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一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三)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5-11-17 16:25:13 浏览次数: 【字体:
支气管哮喘 
【目的要求】
1.了解支气管哮喘的概念及其与中医哮病的关系。
2.熟悉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
3.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4.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证要点、类证鉴别及辨证分型依据。
5.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防治措施。
【主要内容】
1.概说:简要介绍支气管哮喘的概念(包括气道炎症新概念),流行病学史,及其与中医哮病的关系。
2.病因和发病机理
⑴病因:主要介绍过敏体质和引起哮喘的变应原、神经因素、感染因素、刺激及运动等因素。
⑵发病机制:介绍气道变应性炎症学说、气道高反应性。
⑶病理:介绍支气管哮喘时气道的病理变化。
⑷中医病因病机:介绍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临床表现
⑴简述本病的临床分类及哮喘发作时病情分度;
⑵简述本病的中医辨证要点。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痰检、免疫球蛋白检查、X线及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峰流速昼夜波动率等。
5.诊断与鉴别诊断
⑴诊断依据:反复发作的哮喘史、典型临床表现、血常规、痰检、免疫球蛋白检查、X线及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峰流速昼夜波动率等。
⑵鉴别诊断:心源性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癌。
⑶中医类证鉴别依据。
⑷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6.防治措施
⑴消除病因:去除或控制变应原和诱发因素。
⑵控制急性发作:支气管解痉剂的应用。
⑶促进排痰:口服祛痰剂、雾化吸入排痰、机械性排痰、积极控制感染等。
⑷重度哮喘的处理:包括补液、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氨茶碱的应用、β2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应用H1受体拮抗剂或抗胆碱药、抗生素的应用、纠正酸中毒、氧疗、纠正电解质紊乱。
⑸中医辨证论治。
⑹缓解期治疗:脱敏疗法、抗过敏和抗炎治疗、增强体质。中医药治疗。
7.预后:简述支气管哮喘的预后。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4学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或结合临床实例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 
【目的要求】
1.了解冠心病心绞痛的概念及其与中医胸痹心痛的关系。
2.熟悉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
3.掌握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4.掌握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辨证要点、类证鉴别及辨证分型依据。
5.掌握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西医防治措施。
【主要内容】
1.概说
简要介绍冠心病心绞痛的概念、分类及其流行病学史,其与中医胸痹心痛的关系。
2.病因和发病机理
⑴病因:主要介绍脂肪浸润学说、动脉内皮损伤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及其它因素等在本病中的作用。
⑵病理:主要介绍动脉本身及其累及器官的病理变化。
⑶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介绍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临床表现
⑴简述本病的临床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⑵简述本病的中医辨证要点。
4.实验室检查:血脂、心肌酶谱、X线检查、心电图、心向量图及超声心电图等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⑴诊断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冠心病危险因素;血脂代谢紊乱、心肌酶谱等的实验室表现:X线检查;心电图、心向量图及超声心电图等检查。
⑵鉴别诊断:心绞痛;心肌梗塞;其它心脏病引起的冠脉血供改变;非心脏性疾病引起的胸痛。
⑶中医类证鉴别依据。
⑷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6.防治措施
⑴一般措施:包括饮食的调理、体力活动、生活安排等。
⑵与本病发生有关的疾病的治疗。
⑶扩血管药和改善微循环药的应用。
⑷降血脂药的应用。
⑸中医辨证论治。
⑹其他药物治疗。
⑺介入性治疗。
⑻手术治疗。
7.预后及预防
简述冠心病的预后及中、西医预防措施。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8学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或结合临床实例讨论。
 
肾病综合征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病综合征的概念及其与中医水肿的关系。
2.熟悉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及其中医病因病机。
3.掌握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4.掌握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要点、类证鉴别及辨证分型依据。
5.掌握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防治措施。
【主要内容】
1.概说
简要介绍肾病综合征的概念、分类及其流行病学史,其与中医水肿的关系。
2.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主要介绍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及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硬化五种类型。。
3.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介绍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4.临床表现
⑴简述本病的临床分类:原发性、继发性。
⑵简述本病的中医辨证要点。
5.实验室检查: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的实验室表现;肾图、B超等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⑴诊断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病史;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的实验室表现;肾图、B超等检查。
⑵鉴别诊断:原发性;继发性;肾活检病理分型有助于确诊。。
⑶中医类证鉴别依据。
⑷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7.防治措施
⑴一般措施:包括饮食的调理、体力活动、生活安排等。
⑵与本病发生有关的疾病的治疗。
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a  激素的正作用、付作用;
     b  适应症;
     c  用法用量。
⑷细胞素类药物:CTX的用法。
⑸免疫刺激剂:左旋咪唑、卡介苗。
⑹抗凝治疗。
⑺降血脂药的应用。
⑻利尿剂、白蛋白、抗生素的使用。
⑼中医辨证论治。
⑹其他药物治疗。
8.预后及预防
简述肾病综合征的预后及中、西医预防措施。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4学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或结合临床实例讨论。
 
