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授课教案

壮族传统文化概论教案1

发布时间:2017-10-07 11:33:32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

 

 

教  案

 

 

 

授课教材:壮医药文化概论

授课内容:  绪论         

授课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6壮医学          

授课类型:理论授课            

备课教师:庞宇舟              

备课日期:20170901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壮医药文化概论》      任课教师(职称):      庞宇舟  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2016壮医班        2017-2018学年上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绪论                                                    

教具:    讲义、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基本教材:  《壮医药文化概论》        

教学目的:1、熟悉壮医药文化的概念  ;

2.熟悉壮医药文化的基本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壮医药文化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课时安排: 2学时(1次课)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什么是文化

 2、什么是壮医药文化

 3、你对壮医药文化的理解?

                                               

教学后记:_1壮医药文化概念须讲深透。2、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对比式、提问式及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研室主任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60分钟

 

 

 

 

 

 

 

 

 

 

 

 

 

 

 

 

 

 

 

 

 

 

 

 

 

 

 

 

 

 

 

 

 

 

 

 

 

 

 

 

 

 

 

 

 

 

 

 

 

 

 

 

 

 

 

 

 

 

 

 

 

10分钟

 

 

 

 

 

 

 

 

 

 

 

 

 

 

 

 

 

 

 

  绪    论

前 言:授课内容安排、学习方法、成绩评定方法及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一节 壮医药文化的诠释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应该说是当代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目前,在我国,关于文化有两种比较流行的定义:一是《辞海》说的,“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二是《现代汉语词典》说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二、壮医药文化的概念

壮医药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中与医药相关的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是壮族先民的生理病理观、病因病机论、诊疗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心理指向、符号标记、民风民俗和药物器具等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态,是壮医药与壮族各种文化交融、结合、渗透形成的产物。

壮医药文化一方面是壮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医药文化,它对人体生命现象进行了观察和追踪,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与总结,本质上属于医学范畴,对本民族的生存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壮医药又蕴含了民族智慧,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等无形的内容,因而又具有较多的人文因素。总之,壮医药文化既有自然文化,又有人文文化;既有物质文化,又有非物质文化;还有非物质文化寓于物质文化之中难以分割的双重文化。

壮医药文化是壮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一,因此无疑也是人类文化特别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壮医药文化的基本类型

1.精神文化

壮医药精神文化是壮医药哲学基础、生理病理观、治疗理念的反映,其核心部分是壮医药理论体系。

壮医药精神文化总的来说是唯物而辩证的,首先,就壮医对自然与人的认识而言,壮族先民认为,宇宙是由天空、地面和水域“三界”组成,是客观物质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意识状态。人体相应地分为三部,人气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其次,就壮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而言,壮医认为内脏气血骨肉,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基础。

壮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知道五谷禀天地之气以生长,赖天地之气以收藏,得天地之气以滋养人体。其进入人体得以消化吸收之通道称之为“谷道”(壮语称为“条根埃”),主要是指食道和胃肠。水为生命之源,人体有水道进水出水,与大自然发生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水道与谷道同源而分流,在吸取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后,谷道排出粪便,水道主要排出汗、尿。气道是人体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的通道,进出于口鼻。三道畅通,调节有度,人体之气就能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协调平衡,即健康状态。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

龙路与火路是壮医对人体内虽未直接与大自然相通,但却是维持人体生机和反映疾病动态的两条极为重要的内封闭通路的命名。壮族传统认为龙是制水的,龙路在人体内即是血液的通道(故有些壮医又称之为血脉、龙脉),其功能主要是为内脏骨肉输送营养。龙路有干线,有网络,遍布全身,循环往来,其中枢在心脏。火为触发之物,其性迅速(“火速”之谓),感之灼热。壮医认为火路在人体内为传感之道,用现代语言来说也可称“信息通道”。其中枢在“巧坞”。火路同龙路一样,有干线及网络,遍布全身,使正常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并经中枢“巧坞”的处理,迅速作出反应,以此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实现“三气同步”的生理平衡。

