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级临床诊断学授课计划
广 西 中 医 药 大 学
教 师 授 课 计 划
专 业: 临床
班 级: 2013级
课 程: 诊断学
主讲 教师 签名: 刘鹏、钟润芬、王颖、程新、马晓露
教研室主任签名: 林寿宁
制 定 日 期: 2015年9月10日
学时分配:
总课时 |
理论 |
实验 |
见习 |
电化教学 |
课堂教学 |
读书活动 |
作业 |
|
|
复习 |
考核 |
机动 |
|||
68 |
68 |
|
|
68 |
|
|
|
|
|
|
|
|
|||
理 论 课 时 分 配 |
教授、副教授 |
讲 师 |
助 教 |
教 员 |
|||||||||||
课时 |
% |
课时 |
% |
课时 |
% |
课时 |
% |
||||||||
|
|
|
|
|
|
|
|
||||||||
备注:各门课程授课计划于开学前交教务科
教 师 授 课 计 划
周
次 |
课
次 |
授 课 内 容 (标明重点、难点) |
课时 |
主讲教师 |
职
称 |
|
理论课 |
实验见习讨论 |
|||||
1
|
1
|
绪论 一、介绍诊断学的性质。 二、介绍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介绍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四、介绍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检体诊断基本检查法及一般检查 一、介绍望诊、触诊、叩诊及嗅诊的检查方法。 二、介绍一般检查 (一)介绍全身状态检查: 1、介绍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介绍四项生命征的测量方法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3、介绍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不同疾病的面容与表情、姿势、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二)讲解皮肤的颜色、湿度与出汗、弹性、皮疹、紫癜、蜘蛛痣、水肿等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三)介绍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分布及其肿大的描述内容及临床意义。 头、颈部检查 一、介绍头颅外部一般检查 二、介绍眼、耳、鼻检查 三、介绍口的检查内容及临床意义。 四、介绍颈部检查内容和方法及临床意义。 |
4
4
|
|
刘鹏
|
|
教 师 授 课 计 划
周
次 |
课
次 |
授 课 内 容 (标明重点、难点) |
课时 |
主讲教师 |
职
称 |
|
理论课 |
实验见习讨论 |
|||||
2
3
|
3
4
|
胸廓、肺部检查 一、介绍胸部常用的体表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二、介绍胸壁、胸廓与乳房的正常状态及病态时的检查内容与方法。 三、重点介绍肺部的检查 (一)望诊:介绍呼吸运动的类型、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二)触诊:介绍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正常及病态时语颤的特点。介绍胸廓扩张度及胸膜摩擦感的 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三)叩诊:介绍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介绍叩诊音的种类及正常叩诊音的位置。介绍肺界、肺下界的移动范围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介绍胸部异常叩诊音。 (四)听诊: 1、介绍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特点及分布 。 2、介绍病理性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 3、罗音:介绍罗音的发生机制、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 3、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特点及临床意义。 5、语音共振:语音共振的分类、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五)介绍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心脏、血管检查 一、介绍心脏的检查内容及方法: (一)望诊 1、介绍心前区外形。 2、介绍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介绍心前区异常搏动的临床意义。 (二)触诊 1、介绍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介绍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间及其临床意义。 (三)叩诊
|
3
4
|
|
刘鹏
钟润芬
|
主治医师
主治医师
|
教 师 授 课 计 划
周
次 |
课
次 |
授 课 内 容 (标明重点、难点) |
课时 |
主讲教师 |
职
称 |
|||||||||||||
理论课 |
实验见习讨论 |
|||||||||||||||||
4
|
5
|
1、介绍心脏叩诊方法。 2、介绍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及其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介绍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四)听诊 1、介绍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及听诊顺序。 2、讲解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第三心音。 3、心率与心律。 3、心音的变化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心脏杂音(重点讲授) (1)介绍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 (2)分析杂音的注意点 (3)讲解杂音的临床意义。 6、介绍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二、血管: (一)脉搏:介绍脉率、脉律、紧张度、强弱、波形及动脉壁的状态。 (二)介绍血压的测量方法及其变动的临床意义。 (三)讲解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 (四)介绍毛细血管搏动征。 三、介绍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腹部检查 一、介绍腹部体表标志、分区及与腹腔内脏器的对应关系。 二、腹部检查 (一)介绍腹部望诊的内容。 (二)介绍腹部触诊方法和内容及临床意义。 (三)介绍腹部叩诊方法和内容及临床意义。 (四) 介绍腹部听诊方法和内容及临床意义。 三、介绍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
4
4 |
|
钟润芬
钟润芬
|
主治医师
|
教 师 授 课 计 划
周
次 |
课
次 |
授 课 内 容 (标明重点、难点) |
课时 |
主讲教师 |
职
称 |
|||||||||||||
理论课 |
实验见习讨论 |
|||||||||||||||||
6
7
8
|
6
7
8
|
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一、简介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 二、脊柱:介绍正常弯曲度。介绍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 三、介绍四肢与关节的检查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神经系统检查 一、简要介绍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参考。 二、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一)分别介绍浅反射和深反射的内容。 (二) 介绍病理反射内容和检查方法及其阳性时代表的临床意义: 1、锥体束征: (1)跖反射(Babinski)征及与其临床意义相同的奥本海姆(Oppenheim)征、戈尔登(Gordon)征 、查多克(Chaddock)征。 (2)霍夫曼(Hoffmann)征。 (3)阵挛:踝阵挛及髌阵挛。 2、脑膜刺激征: (1)颈项强直。 (2)克尼格(Kernig)征。 (3)布鲁辛斯基(Brudzinski)征。 3、拉塞格(Lasegue)征。 病历书写及诊断方法 一、讲解诊断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一)介绍如何调查研究,收集疾病的有关资料。 (二)介绍如何综合、分析与推理,作出初步诊断。 (三)介绍如何进行临床实践,验证诊断。 (四)介绍临床思维方法。 (五)介绍临床诊断的种类。 二、介绍病历书写 (一)介绍病历的重要性。 |
4
4
4
|
|
钟润芬
钟润芬
|
|
教 师 授 课 计 划
周
次 |
课
次 |
授 课 内 容 (标明重点、难点) |
课时 |
主讲教师 |
职
称 |
|
