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Z0404005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7.5学分,总学时120,理论66,实验(见习)54,网络0
一、课程简介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为医学生学完基础课程后向学习临床医学过渡而设计的一门必修课。诊断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工作由内科教研室统筹安排。诊断学教学组教学实力雄厚,承担着五年制临床医学,骨伤、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的教学任务。目前参加诊断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有20名;其中任理论课讲授者6人,实习指导教员 14人。教师获研究生以上学历者达100%,硕士生导师7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8人,助教2人。实习指导老师与学生比例为1:8左右。教师队伍中老、中、青三结合,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合理。为了支持诊断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大学与医院投资建设了“多媒体临床技术综合训练实验室”。包括多媒体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综合训练实验室、多媒体心肺复苏技能训练实验室及综合穿刺与叩诊技能训练实验室,占地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利用局域网络系统实现了多媒体技术与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设备,宽敞、舒适的教学环境为诊断学课程教与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诊断学教学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严格、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管理体系,取得了卓越的教学成绩。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1)掌握问诊的方法、内容与技巧,熟悉临床上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较熟练掌握症状与体征间的内在联系.
(2)能以规范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的体格检查。
(3)能将问诊和体格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表达清晰、字体规范、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
(4)掌握心电图检查操作程序,熟悉正常心电图及异常心电图的图像分析。能辨认心肌梗死、房室肥大、心房颤动等常见的心电图图形。了解肺功能及内镜检查的临床意义。
(5)掌握常用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基本原理及参考值,了解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实验方法。
(6)能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所提供的资料,并提出初步诊断意见。
(7)掌握X线、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熟悉各系统重要器官(正常)和常见疾病X线表现、重要器官(正常)和常见疾病异常声像图,了解X线和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8)熟悉常用诊断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了解常用诊断新技术的基本知识。
2.建立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症状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诊断提示的分析,做出病因的初步诊断。
(2)能够独立对病人进行系统性及针对性问诊。
(3)能够正确运用体格检查的基本操作方法对病人进行全身性及针对性的体格检查。
(4)能够恰当选择使用实验室、x线、心电图、B型超声等辅助检查项目,初步判断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提示病人检查前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5)能够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诊断,并能够书写规范的病历。
(6)具有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使之为实际工作服务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1)培养严谨缜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刻苦钻研、勤奋向上的学习精神。
(3)培养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4)培养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医德。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诊断学的教学要求。
2.培养良好的医生素质,建立客观的诊断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1.诊断学的课程性质及其学习意义。
2.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3.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目的要求】
1.“症状”与“体征”的概念。
2.“发热、水肿、呼吸困难、咯血、呕血、腹泻、黄疸、意识障碍与昏迷”等症状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以及发生原因、机制、临床意义。要求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1.发热
(1)概述:定义、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2)发热病因与分类:重点介绍感染性发热。
(3)临床表现:发热的临床分度、起病方式、临床过程、常见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5)伴随症状:重点介绍鉴别诊断意义。
2.水肿
(1)发生机制:机体保持血管内液体与组织间隙液体动态平衡的5个因素。
(2)病因与临床表现:全身性水肿5个主要原因及其临床特点,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3.呼吸困难
(1)概念
(2)病因:重点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
(3)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肺源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
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右心衰竭)
其他原因(代谢性、中毒性、血液病)
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机理与临床意义及表现
4.咯血与呕血
(1)咯血的病因
(2)呕血的原因
(3)临床特点: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5.腹痛
(1)概念与发生机制
(2)常见病因
6.黄疸
(1)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复习为主。
(2)分类:分别介绍按病因学和胆红素性质分类。
(3)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瘀积性黄疸鉴别。