壮族地区位于亚热带,野生有毒的动植物和其他毒物尤多,举凡毒草、毒树、毒虫、毒蛇、毒水、毒矿等等。邪毒、毒物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对毒的抵抗力和自身解毒功能的强弱,亦即取决于人体内正气的强弱。另外,虚是壮医的两大致病因素之一,虚即正气虚,或气血虚,虚既是致病的原因,同时也是病态的反映。毒和虚使人体失去常度而表现为病态。

再次,壮医对疾病的治疗逐步形成了“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并有效地指导了临床治疗疾病。

2.制度文化

壮医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壮医诊治方法、用药规则、以及一些医药卫生习俗。

壮医诊治方法多样而富有特色,壮医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协调的生命体,除病灶异常外,在身体的任何部分发生病变,都会在体表有所表征,通过观察体表和一些简单的测试可以推断疾病。壮医诊术可以分为望诊、闻诊、询诊、按诊、探诊等五大类以及目诊、脉诊、甲诊、指诊、腹诊、野芋头试诊法、石灰水试诊法等数十种具体诊法。壮医治疗方法可以分为草药内服以及外洗、熏帖、佩药、骨刮、角疗、炙法、挑针等几十种外治方法。

壮族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使得草木生长茂盛,四季常青,药物资源十分丰富,壮医喜欢就地取材,逐渐形成喜用鲜药的习惯,如仙人掌、蒲公英、鲜生地、鲜芦根、鲜茅报、鲜石斛、鲜藿香等,既可用于内服,又可用于外敷。

壮医药卫生习俗丰富多彩。

3.物质文化

壮医药物质文化也可称之为有形文化,是指与医药相关的有形之物,主要包括诊疗工具、药物及其采制加工器皿等。

由于壮族历史上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医药知识主要靠民间的口耳相传,而口耳相传的知识在每个时代或在不同的个体身上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从今天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风俗人情上看,我们很难准确描述出壮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然而,壮医药物质文化却向我们清晰地再现了古代壮族地区人们的医药卫生情景,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大大丰富了壮医药物质文化,现代化的制药机械和造型精美、结构科学的诊疗器械正悄然改变着壮医药物质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 壮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

壮医药文化在历史上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迁的过程。变迁源于内因和外因,来自内因的变迁是由于壮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壮医药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着壮医药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种变迁是按照壮医药文化本身自有的规律发展,是稳定而持续的;来自外因的变迁是壮医药文化在来自不同形态的其它民族医药文化的冲击和渗透下产生了变化的过程,这种来自外因的变迁是有限的,更多地产生于壮医药文化的物质技术层面或非核心理论层面,这是壮医药文化得以保持自身特色而存在的基础。从纵向历史发展来看,壮医药文化可以分为远古至先秦的萌芽阶段、秦汉至隋代的初级阶段、唐宋至民国的丰富发展阶段、建国以来的整合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远古至先秦)

医药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生产文化的出现相伴相随。距今5万年至2万年间,壮族地区已经有多处人类活动的踪迹。考古发现,在壮族聚居地区已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有100多处。仅在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4个县境内的右江两岸的河流阶地上就发现了75处,并采集到各种类型的打制石器1100多件。到了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大大地促进了医药卫生的发展。这个时期,壮族先民发明了干栏式居住建筑,这是壮族先民在恶劣环境下求得生存的重要卫生保健手段。同时,人畜隔离也体现了壮族先民的卫生保健意识。伴随着壮族地区陶瓷文化的崛起,壮医陶针疗法逐渐出现,因疗效确切,简便易行,至今仍在壮乡民间流传不衰。

