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基教案7
广西中医药大学
教 案
授课教材:《壮医基础理论》
授课内容:第六章 壮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
授课课时:6学时
授课对象:2016壮医学
授课类型:理论授课
备课教师:薛丽飞
备课日期:2016年09月01日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壮医基础理论》 任课教师(职称): 薛丽飞 讲师
授课对象及时间:2016壮医班 2016-2017学年上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六章 壮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
教具: 讲义、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基本教材: 《壮医基础理论》 中医专业壮医方向本科系列教材(第一版)
教学目的:1.掌握病因的概念以及壮族地区病因形成的特点;
2.掌握毒邪的概念、来源以及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瘴邪的概念、来源以及瘴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掌握痧邪的概念、来源以及痧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掌握蛊邪的概念、来源以及蛊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6.掌握风邪、寒邪、湿邪、暑邪、火(热)邪、燥邪的概念以及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7.掌握疠气的概念以及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8.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9.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致病的规律和特点;
10.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1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12.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
13.掌握毒虚损正、天地人三气失调、三道两路不畅、邪正盛衰对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14.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15.掌握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出血和气血失调的基本病机
16.掌握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病机
17.了解外伤的致病概况;
18.了解毒邪、瘴邪、痧邪、蛊邪的预防;
19.了解影响发病的内、外环境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毒邪、瘴邪、痧邪、蛊邪的概念、来源以及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寒邪、湿邪、暑邪、火(热)邪、燥邪的概念以及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病机的基本概念;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
课时安排: 6学时(3次课)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壮族地区的病因有何特点?
2、简述风、寒、暑、湿、燥、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六淫邪气致病有何共同特点?
4、简述壮族人民预防毒邪、瘴邪、痧邪、蛊邪的方法。
5、试述虚实病机各是怎样形成的。
6、试述阴阳亡失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气随血脱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4、何谓虚、实?其病理机制及证候表现怎样?
教学后记:_1、六淫邪气致病须讲深透。2、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对比式、提问式及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研室主任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5分钟
35分钟
110分钟
90分钟
10分钟 |
绪 论前 言:授课内容安排、学习方法、成绩评定方法及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六章 壮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 第一节 病 因病因,即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外感病因(一)毒邪 1.毒邪的概念 毒邪侵入人体,是否致病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毒邪力的大小,二是人体正气之强弱。 2、.毒邪的来源 由于壮族地区位于亚热带,山林茂盛,气候湿热,动植物腐败产生瘴毒,野生有毒动植物和其他毒物尤多,举凡毒草、毒树、毒虫、毒蛇、毒水、毒矿等等,因此毒当为壮族地区的首要病因之一,统称之为毒邪。 3、毒邪的分类 4.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毒性暴戾,出现中毒症状(2)毒性火热、秽浊(3)多夹痰夹瘀(4)易扰神闭窍(5)顽固难愈 5.毒邪所致的常见病症 6.解毒药的应用 7.预防毒邪致病的措施 (二)瘴邪 1.瘴邪的概念 导致瘴病的邪气称为瘴邪,或称为瘴毒。又称特指南方山林之间湿热郁蒸而产生的导致瘴疟的毒气。所谓瘴病,是指由于感受“瘴毒”(山岚秽气)而突发性的疾病(如瘴疟)。 2.瘴邪的来源 3.瘴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地区性和季节性强(2)纯属外邪,不能内生(3)伏而后发,继生它疾 4.瘴邪常致的病症 5.预防瘴邪致病的措施 (三)痧邪 1、痧的概念 导致贫麻、贫痧(即痧病)的邪气称为痧邪。 2.痧邪的来源 3.痧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痧毒闷重,易阻滞气机(2)皮肤透发痧点(3)易阻“巧坞”而神昏(4)病情复杂多变 4.痧邪常致的病症 5.预防痧邪致病的措施 (四)蛊邪 1、蛊邪的概念 2、蛊邪的来源 3、蛊邪的致病特点 (1)蛊毒与七情交织发病(2)可感邪即发,也可伏而后发(3)病情复杂,病情较重 4.蛊邪常致的病症 5.预防蛊邪致病的措施 (五)风邪 1.风邪的概念 2.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l)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结于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易兼邪,为百病之长。 4.