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授课程 | 壮医养生学 |
|
课程章节 | 壮医养生观概述 | 授课学时 | 3学时 |
|
所属院、部 | 壮医药学院壮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 设计者 | 张云 |
|
授课专业 | 壮医学 | 授课年级 | 2020级 |
|
一、导言(引起学习动机,导入主题) |
|
壮医养生学,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人民两千多年的文化瑰 宝,也是壮族人民长期从事生产、生活、保健、养生以及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 结和智慧结晶。壮医养生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区域性和文化性。但 是,由于壮族历史上没有形成规范通行的文字,壮医养生方法大多以口耳相授的 方式在民间流传,没有形成专著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不少有效的民间养生方法也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传。养生的目的是为了健康与长寿,千百年来,壮医养生学 为壮族人民的保健事业和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科学高度发展的 今天,壮医养生仍是壮族人民获得健康长寿的法宝。 通过养生,健康,长寿,获得同学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健康长寿呢?那我们接下来,就要认真学习壮医养生之术。 |
|
|
|
二、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 |
|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阴阳为本的生命观、三气同步的养生观、三道供养的健康观、二路通畅的形神观的定义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松筋调节的运动观、祛瘀除垢的排毒观、节欲葆精的房事观、筋柔骨正的长寿观; 3.让学生对壮医养生观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
|
知识目标: 1.掌握壮医养生观的含义; 2.掌握壮医养生观的特点; 3.了解壮医养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
|
技能目标: 1.通过实例的列举,鼓励激发学生对壮医养生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课堂上的举例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将所学的壮医药的发展的历程与以往学到的中医养生学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并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壮医养生学的具体内容; 3.通过课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引导学生能够结合课堂知识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本章内容相结合,掌握壮医养生学的定义,能够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把壮医养生学的民族性、创统性和地域性理解并能够具体加入自己的理解。 4.通过课堂的举例和课后的练习,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和老师的互动, 5.答疑解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 |
|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相应): 1.在进入正课主题之前讲述一些巴马百岁长寿老人的健康长寿之道,然后联系当下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之后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并将学生引入到壮医养生学的概念,让学生也感受到壮医养生学的魅力。 2.在课堂上举例说明在广西的长寿老人是如何获得健康长寿的?那么我们如何获得健康长寿? 3.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优势,扬长避短,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治疗,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痛苦。由此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壮医养生学》教材中的内容。 4.基于“壮医学”课程的特点优势,结合壮医学专业开展思政教育的总体思路包括以下的几个“结合”:结合壮医历史,融入专业使命故事,培养壮医情怀;结合壮医科发展,融入中国赶超故事,培养爱国情怀;结合校史校情,融入身边榜样故事,培养高尚情操。 |
|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阴阳为本的生命观、三气同步的养生观、三道供养的健康观、二路通畅的形神观的定义和特点; 2.松筋调节的运动观、祛瘀除垢的排毒观、节欲葆精的房事观、筋柔骨正的长寿观的定义和特点; 难点: 壮医养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可包含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兴趣、思维情况、认知状态、心理、个性、学习动机、现阶段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生活环境等) |
|
1.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能力: 课程授课对象为壮医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学生已学习了壮医基础理论、药学概论等基础课程,已了解了壮族的一些文化、风俗习惯、壮医药的发展和一般理论等的基本知识,为学习理解壮医养生学等奠定基础。但学生在壮医药理论的具体应用等中的主要相关知识缺乏整体结合的学习,不能将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授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举例说明将知识点细致的讲给学生听。 (2) 技能起点能力: 壮医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为理解壮医养生学的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壮医学专业性较强,壮医学专业的学生以临床教学为主,授课教师要结合课程实际情况和学生将会遇到的例子讲授课程。 (3) 情感起点能力: 长期应试教育,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没有养成对已学的知识没有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的好习惯。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
|
1.教学预测: 学生学习的效果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掌握壮医养生学的起源和壮医养生学的发展等基本内容,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取了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壮医养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等作为例子,收集一些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对壮医养生的学习产生兴趣,掌握壮医养生学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各项内容。 |
