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名称】壮医基础理论
学分:2 分
学时:32 学时
适用对象:壮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课程性质】必修课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 熟悉壮医药文化特色,逐步培养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及人 文素养。
(2) 了解壮医对祖国医学作出的重大贡献,激发对学习壮医药 知识的兴趣,培养弘扬壮医药的责任感。
(3) 能积极运用壮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 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为己任。
2.知识目标:
(1) 掌握壮医学阴阳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
(2) 掌握三气同步的概念、人体上中下三部的划分、三部的各自 功能。
(3) 掌握三道两路的概念及其与内脏的调节机制。
(4) 掌握壮医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气血水精、内脏、形体、官窍)。
(5) 掌握嘘、勒、水、精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及其功能。
(6) 掌握壮医的病因与发病。
(7) 掌握壮医的病机。
(8) 掌握壮医的治则。
(9) 掌握壮医的预防与养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10) 了解壮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概况。
(11) 了解壮族特色养生、预防疾病的方法。
3.能力目标:
(1)能指明壮医药的特色理论。
(2)能运用壮医基本理论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
(3)能运用壮医基本理论说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4)能运用壮医基本理论说明壮族地区病因形成的特点
【课程考核与评价】
1.课程考核目的
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 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生对壮医药文化的热爱及进一步学习壮医药知识的热情,并且帮助 教师认识自己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课程成绩评定
(1)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考核包括自主学习、课后作业、课堂考勤、课堂提问等指 标的评价。力求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态 度和学习成果。
(2)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实行试卷考试方式。考试内容除了考核学生对本课程 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外,侧重考查学生运 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 成绩构成
课程总成绩的构成:过程性考核成绩占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 60%。通过考核,强化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加深学生对壮医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理解及掌握,进而激发学生对壮医药学的学习 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
本课程为必修课,课程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成绩采用百分
制,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侧重对学生进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 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参考书目】
1.教材:
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根据2017年1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章增 加、王柏灿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壮医基 础理论》编写。
2.参考资料:
(1) 黄汉儒,黄景贤,殷照红.壮族医学史【M】.南宁:广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3) 黄汉儒等编著.发掘整理中的壮医【M】.南宁:广西民族出 版社,1994
(4) 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4
(5) 覃保霖著.壮医学术体系综论【J】.内蒙古中医药,1986 (1)
(6) 黄汉儒著.壮医理论体系综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6 (6)
(7) 庞声航等编著.中国壮医内科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4
(8) 黄汉儒主编.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M】.南宁:广西民族 出版社,1993
绪论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及人文素养。
(2) 通过介绍壮医药的发展史,让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
2.知识目标
(1) 掌握壮医学和壮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壮医理论的基本特点。
