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高血压病(13临床)
教 学 设 计
讲授课程:内科学
授课专业:临床本科
授课年级:2013级
授课教师:张衒
广西中医药大学瑞康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内科学》葛均波 林永健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 |||||||
课程章节 | 第三篇 第五章 高血压 | 授课学时 | 3 | |||||
所属院、部 | 瑞康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 设计者 | 张衒(讲师) | |||||
授课专业 | 临床本科 | 授课年级 | 2013级 | |||||
一、导言(引起学习动机,导入主题) | ||||||||
本章节课程包括了高血压定义、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等内容;要求学生具备高血压病的西医诊疗能力。 结合课前的微视频自学,以及多媒体多样的表现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运用知识,突出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中注重渗透感情教育,体现教书育人。 | ||||||||
二、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目标: (1) 掌握高血压病的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防治方法。 (2) 掌握高血压急症的抢救方法。 (3) 熟悉继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 技能目标: (1) 通过讲解高血压病的症状及治疗,使得学生对高血压病特点有所掌握,针对不同患者能够合理选择用药。 (2)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 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高血压发病的现状,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2) 通过学习高血压的治疗,使学生认识到高血压治疗的长期性,引导建立学生的医者仁心价值观。 (3) 通过组织病例讨论,即学即用,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基础知识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 (4) 通过介绍高血压治疗的热点及前沿发展,进行拓展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
2、教学重点和难点: | ||||||||
重点: (1) 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方法 (2) 高血压急症的治疗措施。 难点: (1) 降压药物的机理及合理应用 (2) 继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1. 授课对象是中医学本科大三学生,学生的诊断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本课程的学习; 2. 高血压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症状典型,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 3. 学生对自行思考、分析探讨临床案例的方法与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4. 发病机制较复杂,且相对枯燥、难懂; 5.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是讲解的难点也是重点,对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有一定困难; 6. 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熟练而且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比较强。 教学预测: 1. 学生对降压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可能不易理解,但结合药理学讲解,易于理解,并激发兴趣; 2. 学生对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话题以及临床病例可能感兴趣,丰富这方面内容; 3. 学生对于网络辅助学习兴趣浓厚,可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为教学服务。 4. 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已建立较好的感情基础,有利于本章内容的学习。 | ||||||||
四、教学过程 | ||||||||
1、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环节设计(设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 | ||||||||
授课者的工作 | ||||||||
时间(分钟) | 重难点、内容、步骤、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作用 | ||||||
1分钟
80分钟
35分钟
4分钟 | 板书:授课过程中主要书写各标题,并标示重难点。 前 言:介绍本课多媒体教学的听课与记录方法。 本课分高血压定义、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等讲解: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 一、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原因不明的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二、诊断标准 1. 高血压的标准: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140mmHg和/或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90mmHg; 2. 高血压的分级:采用(WHO/ISH,1999年血压的定义和分类,见表1)。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 五、病理 六、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1. 症状:大多无明显症状;可有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疲劳;心悸;鼻出血等。 2. 体征:血压升高;A2亢进、收缩期杂音、收缩早期喀喇音;颈部或腹部血管杂音。 3. 恶性或急进性高血压:病情进展急骤;舒张压持续≥130mmHg;肾脏损害突出;进展迅速,治疗不及时多死于肾衰或心衰。 4. 并发症 4.1 高血压危象(Crisis of hypertension) 4.2 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brain disease) 4.3 脑血管病 4.4 心力衰竭 4.5 慢性肾功能衰竭 4.6 主动脉夹层 5. 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6. 靶器官损害左室肥厚(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 7. 并发症 7.1 心脏疾病 7.2 脑(卒中或TIA); 7.3 肾脏(糖尿病肾病、血肌酐> 177ìmol/L); 7.4 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外周血管病); 7.5 视网膜病变≥Ⅲ级。 七、诊断 1. 诊断依据:安静休息、坐位、非降压药物状态下2次/2次以上非同日测定的血压平均值高于正常。 2. 分层依据: 2.1 血压升高水平; 2.2 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3 靶器官损害情况; 2.4 并发症。 3. 实验室检查: 八、治疗: 1. 降压治疗的目标值 2. 改善生活行为: 3. 降压药物治疗 4. 降压治疗方案及原则: 5. 合理的两种降压药物联用方案 6. 有并发症和合并症的降压治疗 7. 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 九、高血压急症 1. 概念: 2. 治疗原则: 十、几种常见高血压急症的处理原则 1. 脑出血: 2. 脑梗死: 3. 急性冠脉综合征: 4. 急性左心衰: 第二节 继发性高血压 一、肾实质性高血压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治疗: 二、肾血管性高血压(是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狭窄引起的高血压)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3. 诊断: 4. 治疗: 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 病因及发病机理: 2. 诊断: 3. 治疗: 四、嗜铬细胞瘤 1. 发病机制: 2. 诊断: 3. 治疗: 五、皮质醇增度症 1. 病因及发病机理: 2. 诊断: 3. 治疗: 4. 六、主动脉缩窄 1. 病因: 2. 诊断: 3. 治疗:
知识小结及布置思考题。 1、高血压的判别标准是什么? 2.高血压的分级与危险分层标准是什么? 3.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常用降压药物有哪几类? 4. 高血压急症如何处理? 5. 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临床特点?