7、少尿:
(1)概念与发生机制
(2)常见病因
8、咳嗽、咳痰:
(1)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2)咳嗽与咯痰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9、晕厥及意识障碍:
(1)晕厥及意识障碍的病因;
(2)晕厥及意识障碍的可能机制及伴随病状。
10、胸痛:
(1)胸痛的病因。
(2)胸痛的起病、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加重缓解方式、伴随症状等。
第二篇 问诊
【目的要求】
掌握问诊的方法及问诊内容。
【教学内容】
1.问诊的重要意义。
2.问诊的内容。
3.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重点问诊的内容和特殊情况问诊方法。
第三篇 体格检查
第一章 基本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基本检查手法及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视诊
2、触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3、叩诊:方法及注意事项,叩诊音
4、听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5、嗅诊
第二章 一般检查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一般检查的内容。
2.掌握正常和典型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身状态检查
一、体温:测量方法、正常范围、热型及临床意义。
二、脉搏:速率、节律、正常范围、切脉方法。
三、呼吸:速率、节律、正常范围。
四、血压:测量方法及正常范围。
五、发育与营养:判断标准,异常的意义,体型分类。
六、神志
七、面容表情
八、体位
九、姿势与步态
第二节 皮肤
下列体征的临床意义。
一、颜色
二、皮疹
三、紫癜
四、蜘蛛痣
五、皮肤弹性的改变
六、水肿
第三节 淋巴结
一、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顺序与方法。
二、检查内容:部位、数目、大小、硬度、有无触痛,有无波动感以及与周围组织或皮肤粘连。
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头部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瞳孔、鼻窦、咽部、颈部检查的内容、方法及其异常状态的临床意义,
2.熟悉头部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
头部检查内容、顺序、方法、项目及常见体征的临床意义。
1、头颅:大小、形态、头发、囟门。
2、眼:眉毛、眼睑、睫毛、眼球、巩膜、角膜、瞳孔、结合膜、视力。
3、耳:外耳道、乳突、听力。
4、鼻:外形、分泌物、鼻翼煽动、副鼻窦有无压痛。
5、口腔:气味、唇、齿、舌、粘膜(注意麻疹粘膜斑)和咽峡、扁桃体。
6、腮腺:有无肿大、压痛。
第四章 颈部检查
【目的要求】
掌握颈部检查方法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颈部的外形与分区:颈前三角、颈后三角
2、颈项运动:强直、运动受限。
3、颈部血管:颈动脉、颈静脉。
4、甲状腺:大小分度、形状、硬度、部位、杂音、震颤。
5、气管:触诊,位置,移位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 胸部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视、触、叩、听四诊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
2.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典型体征。
3.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心脏的视、触、叩、听诊,能准确叩出心界。
5.掌握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及其增强与减弱的临床意义。
6.熟悉心脏杂音产生的机制,区别收缩期与舒张期杂音。
7.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及其在临床应用的价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胸部的体表标志
一、胸部的骨性标志与常用标记线
二、胸部常用的窝与区
第二节 胸廓、胸壁和乳房
一、胸廓形态
正常与异常胸廓(桶状胸、扁平胸、胸廓一侧塌陷或局部变型、鸡胸、漏斗胸、佝偻病串珠)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二、胸壁及乳房
胸壁肿胀、静脉怒张,乳房畸形、炎症或肿瘤。
第三节 肺部检查
应按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顺序进行检查。
一、视诊
肺叶在体表的投影,呼吸运动,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二、触诊
胸廓扩张度的检查方法,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胸膜摩擦感及临床意义。
三、叩诊
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重叩诊与轻叩诊法。 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 肺界(包括肺尖部,肺下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四、听诊
1、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文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特点及分布。
2、病理性呼吸音及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延长。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3、罗音、罗音的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湿罗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干罗音:哨笛音、鼾音。
4、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5、语音共振: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主要症状和体征
大叶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第五节 心脏检查
心脏的检查也应按照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的顺序进行。
一、视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二、触诊
1、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三、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四、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3、心率与心律。
4、心音的变化:
(1)、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 改变的原因) 及临床意义。
(2)、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心脏杂音
(1)、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
(2)、分析杂音的注意点。部位,性质、杂音的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呼吸、体位与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6、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第六节 血管检查
一、脉搏