理论课 |
实验见习讨论 |
|||||
9
10
11
12
14
15
16
|
9
10
11
12
13
14
15
|
(二)介绍书写病历的基本要求。 (三)介绍完整住院病历的内容及格式。 心电图检查(难点) 一、介绍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 二、介绍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型的测量法、图像特点、正常值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三、扼要介绍几种异常心电图的典型表现: (一)左、右房、室肥大。(二)心房扑动。(三)心房颤动。(四)心律失常。(五)心肌缺血。( 六)心肌梗塞。 常见症状 一、发热 (一)介绍发热的概述。 (二)介绍发热机制。 (三)介绍发热的原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四)介绍发热的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二、水肿 (一)介绍水肿的发生机制、病因、分类及特点; (二)讲解心原性水肿及肾原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三、呼吸困难 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制、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 (一)肺原性;(二)心原性;(三)其他原因。 四、咳嗽、咯痰、咯血 (一)介绍咳嗽与咯痰的病因、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二)介绍咯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三)讲解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
六、心悸 (一)介绍心悸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二)讲解心悸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七、腹痛 (一)介绍心悸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二)讲解心悸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八、腹泻 (一)介绍心悸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二)讲解心悸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九、黄疸 (一)介绍心悸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二)讲解心悸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十、头痛 (一)介绍心悸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二)讲解心悸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十一、眩晕 (一)介绍心悸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二)讲解心悸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十二、昏厥 (一)介绍心悸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二)讲解心悸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十三、意识障碍 (一)介绍心悸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二)讲解心悸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十四、少尿与无尿 (一)介绍心悸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二)讲解心悸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实验诊断 一、介绍红细胞计数的方法、正常值及生理性变化及红细胞病理性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 二、介绍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三、介绍红细胞比积测定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四、介绍红细胞病理性改变及临床意义: 五、介绍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1、讲解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讲解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小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的形态学特点与临床意义。 六、简介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的原则。 七、介绍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八、介绍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方法、测定原理、影响因素及正常值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的临床意义。 九、介绍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正常值及生理变化。 1、讲解各类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2、讲解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3、讲解白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 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查 一、简要复习止血与凝血机制。 二、介绍常用的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查法原理、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三、介绍抗凝物质、纤溶检查法的原理、正确值及临床意义。 骨髓细胞学检查 一、介绍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
4
|
|
王颖
钟润芬
程新
程新
程新 |
|
教 师 授 课 计 划
周
次 |
课
次 |
授 课 内 容 (标明重点、难点) |
课时 |
主讲教师 |
职
称 |
|||||||||||||
理论课 |
实验见习讨论 |
|||||||||||||||||
17
18 |
16
17 |
二、介绍血细胞发生及成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三、介绍骨髓涂片检查法及正常骨髓象。 四、简述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增生性贫血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五、简介常用的血细胞化学染色法。 尿液检查、肾功能试验 一、介绍尿液检查 1、讲解尿标本的收集和保存。 2、讲解尿液检查的内容和临床意义,内容包括: (1)一般性状检查; (2)化学检查;(3)显微镜检查。 二、介绍肾功能试验 1、讲解常用的肾功能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1)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2)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测定。 (3)浓缩稀释试验。(3)酚红排泌试验。 (5)对氨马尿酸盐清除试验。 2、讲解肾功能试验的选择和应用原则。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一、介绍蛋白质代谢的检查:血清总蛋白测定,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血清蛋白电泳,肝癌标志物的检查。 二、介绍脂类代谢的检查: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 三、介绍胆红素代谢的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结合、非结合胆红素测定,尿内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 四、介绍染料摄取和排泄功能的检查:靛氰绿滞留率试验。 五、介绍血清酶学检查:血清转氨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血清r-谷氨酰转移酶测定等。 六、介绍病毒性肝炎的标志物检查。 七、介绍肝脏疾病检验项目的选用原则。 辅导 |
4
|
|
马晓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