五、明显的壮汉文化交流印记壮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文化深受中华汉文化的影响。从地下文物看,先秦汉文化早浸润岭南。壮族文化吸收了汉文化的适用部分,经过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形成了壮族文化在表面上与汉文化无异,而在心理、思想观念等深层结构方面仍保持壮族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 壮医药文化的表现形态作为壮医药与壮族传统文化交融、结合、渗透形成的产物,壮医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彩多样的。有的以相对独立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一些治疗器具如药线、骨弓、药锤等,大部分则隐含在其它文化丛的表现形式当中,以神话、习俗、山歌、药市等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而言,壮医药文化可以分为物态文化、神话文化、巫医文化、符号文化、口碑文化、习裕文化、歌谣文化、药食文化、生殖文化、气功(体育)文化等等。 一、物态文化 二、神话文化 三、巫医文化 四、符号文化 五、口碑文化 六、习俗文化 七、歌谣文化 八、药食文化 九、生殖文化 十、气功(体育)文化 小结:总结归纳本次课堂所学知识。布置思考题。 |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对比式方法进行理论的讲解。并设计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学生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反复讲解,强调壮医药的特色。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