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一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5-11-16 16:02:04 浏览次数: 【字体: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Z0408025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6学分,总学时102,理论54,实验(见习)48,网络0

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在人体正常的生物化学代谢基础上,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理论基础和相关代谢物的质与量的改变,从而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监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临床学科。它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临床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系统地掌握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及常见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熟悉常见疾病的生物化学基础和生物化学诊断的临床意义;了解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的发展动态与进展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医学检验辨证思维能力、运用医学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广西中医药大学医学特色,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对医学检验专业的热爱。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概念。

2.了解:临床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学术地位,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临床生物化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2.临床生物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学术地位

3.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第二章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浆蛋白分类、种类与生理功用;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血浆蛋白测定方法与评价。

2.熟悉:血浆蛋白电泳图谱与异常带型,14种血浆蛋白质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血浆蛋白分类、种类与生理功用;血浆蛋白测定方法与评价

2.血浆蛋白质与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代谢.14种血浆蛋白质的临床意义

3.血浆蛋白质电泳原理,种类及临床应用价值

第三章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及生物化学检测,掌握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

2.熟悉:熟悉:血糖浓度的调节;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教学内容】

1.血糖来源与去路;血糖浓度的调节

2.高血糖症与糖尿

第四章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浆脂蛋白、载脂蛋白的分类和功能

2.熟悉: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脂质、脂蛋白、载脂蛋白测定方法,熟悉各种脂蛋白代谢特征。

【教学内容】

1.血浆脂蛋白和载脂蛋白组成与结构特点及生理功能;载脂蛋白的基因结构及表型

2.脂蛋白受体、LDL受体、VLDL受体、清道夫受体受体结构

3.脂代谢有关酶类与特殊蛋白质脂蛋白脂肪酶、肝脂酶、LCAT、HMCCoA还原酶、CETP的基因结构特点及生理功能

4.正常脂蛋白代谢:外源性脂质代谢、内源性脂质代谢

5.脂蛋白代谢紊乱:高脂血症的分型及其特征、遗传性脂蛋白代谢异常、继发性高脂血症

6.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

7.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8.脂蛋白和脂质测定方法学;脂蛋白测定

第五章诊断酶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酶促反应动力学及其应用价值;血清酶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同工酶。

2.熟悉:血清酶的测定方法,标本处理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检测同工酶及其亚型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血清酶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

2.酶学测定方法;标本处理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3.免疫方法测酶质量的临床应用值

第六章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概念、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在体内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常用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检测方法。

2.熟悉:有害微量元素的临床意义

3.了解: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种类、代谢特点及功能;微量元素在体内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概念,常用微量元素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铁、碘、锌、硒、铜、锰、钴代谢

2.铅、铝、汞、镉、砷有害微量元素的致病机理及预防

3.微量元素检测方法及评估

第七章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H-H公式和体液、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临床常见酸碱失衡的实验室诊断;血气分析指标。

2.熟悉:影响血氧饱和度的因素。

【教学内容】

1.阴离子隙概念

2.水平衡紊乱;钠平衡紊乱;钾平衡紊乱

3.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其特点(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4.酸碱平衡紊乱典型病例检验结果分析

第八章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肝病时的生化代谢异常和胆色素代谢特点;胆汁酸盐代谢异常特点。

2.熟悉:肝病生化检验项目的组合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胆红素代谢,肠肝循环,黄疸及其检查

2.胆汁酸种类和代谢,肠肝循环、临床检测

3.肝脏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变化如肝硬化、乙醇性肝损伤、肝昏迷及胆石症。

4.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检查及选择评价; 酶学检查;肝功指标选择组合原则

第九章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肾清除率概念及临床意义,常见肾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和评价。

2.熟悉:尿液形成的三大过程及其相应生化检验指标,肾功能调节。

【教学内容】

1.肾脏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转运功能

2.肾清除实验;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测;尿蛋白检查

3.急性肾小球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与尿毒症等疾病的生化诊断

第十章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脏疾病生化标志物概念;常用心肌损伤标志物特征与临床应用;冠心病危险因素概念;心肌酶谱及其选用原则。

2.熟悉:心脏生理解剖特点;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生化改变

【教学内容】

1.常用心肌损伤标记物的特性及临床应用原则

2.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危险因素和相对危险度的概念及常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指标

3.理想心肌标志物的特性,传统心肌酶谱指标,CK及CK-MB的特性及应用

4.肌钙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概念,以及其各自的特性及临床应用原则

5.心肌标志物的选择和临床应用原则,临床应用心肌标志物的检测频度

第十一章胃肠胰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掌握胃肠胰腺正常生理功能、代谢调节,胃肠胰腺疾病的临床生化改变。