周末至春秋之际,壮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开始步入金属时代,金属的冶炼,不仅使壮民的文化生活向前迈进了一步,而且使针刺治疗工具有了改进。广西武鸣县马头乡西周至春秋古墓中,出土了两枚精致的青铜针,据考证是壮族先民的针刺工具,反映了古代壮族先民医药的成就与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先秦时期,巫文化于是产生了。巫文化对壮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左江花山壁画表现了壮族先民对日、月、星辰的崇拜。有专家认为,除了舞蹈动作以外,还有些可能是诊疗图,既有施术者和持器(具)者,又有受术者,结合崖壁画的祭祀场面,联系壮族先民的巫文化特点,应当说崖壁画有巫医治病的内容。巫文化对壮医药的影响,先是巫医合一,后是医巫并存,最后医盛于巫。

二、初级阶段(秦汉至隋代)

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壮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在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社会,而地处岭南的壮族地区还属蛮荒之地,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或军事民主阶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壮族地区才开始处于中央封建王朝的直接统辖之下,从而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壮族先民对于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一时期,壮族地区新的药物品种不断增加,原有的药物也增加了新的用途。1976年在广西贵港市罗泊湾一号汉墓中出土了大批植物种子和果实,经鉴定有不少是药用植物,说明当时在壮族地区已普遍使用植物药防病治病,药物疗法已有了一定的根基。

秦至隋代,汉文化对壮族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州、县学的设立,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宣传。随着壮族地区和中原汉族交流的不断增加,壮族地区的社会、政治、文化、习俗以及医药等情况,通过汉人的著述,得以传播和保留下来,壮医药见之于文献记载,自《山海经》、《神农本草经》之后,越来越多。

三、丰富发展阶段(唐宋至民国)

唐宋至民国时期,随着壮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壮医药从草创走向形成,壮医药文化不断丰富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

唐宋时代是我国封建经济繁荣的时期,壮族地区的经济也有较大的发展,壮医药知识也由零星积累逐渐系统化,壮医理论已处于萌芽状态,壮医对壮族地区常见和多发的瘴、毒、蛊、痧、风、湿等病证的防治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与此同时,壮医方药学开始出现雏形,《本草拾遗》也收入了出自壮族地区的著名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

元、明、清时期,壮族地区进入了千年土司制度时代。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也正是壮医药发展较快的时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医学署的医官“本为土人”,即由本民族的医生担任,这对于壮医药的发展是一个促进因素。这也说明土官对本民族的传统医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重视的。

明清时期,壮医对人体生理病理和本地常见病、多发病已有深刻的认识,根据病症和病因病机把它们区分为痧、瘴、蛊、毒、风、湿等,并总结出了望诊、目诊、脉诊、甲诊、指诊、腹诊等诊断方法和草药内服、外洗、熏帖、佩药、骨刮、角疗、炙法、挑针等治疗方法,创制了大量的验方、秘方。壮医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医学著作及名医随之产生,为壮医药的初步形成打下了基础。

四、整合发展阶段(建国至今)

壮医药文化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但在解放前,由于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和歧视,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医政策指引下,壮医药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从1984年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之后,壮医药的发掘整理终于在20世纪50~70年代民间中草药调查和个人撰写零星文章的基础上,进入了有组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系统整理阶段。

1985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科委批准,我国首家省区级民族医药科研机构——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在南宁成立。1993年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决定将该所作为研究院的民族医药研究基地,加挂“中国中医研究院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的牌子。

1986年下半年,广西区卫生厅成立了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普查整理领导小组,全区共抽调200多人的专业调查队伍,历时6年,对大量散在于地方志、博物志、正史、野史、中医药著作以及有关民族、民俗、考古等资料中的壮医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对数千名民间壮医进行了造册登记,对大量的民间验方、秘方以及药物标本进行了汇编和收藏。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壮医药在古籍发掘整理、理论体系构建、诊疗方法研究、药物研究、临床应用推广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围绕壮族文化与壮医药的关系、壮医药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正不断开展和深入,使古老的壮医药文化在不断挖掘历史积淀和吸取先进文化的整合过程获得到丰富和发展。

 

小结:总结归纳本次课堂所学知识。布置思考题。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对比式方法进行理论的讲解。并设计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学生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反复讲解,强调壮医药的特色。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