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实验室检查(心酶、病毒性肝炎)(14骨伤)
教 学 设 计
讲授课程:诊断学
授课专业:中医骨伤
授课年级:2014级
授课教师:吴燕红
广西中医药大学瑞康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诊断学》陈文彬 潘祥林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
|||||||
课程章节 |
第四篇 第七章 心肌酶检测 第九章 病毒性肝炎检测 |
授课学时 |
3 |
|||||
所属院、部 |
瑞康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
设计者 |
吴燕红 |
|||||
授课专业 |
中医骨伤 |
授课年级 |
2014级 |
|||||
一、导言(引起学习动机,导入主题) |
||||||||
本章节课程包括了诊断学(心肌酶检测、病毒性肝炎检测的参考值、临床意义);要求学生掌握临床实践中心肌酶检测、病毒性肝炎检测的临床意义。 以典具型病例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结合课前的微视频自学,以及多媒体多样的表现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运用知识,突出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引导学生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学中注重渗透感情教育,体现教书育人。 |
||||||||
二、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目标: (1) 了解甲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病毒肝炎和输血传播病毒肝炎检测的临床意义。 (2) 熟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及降低的临床意义。 (3) 掌握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增高及降低的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的临床意义。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病例,并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技能目标: (1) 通过讲解心肌酶检测、病毒性肝炎检测的意义,使得学生对上述检测特点有所掌握,针对不同患者能够合理选择检测项目。 (2)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临床病例,制定合理检查方案的能力;通过学习心肌酶检测、病毒性肝炎检测的临床意义疗,加强学生对急危重症(心肌梗塞、肝昏迷、腹水患者)的抢救意识,对相关疾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的认识。 (3)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 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动态检测心肌酶指标变化对相关疾病发展演变的重要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2) 通过学习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使学生掌握乙肝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的选择时机或疫苗预防,及肝炎相关知识宣教的重要性,引导建立学生的医者仁心价值观。 (3) 通过组织病例讨论,即学即用,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基础知识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 |
||||||||
2、教学重点和难点: |
||||||||
重点: (1)熟悉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及降低的临床意义。 (2)掌握肌酸激酶及乳酸脱氢酶增高及降低的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临床意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病例,并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难点: (1)掌握肌酸激酶及乳酸脱氢酶增高及降低的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临床意义。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病例,并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1. 授课对象是中医骨伤本科大二学生,学生的病理学、生理学、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本课程的学习; 2. 对引起心肌酶变化的心脏疾病的症状典型,及乙肝是我区高发疾病,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 3. 学生对自行思考、分析探讨临床案例的方法与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4. 实验室检查数据较复杂,且相对枯燥、难懂; 5. 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熟练而且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比较强。 教学预测: 1. 学生对实验室检测数据的临床意义可能不易理解,但结合具体病例分析及生活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讲解,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并激发兴趣; 2. 学生对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话题以及临床病例可能感兴趣,丰富这方面内容; 3. 学生对于网络辅助学习兴趣浓厚,可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为教学服务。 4. 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已建立较好的感情基础,有利于本章内容的学习。 |
||||||||
四、教学过程 |
||||||||
1、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环节设计(设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 |
||||||||
授课者的工作 |
||||||||
时间(分钟) |
重难点、内容、步骤、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作用 |
||||||
15分钟
25分钟
3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5分钟
5分钟
|
板 书:授课过程中主要书写各标题,并标示重难点。 前 言:介绍本课多媒体教学的听课与记录方法。 课堂导入:一起温习课前预留思考病例,以典型病例导入本次课程。 本课程从实验室检查参考值、临床意义两方面讲解: 一、心肌酶检测1、心肌缺血损伤时的生物化学指标变化较多、,但是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理想生物化学指标具有以下特点。2、肌酸激酶主要存在的部位、参考值、临床意义(重点)。 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MM、BB)测定临床意义。4、乳酸脱氢酶测定临床意义(重点)。二、病毒性肝炎检测1、甲型肝炎:抗HAV-IgM 阳性提示机体正在感染HAV,是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指标。HAV-RNA阳性对早期诊断甲肝具有特异性。2、乙型肝炎:HBsAg、抗HBs、HBeAg 、抗HBe、HBcAg、抗HBc测定。HAV-DNA阳性表明HBV病毒复制,有传染性。乙肝病毒YMDD变异测定结果为临床抗HBV治疗用药提供了实验室诊断依据。(重点及难点)3、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M测定阳性是早期诊断丙肝具有重要诊断意义。HCV-RNA是明HCV病毒复制,有传染性。4、丁型肝炎:HDVAg阳性提示丁肝感染。抗HDV IgM阳性为丁肝早期诊断。5、戊型肝炎:HEV RNA阳性是诊断戊肝的特异性指标。 6、庚型肝炎:HGV RNA阳性表明有庚肝病毒感染。 7、输血传播病毒(TTV)检测:TTV RNA阳性表明有TTV存在。
