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一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7-10-14 19:59:25 浏览次数: 【字体: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Z0202028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2.5 学分,总学时 40,理论 40

 

 

 

一、课程简介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是以保健中药为研究对象,主要讲授中药保健与营养的基

 

本理论,知识技能,为大家以后更好的发挥中药的养生保健作用奠定基础。2002

 

年 3 月 5 日卫生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对药食

 

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做出具体规定。我们这门课主要以该通知中涉

 

及的 190 余味中药为研究对象,重点介绍药物来源、传统性能、应用、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附方、现代研究等内容。本课程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年级的专

 

业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扩展专业知识领域有直接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中药保健与营养学基础理论;学习来源、传统性能、应

 

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现代研究等。熟悉药食两用中药在保健食品领

 

域的研究进展;了解传统中医体质辨识的基本理论与特点,学会应用保健中药日

 

常保健。

 

2.建立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指导“治未病”思想与中药应用相结合,针对中药应用的安全性

 

事件进行探讨。

 

3.建立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围绕我校培养中医药特色食品专业人才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保

 

健中药相关知识,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总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药保健与营养学基础理论,重点掌握保健中药药性理论;

 

  1. 掌握中药在养生保健领域应用的剂型;

 

  1. 掌握药补与食补的辩证关系;

 

  1. 掌握保健中药的应用原则;

 

  1. 熟悉养生与保健的辨证关系;

 

  1. 熟悉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现代研究;

 

  1. 了解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1.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含义与发展概况

 

  1. 保健中药的基本理论

 

  1.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应用

 

  1.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现代研究

 

  1. 正确认识中药保健与营养学

 

  1.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研究的展望

 

各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各类保健中药的作用机制;

 

  1. 掌握八角茴香、小茴香、山楂、木瓜、龙眼肉、罗汉果、肉桂、余甘子、枳椇子、菟丝子、枸杞子、淡竹叶、菊花、菊苣、蝮蛇等既是食品有事药品的物品的药性、功效、保健功能;


 

 

  1. 掌握人参、三七、鹿茸、天麻、当归、红景天、芦荟、制何首乌、玫瑰花、玫瑰茄、葫芦巴、蛤蚧等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的保健功能;

 

  1. 了解新增人参、山银花、芫荽、松花粉、粉葛、布渣叶、夏枯草、仙茅、等保健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及使用注意。

 

  1. 熟悉广西特色保健中药的来源、药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保健中药的功效与保健功能,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知识指导现代保健

 

产品的定位与应用。

 

难点:保健中药药性理论,建立基本的中医理论体系,指导运用保健中药。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完成理论教学过程,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开展开放性教

 

学,建立多种形式教学模式。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含义与发展概况 P12

(共 8 课时)

 

(2 课时)

 

 

 

第一节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含义  P12

 

 

第二节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发展概况 P12

 

 

第三节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研究意义 P17

 

 

第二章  中药的基本理论P19

 

 

第一节  中药的含义 P19

(3 课时)

 

第二节  中药的分类 P19

 

 

第三节  中药的性能 P19

 

 

(二)升降浮沉 P22

 

 

(三)补泻 P22

 

 

(四)归经 P23

 

 

(五)毒性 P24

 

 

第四节  中药的配伍 P24

 

 

第五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P    25

 

 

 

 

 


 

 

第六节  中药的服用法   P27

 

 

 

第三章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应用

P29

 

 

第一节  药膳   P29

 

 

 

第二节  营养保健产品   P29

 

 

 

第四章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现代研究

P33

 

第五章  正确认识中药保健与营养学  P36

 

 

第一节  药补与食补的辨证关系

P36

 

 

第二节  中药养生与保健的辨证关系

36

 

第三节

中药在养生保健与营养学领域应用的注意

 

事项36

 

 

 

 

第六章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研究的展望

38

 

 

下篇  各论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益肾温阳药(4 课时)

 

 

 

 

 

 

第二章

健脾益气药(4 课时)

 

 

 

第三章

养阴补血药(4 课时)

 

 

 

自学(2 课时)

 

 

 

第四章

解表药(1 课时)

 

 

 

第五章

清热药(2 课时)

 

 

 

第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2 课时)

 

 

第七章

消导药(1 课时)

 

 

 

第八章

利水祛湿药(1 课时)

 

 

 

第九章

安神助眠药(2 课时)

 

 

 

第十章

行气药(2 课时)

 

 

 

第十一章 活血化瘀药(2 课时)

 

 

 

第十二章 消肿止血药(3 课时)

 

 

 

第十三章 收敛固涩药(2 课时)

 

 

 

第十四章 平肝潜阳药(2 课时)

 

 

 

第十五章 其他类(自学)

 

 

 

 

 

 

 


 

 

 

(2 课时)

 

 

 

 

 

 

(1 课时)

 

 

 

 

 

 

 

 

 

 

 

(34 课时)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非闭卷

 

2.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 30%(包含主题讨论、病案分析、体质自测)、

 

考试成绩所占 70%

 

3. 评价方法:主题讨论与体质自测部分课堂直接反馈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中药保健与营养学,内部教材,2013

 

2.参考资料:

 

谭兴贵.中医药膳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