| 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为主。配合简单板书。
结合临床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教书育人
结合临床讲解。
结合图表、列表、图片、举例、讲解各知识点。形象,易于理解记忆。
结合图表、列表、图片、举例、讲解各知识点。形象,易于理解记忆。
结合图片、视频等讲解。突出重点内容讲解。
| ||||||
学习者的工作 | ||||||||
学生主要以听课、笔记、理解、讨论为主。 在老师授课课堂中,与老师积极互动,回答问题。 在病例讨论中,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发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课后完成作业,并在网络进行反馈。 | ||||||||
2、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 ||||||||
高血压病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内容繁多,有些内容难于理解和掌握,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鉴于此,对于本章节内容,我做了如下设计:本课以“病例导入,创建话题”的方法展开,并且将病例贯穿授课整个过程,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结合实际、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临床应用的能力。 本章节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探究式、提问式以及讲授式等教学方式,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利用多种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相结合展现内容,通过预习、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课下则有网络学习、交流等教学策略。注重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 ||||||||
3、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利用PPT承载信息量大,便于处理图片、利于内容的全面阐述等特点,结合本章的内容制作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 | |||||||
五、教学效果测试(运动有效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 ||||||||
1、课内(课上互动): | ||||||||
(1)提问同学们高血压病的主要症状体征特点,通过一起分析,提高学生收集病例信息并转化成医学术语的能力。 (2)通过所学习的内容,按课前预习及分组,讨论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要点、诊疗方案,老师起引导作用,主要锻炼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课外: | ||||||||
(1)课下思考: ① 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因素有哪些? ② 如何联合应用降压药物? (2)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师生交流: ①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利用网络平台设讨论模块,答疑或完成评价量表。 ② 设微信群、QQ群为同学答疑解难。 (3)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高血压合并其他临床情况的治疗方案选择? | ||||||||
六、摘要或总结 | ||||||||
本章节课程以讲授及引导教学为主,结合了多媒体制作、微视频资料、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学习,首先保证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注重拓展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 ||||||||
七、学习资源 | ||||||||
7. 教材:《内科学》葛均波 徐永健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8. 教学参考书: [1] 《诊断学》第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实用内科学 陈灏珠 林果为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现代心脏病学 葛均波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杂志 9. 网络学习资源: a) 以校园网及QQ群、微信群平台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将教学大纲、课件、微视频等对学生进行开放,进行课前预习、PBL教学及课后交流、答疑等。 b)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c) 中华中医网 1. 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PT多媒体课件,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制作微视频,充分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2. 文献推介: [1] Cline DM.急诊医学综合学习指南 第5版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5] McMurray JV,Adamopoulos S,Anker SD,et al.ESC C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12.Eur Heart J,2012,33:1787-1847 | ||||||||
八、教学反思 | ||||||||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基础知识,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团队合作互助的能力,此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兴趣很重要,多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及联系现实、临床病例讨论的授课方式学生较为喜欢,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对医生的责任及医德的感悟均有提高。 对于教学平台、QQ群互动、课前预习、分组讨论的方式,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小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欠佳,对难点掌握不够,课堂讨论及参与度不高。 解决及改进方法:①讲课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学生出现困惑时,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如授课的速度、讲解的详细程度、适当增加基础知识的复习等;②针对课上学生“走神”现象,适时进行提问或增加临床趣闻、病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③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想法。④推进网络平台交流,将学生的参与度与成绩挂钩。通过QQ、微信及校园网教学平台,加强交流,解决疑难,增进了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⑤注重教师个人素质及能力的提高,PBL教学方法及微课资源的利用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有待加强。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