风邪常致的病症 (六)寒邪 1、寒邪的概念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毒,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4.寒邪常致的病症 (七)湿邪 1、湿邪的概念 2、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性重独。(2)湿为阴毒,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湿邪常致的病症 (八)暑、热(火)邪 1.暑、热邪的概念 2、暑、热(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挟湿。(4)火易生风动血。(5)火易致肿疡。 3.暑、热(火)邪常致的病症 (九)燥邪 1、燥邪的概念 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l)燥性干涩,易耗水液。(2)燥易伤肺。 3.燥邪常致的病症 (十)疠气 1、疠气的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2、疠气的形成 3、疠气的种类 4、疠气的致病特点 (1)其牲暴戾,症情险恶(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邪从口鼻而入(4)一疠一病,症状相似 5、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二、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 1.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2.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3)剧烈的情志变化,可使病情加重 (二)饮食、劳逸太过 饮食、劳动和休息,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必要条件。但饮食要有一定的节制,劳逸需要合理安排,否则会成为致病的因素而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使气机紊乱或正气损伤,产生疾病。
三、外伤病因四、痰饮、瘀血(一)痰饮 (二)瘀血 小结:总结归纳本次课堂所学知识。布置思考题。 第三节 病 机所谓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一、毒、虚损正壮医学认为,毒和虚是危害机体健康,导致疾病的重要病因病机。如前所述,广义的毒邪是指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狭义的毒邪,是指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一类致病物质的总称。 二、天地人三气失调壮医认为,人体三部之气是同步运行,制约生化,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人要适应大自然的变化,若不能适应者,则可生病。 三、三道两路不畅壮医认为,三道两路以通为用,三道通畅,调节有度,人体之气就能与天地之气的变化保持协调平衡,从而维持健康状态。如果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三道阻塞,或调节功能失常,就会成为导致疾病的重要机理。 四、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同时也影响着疾病的虚实变化。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的基本病机 2.虚实错杂及虚实转化的病机 3.虚实真假的病理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邪正盛衰的变化,不仅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也决定着疾病的转归。疾病的转归,一般有两种情况。 1.正胜邪负,疾病痊愈 2.邪胜正负,疾病恶化 五、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稳定,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或阳不制阴、阴不制阳的病理状态。 (一)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二)阴阳偏衰 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另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四)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五)阴阳亡失 阴阳的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的丢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六、嘘勒失常嘘勒失常,包括气和血的不足、功能失常、运行异常以及气和血互根互用关系的失常等病理变化。 (一)嘘的失常 嘘的失常,主要包括气的不足、功能减退和运动失常等。主要表现有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理变化 (二)勒的失常 勒血的失常,包括血虚、血瘀、血热和出血等。血虚和血热是指血液的质量失常,血瘀和出血是指血液的运行失常,而质量和运行失常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三)嘘勒互根互用的关系失常 七、水液代谢失常水液代谢失常,是指水液的生成、输布或排泄发生紊乱和障碍,临床表现为水液不足、水湿痰饮停滞、水液与气血的关系失常等。 (一)水液不足 水液不足,是指水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脏腑、形体、官窍失于濡润、滋养,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其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摄水不足,水液来源减少;二是燥热之邪、五志之火等耗伤水液;三是汗、吐、下导致水液丢失过多。 (二)水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 水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水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导致水液在体内滞留。 (三)水液与气血的关系失常 水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脏腑的气化和气的升降出入,而气的循行也以水液为载体,方能通达上下内外,遍布全身。津液的充足,也是保持血脉充盈、运行通畅的条件。因此,当水液失常时,就会导致气血的异常。
小结:总结归纳本次课堂所学知识。布置思考题。 |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对比式方法进行理论的讲解。并设计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学生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反复讲解,强调壮医药的特色。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