(3) 掌握壮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4) 了解壮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概况。
3.能力目标
(1) 能指出壮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2)能够明确壮汉之间医学文化交流及传统中医学对壮医药文化 的影响。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壮医学和壮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壮医学的概念
壮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壮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壮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壮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依据
3.壮医学理论的特点
融合多元文化
重阴阳轻五行
三气同步理论
以三道两路理论为核心理论
理论起源早但形成晚
强调以辨病为主
4.壮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考核重点】
1.壮医学的概念
2.壮医学理论的特点
第一章 阴阳为本
【教学目标】
1.素质要求:
(1) 了解阴阳运动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源,要树立对生命的敬 畏观。
(2) 从阴阳的属性中明白要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其变化 的条件,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
2.知识要求:
(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为本学说的主要内容。
(2) 掌握阴阳为本学说在壮医学中的应用。
3.能力要求:
能将阴阳应用到壮医学中,可以解释生理病理变化、区分症状、 证候的阴阳属性,可以确立正确的治则,指导临床。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壮族人民对阴阳的认识
2.阴阳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阴阳运动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源
阴阳相反
阴阳相成
阴阳的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平衡协调
3.壮医对阴阳为本理论的应用
对人体组织结构的属性进行归类
解释人体生理机能
解释病理变化
区分症状、证候的阴阳属性
指导确立治疗原则
指导养生与临床用药
【考核重点】
1.壮医学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为本学说的主要内容
3.思维方式的转变
第二章 三气同步
【教学目标】
1.素质要求:
了解壮医三气同步的概念,并结合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进行 思考,我们倡导三气同步,提倡保护生物、保护生命、保护生态,才 能使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知识要求:
(1) 掌握三气同步的概念。
(2) 掌握人与天地同步生命观的内涵
(3) 掌握人体上中下三部的划分、三部的各自功能。
(4) 了解人体上、中、下三部功能的调节。
3.能力要求:
能将季节气候、月亮圆缺、昼夜晨昏、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等 与壮医三气同步联系起来。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三气同步的概念
2.三气同步理论的基本内容
3.三气同步理论的生命观
4.人体自身三气同步的健康观
5.三气同步理论的应用
【考核重点】
1.三气同步的概念
2.三气同步理论的基本内容
3.人体三部的各自功能
第三章 三道两路
【教学目标】
1.素质要求:
通过学习壮医三道两路,了解三道两路使壮医学两路的特色内
容,起源于壮族先民对大自然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壮医的文化自信, 激发学习热情。
2.知识要求:
(1) 掌握三道两路的概念。
(2) 掌握谷道、气道、水道的概念、功能以及与脏腑的调节机
制 |
(3) 掌握龙路、火路的概念、功能以及与脏腑的调节机制。
(4) 了解三道、两路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
(5) 了解三道、两路的常见病症。
3.能力要求:
认识到通过三道两路的沟通联系,人体各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学会用整体观念看问题。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第一节 三道理论
一、谷道
1.谷道的概念
2.谷道的生理功能
3.消化吸收与谷道脏腑调节
二、气道
1.气道的概念
2.气道的生理功能
3.呼吸运动与气道脏腑调节
三、水道
1.水道的概念
2.水道的生理功能
3.水液输布与水道脏腑调节
第二节 两路理论
一、龙路
1.龙路的概念
2.龙路的生理功能
3.血液循行与龙路脏腑调节
二、火路
1.火路的概念
2.火路的生理功能
3.信息传感与火路调节
第三节 三道两路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
一、概括生理功能
二、解释病理变化
三、指导疾病归类
四、指导疾病防治
五、指导保健养生
【考核重点】
1.壮医三道两路的功能
2.与脏腑的调节机制
第四章 内脏、骨肉、官窍
【教学目标】
1.素质要求:
壮医对内脏、骨肉、官窍的认识,除源于壮族先民的生活和生产 实践外,还吸收了部分中医理论的相关认识,帮助大家树立文化自信, 提高对专业的自信。
2.知识要求:
(1) 掌握咪心头、咪钵、咪隆、咪叠、咪腰的主要生理功能以
及与骨肉、官窍的联系。
(2) 掌握咪背、咪胴、虽叻、虽老、咪小肚、巧坞、咪花肠的 生理功能。
(3) 掌握能、诺、寅、夺的生理功能以及与脏腑的关系。