三、健康宣教 1、心血管疾病、传染性肝病:结合临床,指出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指导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和传染性肝病的重要性,宣教时医生不仅要有责任心、仁慈之心,对患者还要耐心、还要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2、饮食治疗:制订合理饮食方案,各种营养素合理分配。 3、体育锻炼:强调坚持及个体化。 4、病情监测:相关指标。 5、相关知识网站。 四、分组讨论病例分析: 按课前预习及分组,讨论所给病例,制定检测方案。 五、病例总结: 与同学互动,对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制定方案。 六、结语 总结并指出实验室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理论结合实践的意义,对于临床疾病诊断有进一步的认识。 七、参考学习资源及互动平台. |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为主。配合简单板书。
典型病例,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幻灯的翻页形式展现。通过介绍,了解实验室检查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互动提问。
互动、引发思考。
结合图表、列表、图片、举例、讲解各知识点。
结合现实生活方式及临床讲解,体现健康生活方式对身体重要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懂得理论结合实践的意义,对于临床疾病诊断有进一步的认识。
拓展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并进行反馈。
|
||||||
学习者的工作 |
||||||||
学生主要以听课、笔记、理解、讨论为主。 在老师授课课堂中,与老师积极互动,回答问题。 在病例讨论中,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发言,制定个体化检查方案。 课后完成病例作业,并在网络进行反馈。 |
||||||||
2、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
||||||||
本节心肌酶检测、病毒性肝炎检测作为心血管疾病及肝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检测指标,是教学的重点,但因为内容繁多,有些内容难于理解和掌握,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鉴于此,对于本章节内容,我做了如下设计:本课以“病例导入,创建话题”的方法展开,并且将病例贯穿授课整个过程,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结合实际、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临床应用的能力。 本章节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探究式、提问式以及讲授式等教学方式,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利用多种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相结合展现内容,通过预习、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课下则有网络学习、交流等教学策略。注重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
||||||||
3、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利用PPT承载信息量大,便于处理图片、利于内容的全面阐述等特点,结合本章的内容制作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 |
|||||||
五、教学效果测试(运动有效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
||||||||
1、课内(课上互动): |
||||||||
(1)以“临床病例”引入本节课内容,提问同学们病例中患者就诊时主要临床症状特点,据此一起分析需要做哪些进一步相关检查,提高学生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能力。 (2)在讲到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影响时,联系生活中切实情况,引起同学们思考讨论自己身边的不良生活方式,意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3)讲到检测临床意义时,提问同学结合所给病例是否符合检测标准。 (4)病例分析:通过所学习的内容,按课前预习及分组,讨论所给病例的临床特点、一起分析需要做哪些进一步相关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老师起引导作用,主要锻炼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课外: |
||||||||
(1)课下思考: ① 动态检测肌酸激酶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意义? ② 乙肝小三阳需要进一步抗病毒治疗? (2)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师生交流: ①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利用网络平台设讨论模块,答疑或完成评价量表。 ② 设微信群、QQ群为同学答疑解难。
|
||||||||
六、摘要或总结 |
||||||||
本章节课程以讲授及引导教学为主,结合了多媒体制作、微视频资料、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学习,首先保证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病例讨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
||||||||
七、学习资源 |
||||||||
1. 教材:《诊断学》陈文彬 潘祥林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教学参考书: [1] 《内科学》第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网络学习资源: (1) 以校园网及QQ群、微信群平台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将教学大纲、课件、微视频等对学生进行开放,进行课前预习、PBL教学及课后交流、答疑等。 (2) http://www.jingpinke.com/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4.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PT多媒体课件,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制作微视频,充分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
||||||||
八、教学反思 |
||||||||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基础知识,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团队合作互助的能力,此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兴趣很重要,多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及联系现实、临床病例讨论的授课方式学生较为喜欢,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对医生的责任及医德的感悟均有提高。 对于教学平台、QQ群互动、课前预习、分组讨论的方式,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小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欠佳,对难点掌握不够,课堂讨论及参与度不高。 解决及改进方法:①讲课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学生出现困惑时,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如授课的速度、讲解的详细程度、适当增加基础知识的复习等;②针对课上学生“走神”现象,适时进行提问或增加临床趣闻、病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③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想法。④推进网络平台交流,将学生的参与度与成绩挂钩。通过QQ、微信及校园网教学平台,加强交流,解决疑难,增进了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⑤注重教师个人素质及能力的提高,PBL教学方法及微课资源的利用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有待加强。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