检查方法,速率与节律,强弱或大小、紧张度,动脉壁的性状。
二、血压
测量血压的方法,正常血压标准,血压过高或过低的标准。
三、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
第七节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瓣脉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概述、症状和体征。
第六章腹部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腹部的检查方法,体表分区与腹腔内脏器的对应关系。
2.熟悉腹部异常发现及其鉴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一、体表标志:前面的标志、后面的标志。
二、腹部分区:九区及四区法。
第二节 腹部检查方法及内容
一、视诊
腹壁外形、腹壁静脉曲张、脐、呼吸运动、胃肠蠕动、肠型、搏动。
二、触诊
1、腹部触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腹部触诊的内容(腹部的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肿块、液波感、振水音)
3、腹部脏器(肝、脾、胆囊、肾、膀胱)的触诊方法
三、叩诊
腹部叩诊音,腹部脏器的叩诊(肝、胆囊、胃泡鼓音区及脾脏、肾脏、膀胱),移动性浊音。
四、听诊
肠鸣音及其临床意义,腹部血管杂音、摩擦音。
第七章 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
第八章 脊柱及四肢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脊柱、四肢检查方法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2.掌握肛门、直肠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肛门、会阴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压痛与叩击痛。
3.四肢:形态异常(杵状指、膝内翻、膝外翻)、运动功能障碍、水肿、下肢静脉曲张。
4、男性外生殖器的检查内容
5、女性外生殖器检查(见妇产科学)
6、直肠检查方法、内容与注意事项
7、关节的一般检查内容及活动度。
第九章 神经系统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
2.熟悉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脑神经检查
12对脑神经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 运动功能检查
肌力、肌张力、不自主运动、共济运动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 感觉功能检查
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检查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第四节 神经反射检查
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五节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眼心反射、卧立位试验、皮肤划痕试验、竖毛反射、发汗试验、Valsalva动作
第七、八、九章一般不安排课堂授课,在模拟病房由老师先示范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手法,适当讲解其异常时的临床意义。然后,学生每两人一组,按示范手法相互练习,课后学生按病历书写要求写出脊柱、四肢和神经系统的检查记录
第十章 全身体格检查
【教学内容】
1.由老师分组示范全身体格检查顺序及手法,或集中看体格检查录像(约40分钟),然后学生每两人一组练习,老师指导。
2.到医院病房,每3~5人一组,对病人进行问诊和全身体格检查,课后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书写1份完整病历。病历书写的成绩计入期末诊断学考试成绩。
[见习学时]4学时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实验诊断学的应用。
2.掌握正确收集常用检验标本以及影响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
【教学内容】
1.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2.标本采集和处理。
3.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估。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测定的临床意义和参考值。
2.掌握网织红细胞计数测定的临床意义和参考值。
3.掌握血小板计数、血沉率测定的临床意义和参考值。
4.熟悉溶血性贫血的常用实验室检查。
5.熟悉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形态学特征。
6.熟悉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细胞化学染色。
7.熟悉血细胞发育过程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细胞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
1.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参考值和临床意义以及红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2.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和临床意义以及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的定义和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出现的原因和临床意义。类白血病反应的概念。
3.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4.血小板检测,血小板计数
5.血细胞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1.溶血性贫血的筛查试验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含铁血黄素尿试验
2.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3.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4.珠蛋白生成异常的检测
血红蛋白电泳
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测
抗人球蛋白试验
冷凝集试验
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检测
酸溶血试验
蔗糖溶血试验
7.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①溶血性贫血概念、分类;②溶血性贫血常用筛选试验;③溶血性贫血常用的确诊试验。
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测
1.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2.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
3.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4.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5.细胞免疫分型以及细胞遗传学分析
6.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贫血
急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多发性骨髓瘤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三章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止血机制的相关基础理论。