|
|
|
四、教学过程 |
|
1.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环节设计(设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 |
|
时间(分钟) | 授课者的工作 | 学习者的工作 |
|
5 分钟 | 教师自我介绍,介绍本课程全面的教学概况,本课程以多媒体教学的听课与记录方法、壮医养生学的相关教学内容,及本课程的整体概况。 | 聆听老师的介绍,有任何问题或疑虑均可以举手提问 |
|
20 分钟 | 教授者将以举例子、列文献和同学们分享从商周到现代,壮医和壮药在不同的年代、时期,有哪些的典籍中相关的记载等相关内容。典型道地壮医养生学的相关文献记载。引导学生将国家对壮医药的重视,壮医养生学在不断的发展中结出累累的硕果的相关事实讲给学生听,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固专业思想。 | 结合学习者以往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将本章节课程串起来,对于壮医养生学的起源、发展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历史渊源。 |
|
30 分钟 | 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不同壮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内容,并举例子加以说明。 | 集中精神认真听课,观察老师给出的例子。 |
|
20 分钟 | 壮医养生学的发展概括,让本节内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记忆。对于这7个养生学知识进行分析对比,找出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从老师给的例子中结合对应书本上的内容,记忆相关知识。 |
|
35 分钟 | 壮医养生学概念内容讲解,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讲解本内容。对于壮医养生学内容的讲授,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准备,细致讲解, 让学生听懂、明白课程内容。 | 学生认真听讲,理解记忆老师讲授的内容,有问题的同学勾画在书上,课后再反复学习理解,不懂再问老师。 |
|
10 分钟 | 老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 跟随老师的步伐回忆上课内容,对于不懂得、理解不透彻的具体地方举手向老师提问. |
|
2. 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从壮医的相关的一些文献资料入手,从简单到繁琐,从表面到深入的引导学生掌握壮医养生学的发展历程,举例说明,将生活中能够与壮医养生学的一些例子举出来,讲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也明白,壮医养生的学习也是可以和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临床的应用中都有着自己的作用和特点。尤其是在临床上,结合壮医养生学的特点 ,让学生对本课程有更深入了解的兴趣和想法。 |
|
3.板书设计 黑板(白板)设计; 总论 壮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壮医养生学的概念 第二章 壮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
|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全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网络资源分享,利用 PPT 承载信息量大,便于处理图片、利于内容的全面阐述等特点,结合本章的内容制作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 |
|
五、教学效果测试(运用有效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
|
1、课内: 以图片的形式举例记载有壮医相关史料的书记,我们广西的养生之术,让学生通过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如何对这些壮医养生学进行认识,并结合临床讲授相关知识。 |
|
2:课外: 让学生自己去搜索资料,查找一些养生学知识,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点评,有问题课后给老师 QQ 留言或者微信留言,授课教师直接进行网上解答,或事后再回复给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为学生解决问题,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本次课程的掌握程度如何。 |
|
六、摘要或总结; 在整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有图片展示的壮医养生学的相关知识比较感兴趣,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互动中来,因为壮医养生学的特殊性,举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临床,学生们就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对于教学过程的疑问,类似的问题都非常感兴趣。 |
|
七、学习资源; [1] 韦英才.壮医养生学[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21. [2] 郭海英.中医养生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2012. [3] 蓝绍航;李娜娜;张青槐;庞宇舟.壮医养生中和思想探析[J].中国中医基 础医学杂志报,2021,36(05):179. |
|
八、教学反思 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也更让授课教师与学生更加贴近,能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壮医养生学的相关知识,无论是图片的展示还是文字的叙述,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课程的相关重点和难点, 有关的名词术语是学生们难掌握的重要内容,讲课时应注意多强调,到此知识点时,加重语气,学生能够通过耳朵的听、眼睛的看相结合,将此难点内容记住、消化,课后也知道如何复习、记忆此部分内容。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该教学设计合理可行,利用情景引入、对比、分析、讲解、推演、归纳总结、分组讨论及展开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兴趣,培养学生推演、归纳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同时也注重提高学生实践操作应用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能力。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该教学设计需改进的方面:板书设计较简单,没有能够全面展示所教授课程的全貌,希望下次改进,增加更多的板书内容。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