2.了解:了解胃肠胰腺疾病检查方法及临床意

【教学内容】

1.胃肠胰功能及胃肠胰疾病的生化学改变

2.胃肠胰疾病的主要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3.常见胃肠胰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第十二章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钙磷代谢调节及其代谢异常;骨代谢异常的生化改变和标志物。

2.熟悉:骨疾病的生化改变与标志物检测

【教学内容】

1.钙磷生理功能;钙和磷代谢调节;骨代谢紊乱;骨代谢异常生化改变和标志物

2.镁的生理功能,代谢及其异常

3.骨代谢标志物,代谢紊乱的生化指标相关骨病、骨质疏松症、骨质软化症的生化改变

第十三章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

【目的要求】

1.掌握:甲状腺素、下丘脑-垂体激素、性腺激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与调节机制;主要激素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2.熟悉:主要激素的生物本质、结构与功能关系

【教学内容】

1.甲状腺激素分泌、运输、代谢及调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生化诊断

3.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内分泌功能及调节,生长激素及生长调节素和功能紊乱的生化诊断

4.性激素的化学生物合成及代谢、生理功能与分泌调节;性腺功能的临床生化检测;性激素紊乱性疾病的有关临床生化诊断

第十四章神经及精神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脑脊夜的形成及功能、神经和精神疾病生物化学诊断。

2.熟悉:神经和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

3.了解:神经组织的生物化学特点、神经递质的生物化学、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营养因子

【教学内容】

1.概述

(1)脑脊液的形成、功能与血脑屏障。

(2)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抑制因子

(3)中枢神经递质

(4)神经组织的生物化学代谢基础

2.中枢神经递质的生物化学

3.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第十五章妊娠期相关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测定血液或尿hCG的临床意义。

2.熟悉:正常妊娠母体的生理生化代谢特征;胎盘羊水的生理生化功能特点。

3.了解:胎儿代谢特点;妊娠母体和胎儿健康状况的生物化学代谢评估。

【教学内容】

1.正常妊娠的生理过程,胎盘、羊水的生理功能;妊娠对母体的代谢、生理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2.早期妊娠和异位妊娠的基本概念,对早期妊娠和异位妊娠的实验室诊断、鉴别诊断

3.妊娠期对母体疾患,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肝脏疾患和肾脏疾患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妊娠期间如何检测和发现胎儿发育异常变化

4.定量测定血液或尿hCG的临床意义

第十六章肿瘤标志物

【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标志物的定义和分类;常见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肿瘤基因类标志物的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分类及临床应用范围

2.常用的酶类肿瘤标志物

3.常用的激素类肿瘤标志物、特殊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癌基因蛋白类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

4.胚胎抗原类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

5.糖蛋白抗原类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

6.肿瘤标志物的常用评估指标

7.常用的肿瘤标志物组合及其应用价值

第十七章遗传代谢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原理。

2.熟悉:其他基因诊断技术的原理

3.了解:各类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基因诊断

【教学内容】

1.基因诊断技术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基因诊断策略

2.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基因诊断

第十八章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目的要求】

1.掌握:掌握药代动力学基础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2.熟悉:治疗药物监测标本及预处理、治疗药物监测依据

3.了解: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及评

【教学内容】

1.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

2.治疗药物浓度测定的标本处理及测定的常用方法

3.治疗药物浓度测定的临床应用

第十九章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化分析

【目的要求】

1.掌握:生物化学分析仪的种类,性能指标与应用评价;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的方法学,自动生化分析仪主要参数及其设定的原则。

2.熟悉: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质量评估

【教学内容】

1.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种类、设计原理

2.生物化学分析仪性能和评价指标

3.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应用方法学及日常操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学习重点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难点是疾病的生化机制及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根据医学生培养目标,既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又兼顾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时代性、实用性的要求,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强的新型医学人才。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改革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目前高等学校面临着多层次教学问题。比如我们教研室所面对的学生就有本科生、专科生、高职中升本等等。众多的学生层次,其招生标准、要求、基础水平均各不相同,因此同一门课程对不同层次学生所要求达到的目标也有所不同,故如何搞好多层次教学是摆在我们专业课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摸索出一些经验,体会如下:

1、认真制订各层次的教学大纲。

2、采用以思考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

3、在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课堂讲授、实验、现场教学、查阅专业文献、PBL教学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

4、狠抓实验后的专题讨论。

5、引进多媒体,自编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 4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4
第四章 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4
第五章 诊断酶学 5
第六章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 4
第七章 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4
第八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4
第九章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4
第十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5
第十一章 胃肠胰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4
第十二章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检验 4
第十三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5
第十四章 神经及精神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4
第十五章 妊娠期相关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4
第十六章 肿瘤标志物 5
第十七章 遗传代谢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4
第十八章 治疗药物浓度检测 5
第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化分析 4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理论知识采用闭卷方式考核,实验采用操作考核方式

2.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实验报告10%+实验考核15%+讨论10%+出勤5%)、考试成绩占60%比例。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