(4) 掌握耳、眼、鼻、 口、齿、舌、咽喉、前阴、肛门等官窍 的生理功能以及与脏腑的关系。
3.能力要求:
能详细掌握各脏腑、骨肉、官窍的主要生理功能,并能用整体观 念分析临床疾病。
【教学时数】理论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第一节 内 脏
一、咪心头 (心)
1.咪心头的主要生理功能
2.咪心头和骨肉、官窍的关系
二、咪钵 (肺)
1.咪钵的主要生理功能
2.咪钵与体窍的关系
三、咪隆 (脾) 、咪曼 (胰)
1.咪隆的主要生理功能
2.咪隆与体窍的关系
四、咪叠 (肝)
1.咪叠的主要生理功能
2.咪叠与体窍的关系
五、咪腰 (肾)
1.咪腰的主要生理功能
2.咪腰与体窍的关系
六、咪背 (胆)
七、咪胴 (胃)
1.咪胴的主要功能
2.咪胴的生理特点
八、咪虽 (肠)
1.虽叻的生理功能
2.虽老的生理功能
九、咪小肚 (膀胱)
十、巧坞 (脑)
十一、咪花肠 (女子胞)
第二节 骨肉
一、能
1.能的主要生理功能
2.能和咪钵的关系
二、诺 (肉)
1.诺的主要生理功能
2.诺和咪隆的关系
三、寅
1.寅的主要生理功能
2.寅与咪叠的关系
四、夺 (骨)
1.夺的主要生理功能
2.夺与咪腰的关系
第三节 官 窍
一、惹 (耳)
1.惹与脏腑的关系
2.惹与两路的关系
二、勒答 (眼)
1.勒答的结构与主要生理功能
2.勒答与脏腑的关系
3.勒答与两路的关系
三、楞 (鼻)
1.楞的结构与主要生理功能
2.楞与内脏的关系
四、傍、豪、廩 ( 口、牙、舌)
1.傍、豪、廩的结构与功能
2.傍、豪、廩与内脏的关系
五、仲货 (咽喉)
1.仲货的结构与主要生理功能
2.仲货与脏腑的关系
六、亚阴 (二阴)
1.亚阴的结构与主要生理功能
2.亚阴与脏腑的关系
七、肿嘿 (肛门)
1.肿嘿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肿嘿与内脏的关系
【考核重点】
各脏腑、骨肉、官窍的主要生理功能。
第五章 嘘、勒、涊、精
【教学目标】
1.素质要求:
通过学习壮医嘘、勒、涊、精,学会用整体的观念看待人体,看 待疾病。
2.知识要求:
(1) 掌握嘘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及其功能。
(2) 掌握嘘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及其功能。
(3) 掌握嘘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及其功能。
(4) 掌握嘘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及其功能。
(5) 了解嘘、勒、涊、精之间的相互关系。
3.能力要求:
能掌握嘘、勒、涊、精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之间 的相互关系。能对常见的症状、体征进行简单地分析。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第一节 嘘 (气)
一、嘘的概念
二、嘘的生成
三、嘘的生理功能
1.中介作用
2.推动作用
3.温煦作用
4.防御作用
5.固摄作用
6.气化作用
7.营养作用
四、嘘的运动
第二节 勒 (血)
一、勒的概念
二、勒的生成
1.营养物质和水化生为勒
2.精勒相互转化
三、勒的生理功能
1.营养滋润全身
2.作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四、勒的运行
1.相关脏腑对勒运行的作用
2.影响勒运行的其它因素
第三节 涊 (水液)
一、涊的基本概念
二、涊的生成
三、涊的输布
四、涊的排泄
五、涊的生理功能
1.滋润和濡养作用
2.作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3.协调机体的阴阳平衡
4.运载作用
5.排泄废物
第四节 精
一、精的概念
二、精的分类
1.广义之精
2.狭义之精
3.生殖之精
4.脏腑之精
5.先天之精
6.后天之精
三、精的生成
1.来源于父母
2.化生于水谷
四、精的代谢
五、精的生理功能
1.繁衍生殖
2.促进生长发育
3.生髓养巧坞、养骨、化血
4.濡养脏腑组织
5.抵御外邪
第五节 嘘、勒、涊、精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精与嘘、勒、涊的关系
1.精、嘘互化
2.精、勒互生
3.精、涊互用互补
二、嘘与勒的关系
1.嘘对勒的作用
2.勒对嘘的作用
三、嘘与涊的关系
四、勒与涊的关系
1.勒对涊的作用
2.涊对勒的作用
【考核重点】
1.嘘、勒、涊、精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及
2.嘘、勒、涊、精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教学目标】
1.素质要求:
(1) 壮医的毒虚致病论是壮医理论的特色内容,增强学生的民 族文化自信。
(2) 健康是人体的一种和谐状态。疾病就是在内外致病因素作 用下,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的失于和谐所产生的种种表现。这就要求我 们关爱生命,提升自身健康素养。
2.知识要求:
(1) 掌握病因的概念以及壮族地区病因的特点。
(2) 掌握毒邪的概念、来源以及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 掌握瘴毒的概念、来源以及瘴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 掌握痧毒的概念、来源以及痧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 掌握蛊毒的概念、来源以及蛊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6) 掌握风毒、寒毒、湿毒、暑毒、火 (热) 毒、燥毒的概念
以及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7) 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 病特点。
(8) 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致病的规律和特点。
(9) 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10) 了解外伤的致病概况。
(11) 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12) 了解影响发病的内、外环境因素。
3.能力要求:
