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基教案9
广西中医药大学
教 案
授课教材:《壮医基础理论》
授课内容:第七章 壮医学的预防养生与治则治法
授课课时:3学时
授课对象:2016壮医学
授课类型:理论授课
备课教师:薛丽飞
备课日期:2016年08月22日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壮医基础理论》 任课教师(职称): 薛丽飞 讲师
授课对象及时间:2016壮医班 2016-2017学年上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七章 壮医学的预防养生与治则治法
讲义、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基本教材: 《壮医基础理论》 中医专业壮医方向本科系列教材(第一版)
教学目的: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注重祛邪、擅长解毒;有病早治、注重调气;用药简洁,贵在功专;补虚必用血肉有情之品;辨病为主,专方专药;对因治疗;对症治疗等壮医特色治则;
3、掌握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4、了解调理精嘘勒水液等治则;
5、了解壮族特色养生、预防疾病的方法;
6、掌握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病机
7、了解壮医常用的内治法和外治法。
教学重点、难点: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病机
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
课时安排: 3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简述未病先防的具体措施。壮族人民有何特色的防病方法?
2、壮医内治法有何特色?请详细论述之。
3、何谓正治?常用的正治法有哪些?
4、试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
教学后记:_1、治则治法须讲深透。2、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对比式、提问式及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研室主任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5分钟
35分钟
75分钟
5分钟 |
绪 论前 言:授课内容安排、学习方法、成绩评定方法及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七章 壮医学的预防养生与治则治法第一节 预防与养生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项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调养正气 1.调摄精神 由于精神刺激、情志异常波动会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致正气内虚。故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预防疾病。 2.适当锻炼 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 3.生活起居应有规律 (1)饮食养生防病 (2)合理起居,养生防病 4.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壮族先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生活中,掌握了利用药物进行防病保健,形成了颇具特色并行之有效的预防疾病的方法。 (二)防止病邪的侵害 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外,同时还要防止病邪的侵害。如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防避六淫、疫疠之邪,避免七情伤害,节制饮食,劳逸适度,防止外伤和虫兽伤等等。 二、既病防变末病先防,是最理想的积极措施。但如果已经发病,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早期诊治 早期诊治,就是要在病邪侵犯人体时,尽早地诊断受邪部位和病邪性质,并及时地给以恰当的治疗。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地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二)防止传变 第二节 治疗原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的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则与治法不同,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一、注重祛邪、擅长解毒二、有病早治、注重调气三、用药简洁,贵在功专四、补虚必用血肉有情之品五、辨病与辨证论治六、辨病为主,专方专药七、对因治疗八、对症治疗九、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一)正治与反治 正治或反治,是针对疾病有无假象而设立的二个不同的治则。疾病没有假象的就用正治;如果疾病复杂,出现某些假象的就用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本”是和“标”相对而言的。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1.缓则治其本 即病情不甚危急时,采用治本的法则治疗疾病。 2.急则治其标 即在标病危急时,先治其标病,后治其本病的法则。 3.标本兼治 是指标病本病并重,治标与治本同时进行的治疗法则。 十、扶正与祛邪(一)扶正祛邪的观念 1.扶正 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药物、针灸、气功及体育锻炼等,而精神的调摄和饮食营养的补充,对于扶正也具有重要意义。 2.祛邪 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之法,不同的邪气,不同的部位,其治法也不一样。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1.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 2.据正邪在斗争中的地位及盛衰情况,决定运用方式的先后与主次; 3.注意扶正不留(助)邪,祛邪勿伤正。 (三)扶正祛邪的具体应用 十一、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一)损其偏盛 (二)补其偏衰 十二、调理气血关系调理气血关系,是根据气血间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关系,采用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原则,使气血关系恢复协调。 十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第三节 治疗大法一、概述二、外治大法(一)壮医针法 壮区针法是壮族民间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壮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考古实物来看,壮医针刺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二)壮医灸法 壮医灸法是通过烧灼或熏烤体表一定穴位或患处,使局部产生温热或轻度灼痛的刺激,以调节人体天人地三气的同步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壮医灸法具有温经散寒,调节气血(嘘、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保健防病等功效,其种类繁多,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疾病。 (三)壮医刮法 刮疗法是使用一些器具(如瓷碗、骨弓等)或药物在病人身上进行刮治的一种方法,其方法是取茶油或醋,涂在刮具上,然后由头颈部向下,先躯干后四肢,由近端向远端顺向刮(禁止逆向刮或横向刮),刮的动作要求轻而有力,使病人有酸。胀、麻、轻度疼痛的感觉为度,刮的程度以皮肤出现轻微的红晕为宜。此法具有宣通透泄、发表散邪、舒筋活络、调整谷道肠胃功能等作用。本法常用于治疗痧症。中暑、外感及谷道肠胃疾病。 (四)药物熏蒸疗法 壮医药物熏蒸疗法是通过燃烧药物的烟火或煮药的蒸气熏患处,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方法。烟火熏法常用青蒿、五月艾、五指风、干黄牛粪、硫磺等晒干后混合捣成粗粉,置于空桶或地穴中燃烧,使之冒浓烟及热气熏烘患处。此法多用于治疗风湿毒引起的足跟痛。蒸熏所用的药物可根据病情选用。如风寒感冒,取生姜、葱白、柳树枝、桂枝、荆芥各等量,共煎汤熏蒸头面或全身,得法而解。 (五)药物熏洗疗法 药物熏洗疗法是用壮族地区草药煎水,先令病人坐于围布棚中,趁热取药液熏蒸皮肤患处,等药液温度适宜后,再行沐浴的一种治疗方法。 (六)佩药疗法 佩药疗法是选用一些药物佩挂于人体一定部位,利用药物的特殊气味,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七)药锤疗法 (八)敷贴疗法 (九)点穴疗法 (十)隔离辟秽法 (十一)滚蛋疗法 (十二)药物竹罐疗法 (十三)浴足疗法 (十四)热熨疗法 (十五)接骨术 (十六)按摩疗法 (十七)经筋综合疗法
小结:总结归纳本次课堂所学知识。布置思考题。 |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对比式方法进行理论的讲解。并设计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学生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反复讲解,强调壮医药的特色。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