2.熟悉血栓与止血检查的项目以及各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血管壁检测
1. 出血时间测定
2. 束臂试验
第二节 血小板检测
1. 血小板黏附试验
2. 血块收缩试验
3. 血小板聚集试验
第四节凝血因子测定
1.凝血时间测定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4.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第四节抗凝系统检测
1. 血浆抗凝血酶活性测定
2. 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
3.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
第五节纤溶活性检测
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2.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3.血浆D-二聚体测定
第六节 血液流变学检测
全血粘度测定
血浆粘度测定
第七节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尿液检查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2.掌握尿液自动化仪的主要检测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粪便检查法及掌握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4、掌握粪便隐血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5、了解痰液检测的项目及临床应用
6、掌握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脑脊液的性状、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的临床意义。
7.掌握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以及酶学测定的临床意义。
8.熟悉良性和恶性胸液的鉴别以及浆膜腔积液检查项目的选择。
9.了解生殖系统体液检测的项目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尿液检测
1.尿液一般检测
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一般性状检测
化学检测
显微镜检查
2.尿液特殊检查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
尿微量清蛋白检测
尿电解质
乳糜尿检查
3.尿液自动化仪器检测
第二节粪便检测
1.标本采集
2.一般性状检测
3.化学检查
4.显微镜检查
5.细菌学检测
第三节痰液检测
1.标本采集
2.一般性状检测
3.显微镜检查
第四节 脑脊液检测
1. 标本采集
2. 一般性状检查
3. 化学检查
4. 显微镜检查
5. 细菌学检查
6.免疫学检查
7.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第五节浆膜腔积液检测
1.浆膜腔积液的分类和发生机制
2.一般性状检测
3.化学检测
4.显微镜检测
5.细菌学检测
6.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诊断
第五章 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
【目的要求】
熟悉肾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掌握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肾小球功能检测
1.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2.血清肌酐测定
3.血尿素氮测定
4.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5.血B2-微球蛋白测定
第二节肾小管功能检测
1. 昼夜尿比密试验
2. 3小时尿比密试验
3. 尿渗量测定
4. 尿B2微球蛋白测定
5. a 1-微球蛋白测定
第三节 血尿酸检测
第四节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检测
第五节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第六章 肝脏功能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代谢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和参考值。
2.掌握胆红素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和参考值。
3.熟悉肝脏疾病常用血清酶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肝功能试验的选择和应用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肝脏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1.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白/球比值测定
2.血清蛋白电泳
3. 血清前清蛋白测定
4.血氨测定
5.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查
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
三、胆红素代谢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2.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
3.尿液胆红素检查
4. 尿中尿胆原检查
四、胆汁酸代谢检查
五、摄取、排泄功能检查
六、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1.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功酶测定
2.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功酶测定
第二节 常见肝脏疾病的各种实验诊断指标变化特点
第三节常见肝脏病检查项目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第七章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目的要求】
1. 掌握血糖、血清脂质、脂蛋白、心肌酶、心肌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2. 熟悉电解质、血清铁及淀粉酶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1.空腹血糖检测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3.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第二节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一、血清脂质检测
1.总胆固醇测定
2.三酰甘油测定
二、血清脂蛋白检测
1. 乳糜微粒测定
2.高密度脂蛋白测定
3.低密度脂蛋白测定
4.脂蛋白(a)测定
三、血清载脂蛋白检测
1. 载脂蛋白B测定
2. 载脂蛋白AI测定
3. 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比值测定
第三节 血清电解质检测
1.血钾测定
2.血钠测定
3.血钙测定
4.血氯测定
5. 血磷测定
第四节 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
1. 血清铁检测
2.血清转铁蛋白检测
3.血清总铁结合力检测
4.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测
5.血清铁蛋白检测
第五节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1.肌酸激酶测定
2.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3.心肌肌钙蛋白T测定
