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少尿、无尿与多尿)(14骨伤)
教 学 设 计
授课名称:诊断学
授课章节:第一篇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授课专业:中医骨伤
授课年级:2014级
授课教师:蒙宇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瑞康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诊断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8版 万学红、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 |||||||
课程章节 | 第一篇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 授课学时 | 3 | |||||
所属院、部 | 瑞康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 设计者 | 蒙宇华(讲师) | |||||
授课专业 | 中医骨伤 | 授课年级 | 2014级 | |||||
一、导言(引起学习动机,导入主题) | ||||||||
本章节课程包括了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定义、发生机制、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等内容;要求学生具备问诊的临床技巧,要求学生具备临床实践中发热、水肿、咳嗽与咳痰、咯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技能, 以典型病例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结合课前的微视频自学,以及多媒体多样的表现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运用知识,突出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引导中西医结合治病的正确观点。教学中注重渗透感情教育,体现教书育人。 | ||||||||
二、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目标: (1) 熟悉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概念。 (2) 了解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发生机制、病因。 (3) 掌握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诊断鉴别临床表现、伴随症状病案。 技能目标: (1) 通过讲解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使得学生对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临床特点有所掌握。 (2)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临床病例,对不同的病例具备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 (3)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 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重要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2) 通过学习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临床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对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进行诊断及鉴别的重要性,引导建立学生的医者仁心价值观。 (3) 通过组织病例讨论,即学即用,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基础知识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 | ||||||||
2、教学重点和难点: | ||||||||
重点: (1) 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概念。 (2) 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临床表现。 (3) 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伴随症状。 难点: (1) 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发生机制。 (2) 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病因。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1. 授课对象是中医学本科大二学生,学生的病理学、生理学、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本课程的学习; 2. 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是临床常见典型症状,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 3. 学生对自行思考、分析探讨临床案例的方法与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4. 病因病机较复杂,且相对枯燥、难懂; 5. 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发生机制及病因是讲解的难点,对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有一定困难; 6. 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熟练而且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比较强。 教学预测: 1. 学生对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病因可能不易理解,但具体病例分析及生活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讲解,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并激发兴趣; 2. 学生对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话题以及临床病例可能感兴趣,丰富这方面内容; 3. 学生对于网络辅助学习兴趣浓厚,可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为教学服务。 4. 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已建立较好的感情基础,有利于本章内容的学习。 | ||||||||
四、教学过程 | ||||||||
1、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环节设计(设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 | ||||||||
授课者的工作 | ||||||||
时间(分钟) | 重难点、内容、步骤、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作用 | ||||||
3分钟
37分钟
4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 板 书:授课过程中主要书写各标题,并标示重难点。 前 言:介绍本课多媒体教学的听课与记录方法。 课堂导入:介绍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以典型病例导入本次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尿频、尿急、尿痛1、概念(重点)2、发生机制(难点) 3、病因和分类。(难点)4、临床表现(重点)5、伴随症状(重点) 二、少尿、无尿与多尿1、概念(重点)2、发生机制(难点) 3、病因和分类。(难点)4、临床表现(重点)5、伴随症状(重点)
七、分组讨论病例分析: 按课前预习及分组,讨论所给病例,制定检测方案。 八、病例总结: 与同学互动,对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制定方案。 九、结语 总结并指出实验室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理论结合实践的意义,对于临床疾病诊断有进一步的认识。 十、参考学习资源及互动平台.
|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为主。配合简单板书。
典型病例,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图片、图表、动画、临床、互动提问等方式学习。 结合临床讲解。提醒学生临床仔细问诊重要性。
利用图片、图表、动画、临床、互动提问等方式学习。 结合临床讲解。提醒学生临床仔细问诊重要性。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懂得理论结合实践的意义,对于临床疾病诊断有进一步的认识。
拓展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并进行反馈。 | ||||||
学习者的工作 | ||||||||
学生主要以听课、笔记、理解、讨论为主。 在老师授课课堂中,与老师积极互动,回答问题。 在病例讨论中,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发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课后完成病例作业,并在网络进行反馈。 | ||||||||
2、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 ||||||||
问诊为临床最基本技能,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作为临床常见典型症状,是教学的重点,但因为内容繁多,有些内容难于理解和掌握,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鉴于此,对于本章节内容,我做了如下设计:本课以“病例导入,创建话题”的方法展开,并且将病例贯穿授课整个过程,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结合实际、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对糖尿病的学习兴趣,并锻炼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临床应用的能力。 本章节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探究式、提问式以及讲授式等教学方式,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利用多种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相结合展现内容,通过预习、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课下则有网络学习、交流等教学策略。注重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 ||||||||
3、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利用PPT承载信息量大,便于处理图片、利于内容的全面阐述等特点,结合本章的内容制作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 | |||||||
五、教学效果测试(运动有效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 ||||||||
1、课内(课上互动): | ||||||||
(1)以“临床病例”引入本节课内容,提问同学们病例中患者的主要症状特点,通过一起分析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临床特点,提高学生收集病例信息并转化成医学术语的能力。 (2)在讲到生活方式对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影响时,联系生活中切实情况,引起同学们思考讨论自己身边的不良生活方式,意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3)讲到发病机制及病因时,提问同学所给病例的发生机制及病因是什么。 (4)在讲到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时,与同学互动,通过提问学生之前了解到的常见症状,引导同学思考,并推演出发病机制。 (5)病例分析:通过所学习的内容,按课前预习及分组,讨论所给病例的发生机制、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老师起引导作用,主要锻炼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课外: | ||||||||
(1)课下思考: ① 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概念是什么? ② 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有哪些? (2)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师生交流: ①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利用网络平台设讨论模块,答疑或完成评价量表。 ② 设微信群、QQ群为同学答疑解难。 (3)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① 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少尿、无尿与多尿) ) 如何通过对临床表现、伴随症状的问诊进行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 | ||||||||
六、摘要或总结 | ||||||||
本章节课程以讲授及引导教学为主,结合了多媒体制作、微视频资料、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学习,首先保证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病例讨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注重拓展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 ||||||||
七、学习资源 | ||||||||
1. 教材:《诊断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8版 万学红、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教学参考书: 《内科学》第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网络学习资源: (1) 以校园网及QQ群、微信群平台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将教学大纲、课件、微视频等对学生进行开放,进行课前预习、PBL教学及课后交流、答疑等。 (2)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3) 糖医网 (4) 中华中医网 [1] 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PT多媒体课件,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制作微视频,充分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 ||||||||
八、教学反思 | ||||||||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基础知识,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团队合作互助的能力,此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兴趣很重要,多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及联系现实、临床病例讨论的授课方式学生较为喜欢,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对医生的责任及医德的感悟均有提高。 对于教学平台、QQ群互动、课前预习、分组讨论的方式,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小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欠佳,对难点掌握不够,课堂讨论及参与度不高。 解决及改进方法:①讲课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学生出现困惑时,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如授课的速度、讲解的详细程度、适当增加基础知识的复习等;②针对课上学生“走神”现象,适时进行提问或增加临床趣闻、病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③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想法。④推进网络平台交流,将学生的参与度与成绩挂钩。通过QQ、微信及校园网教学平台,加强交流,解决疑难,增进了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⑤注重教师个人素质及能力的提高,PBL教学方法及微课资源的利用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有待加强。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