(1) 能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分析相应的病因。
(2) 能够对人发病的机理有明确的认识。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第一节病因
一、外感病因
1.毒邪
2.瘴毒
3.痧毒
4.蛊毒
5.风毒
6.寒毒
7.湿毒
8.暑、热 (火) 毒
9.燥毒
二、内伤病因
1.情志内伤
2.饮食、劳逸
三、外伤病因
四、痰饮、瘀血
1.痰饮
2.瘀血
第二节 发 病
一、发病原理
1.发病的概念
2.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1.外环境与发病
2.内环境与发病
【考核重点】 1.毒邪的概念、来源以及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七情的概念,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3.发病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 病机
【教学目标】
1.素质要求:
尝试应用本章节的知识点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 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知识要求:
(1)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毒虚致病、天地人三气失调、三道两路不畅、毒正盛衰 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亡阴、亡阳的病机。
(4) 掌握嘘失常的基本病机。
(5) 掌握涊不足、涊输布排泄障碍的病机。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壮医的临床思维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 行正确的分析;还能够适时开展健康教育。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一、毒虚致病
1.毒邪损正
2.正虚毒侵
二、天地人三气失调
三、三道两路不畅
四、毒正盛衰
1.毒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毒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五、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盛阳盛
4.阴阳两虚
5.亡阴亡阳
六、嘘勒失常
1.嘘的失常
2.勒的失常
3.嘘、勒失常的并存
七、水液输布失常
1.水液不足
2.水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
3.水液失常与气血失常并存
【考核重点】 1.毒虚致病、天地人三气失调、三道两路不畅、毒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2.阴阳偏胜、偏衰、亡阴、亡阳的病机。
第八章 治则
【教学目标】
1.素质要求:
治病更重治人。我们强调不仅要治疗人之病,更要治疗生病的人。 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让学生们进一步领悟到学习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掌握壮医药文化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了文化 自觉、文化自信。
2.知识要求:
(1) 掌握调气、解毒、补虚、疏通、固摄、平衡阴阳等壮医特 色治则。
(2) 了解调理嘘、勒、涊、精等治则。
(3) 了解病因与症状兼顾 (标本兼顾) 、三因制宜等治则。
3.能力要求:
能准确分析不同的情况下应使用的治疗原则。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一、调气
二、解毒
三、补虚
四、疏通
五、固摄
六、平衡阴阳
1.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
七、调理嘘、勒、涊、精之间的关系
1.调理嘘 (气) 与勒 (血) 的关系
2.调理嘘 (气) 与涊 (津液) 的关系
3.调理嘘 (气) 与精的关系
4.调理精、勒 (血) 、涊 (津液) 的关系
八、病因与症状兼顾
1.症状急重先缓解症状
2.病缓时治病因为主
3.病因与症状兼治
九、天地人三气制宜
1.因天时制宜
2.因地域制宜
3.因人的个体差异制宜
【考核重点】
调气、解毒、补虚、疏通、固摄、平衡阴阳等壮医特色治则。
第九章 预防与养生
【教学目标】
1.素质要求:
通过了解壮医预防养身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方 式。
2.知识要求:
(1) 掌握壮医预防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壮医预防养生的主导思想。
(3) 熟悉壮医预防养生的基本内容。
(4) 掌握壮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3.能力要求:
能懂得敬畏生命、爱护身体,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把预防 疾病的思想融汇在日常生活中。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预防养生思想
2.预防养生方法
【考核重点】
1.壮医预防养生的思想
2.壮医预防养生的方法
学时分配表
序号 | 内容 | 教学形式 | 教学时数 |
1. | 绪论 | 线下教学 | 3学时,120分钟 |
2. | 阴阳为本 | 线下教学 | 3学时,120分钟 |
3. | 三气同步 | 线下教学 | 3学时,120分钟 |
4. | 三道两路 | 线下教学 | 3学时,120分钟 |
5. | 内脏、骨肉、官窍 | 线下教学 | 5学时,240分钟 |
6. | 嘘、勒、涊、精 | 线下教学 | 4学时,160分钟 |
7. | 病因与发病 | 线下教学 | 4学时,160分钟 |
8. | 病机 | 线下教学 | 4学时,160分钟 |
9. | 治则 | 线下教学 | 2学时,80分钟 |
10. | 预防与养生 | 线下教学 | 1学时,4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