4.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
5. 肌红蛋白测定
第六节 其他血清酶学检测
1.淀粉酶及其同功酶测定
2.脂肪酶测定
3. 酸性磷酸酶检测
4. 胆碱酯酶检测
第五篇 心电图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及命名。
2.掌握常规心电图导联。
3.掌握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
4.熟悉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电图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导联
第三节 图型与导联的关系
第四节 时间与电压的正常范围
第五节 如何阅读心电图
第六节 心房肥大
第七节 心室肥大
第八节 房室束支传导阻滞
第九节 急性心肌梗死
第十节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第十一节 心肌炎与心包炎
第十二节 电解质平衡与药物影响
第十三节 心律失常
第六篇 病历书写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历书写的要求
2、掌握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
3、熟悉电子病历的书写和管理
【教学内容】
1、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2、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
3、电子病历
第七篇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的方法。
2.掌握临床诊断的种类、内容和格式,能独立完成格式正确、符合实际的病历。
【教学内容】
1.诊断疾病的步骤。
2.临床思维方法及基本原则。
3.临床诊断的种类、格式和编写病历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症状学
2、体格检查:心、肺、腹部及神经系统检查
3、血常规与心肝肾功能检测、心电图
4、临床诊断思维
难点
1、神经系统查体
解决方案:配合《神经系统检查》的VCD与CAI课件,多提供练习机会
2、外周血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解决方案:提供在血液科实验室见习的机会、配合《骨髓细胞形态学图谱》
3、五大穿刺术
解决方案:提供开放的电子模拟标准化综合穿刺病人,学生可反复多刺练习;提供五大穿刺术操作的VCD课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医教结合、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多媒体演示、实训室仿真模型演示、实训室操作训练及考核、医院见习、生产实习等,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新的医学知识和工作技能。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多种途径,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职业能力的评价。为了更清楚地表述课程项目,提高课程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价值,本课程采取表现性的课程目标表达方法,基本格式为“熟练、准确、基本”。熟练指能在所规定的较短时间内无错误的完成任务;准确指没任何错误;基本指再有时间要求的情况下,不经过别人的提示能无错误地完成任务。知识目标表达方式采取了解、熟悉、掌握。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时数 见习、实验时数 |
绪论 问诊 3 3 症状学 12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皮肤淋巴结) 3 体格检查(头颈部、胸部) 3 4 体格检查(肺脏检查) 3 8 体格检查(心脏检查) 8 8 体格检查(腹部检查) 4 4 体格检查(脊柱与四肢神经检查全身系统检查) 3 4 心电图检查 12 8 诊断思维及病历书写 3 3 实验室检查 9 12 辅导 3 合计 66 54 |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
2.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40分(其中考勤占10%,实验报告10%,技能考核20%,阶段考试60%)。期末考试成绩60分。
3. 评价方法:《诊断学》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科,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员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同时必须结合临床实践。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级。掌握内容为本学科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重点记忆并能融会贯通。熟悉内容为教材重点内容和部分难点内容,要求学生能理解和记忆其知识要点。了解内容为教材部分非重点、难点内容、自学内容或学科进展,一般不作为考试重点。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由临床系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题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病案分析题,卷面分数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实践考核由教研室实施,考试内容包括体格检查、阅读X光片、阅读心电图片及平时实训课程情况综合评分,总分为100分。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居中,宋体加粗小四号字)
1.教材:《诊断学》第8版
2.参考资料:
1)《诊断学》第七版 陈文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内科学》第八版 葛均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实用内科学》第十一版 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4)《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第三版 邝贺龄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5)《发热疾病的诊断与病例分析》林兆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6)《实用临床症状的鉴别诊断》关训良 王庭槐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7)《内科症状鉴别诊断学》张树基 罗明绮 科学出版社
8)《中华内科学》陈敏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9)《临床生化检验》王继贵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0)《现代血液病学》第一版 万明达、裴雪涛 人民军医出版社
11)《消化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萧树东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2)《儿科学》第五版 王慕荻 人民卫生出版社
13)《临床心电图图谱》黄宛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4)《实用临床免疫诊断学》罗明泉 吴旭琨 海洋出版社
15)《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Zatouroff编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16)《内科病皮肤表现诊断彩色图谱》Savin Hunter Hepburn编著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