肾盂肾炎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盂肾炎的概念及其与中医外感发热、淋症的关系。
2.熟悉肾盂肾炎的发病机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
3.掌握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4.掌握肾盂肾炎的中医辨证要点,辨证分型依据。
5.掌握肾盂肾炎的中、西医防治措施。
【主要内容】
1.概说
简要介绍肾盂肾炎的概念、分类及其流行病学史,其与中医外感发热、淋症的关系。
2.病因和发病机理
⑴病因:主要介绍引起肾盂肾炎的常见菌种,及其它因素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
⑵病理变化:粘膜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
⑶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介绍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临床表现
⑴简述本病的临床分类: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
⑵简述本病的中医辨证要点。
4 实验室检查:尿检和血常规的实验室表现,X线检查。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⑴诊断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检,尿检和血常规的实验室表现,X线检查。
⑵鉴别诊断:
      上、下尿路感染的鉴别;
      急、慢性肾盂肾炎的鉴别
      与肾结核、肾小球肾炎、尿频—排尿困难综合征鉴别。
⑶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6.防治措施
⑴一般措施:包括饮食的调理、体力活动、生活安排等。
⑵去除诱发因素(与本病发生有关的疾病的治疗)。
⑶菌药物治疗。
⑷中医辨证论治。
7.预后及预防
简述肾盂肾炎的预后及中、西医预防措施。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4学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或结合临床实例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
【目的要求】
1.了解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及其与中医关格的关系。
2.熟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
3.掌握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4.掌握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证要点、类证鉴别及辨证分型依据。
5.掌握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防治措施。
【主要内容】
1.概说
简要介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流行病学史,其与中医关格的关系。
2.病因和发病原理
⑴病因: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DN、SLEN。
⑵发病机制:介绍健存肾单位学说,矫枉失衡学说,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
⑶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介绍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临床表现
⑴简述本病的临床分期: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及其临床表现。
⑵简述本病的中医辨证要点。
4.实验室检查:尿检、肾功能、X线检查、B超等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⑴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B超、病史。
⑵鉴别诊断:
  是否存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检、肾功能。
  鉴别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各种原发病。
⑶中医类证鉴别依据。
⑷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6.防治措施
⑴非透析疗法:
治疗原发病。
  纠正可逆因素。
  饮食疗法。
  必需氨基酸疗法。
  中医辨证论治。
⑵透析疗法:血透、腹透、结肠透析。
⑶肾移植术。
7.预后及预防
简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预后及中、西医预防措施。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4学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或结合临床实例讨论。
 
糖尿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糖尿病的概念及其与中医消渴的关系。
2.熟悉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
3.掌握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4.掌握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要点、类证鉴别及辨证分型依据。
5.掌握糖尿病的中、西医防治措施。
【主要内容】
1.概说
简要介绍糖尿病的概念、分类,其与中医消渴的关系。
2.病因和发病机理
⑴病因:主要介绍1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病因和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环境因素引起的胰岛素抵抗性不足、胰岛素作用不足和葡萄糖毒性作用及其它因素等在本病中的作用。
⑵病理:主要介绍胰腺本身及其累及器官的病理变化。
⑶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介绍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临床表现
⑴简述本病的临床分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其它类型糖尿病与伴随有特殊的情况及综合征。
⑵简述本病的中医辨证要点。
4.实验室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⑴诊断依据:简述1985年及1996年WTO的诊断标准,包括典型临床症状、随机血糖、空腹血糖及OGTT试验。
⑵鉴别诊断:药物对糖耐量的影响、继发性糖尿病、其它原因所致的糖耐量异常。心绞痛;心肌梗塞;其它心脏病引起的冠脉血供改变;非心脏性疾病引起的胸痛。
⑶中医类证鉴别依据。
⑷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6.防治措施
⑴一般措施:包括对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生活应规律、戒烟和烈性酒、讲求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
⑵饮食治疗。
⑶体育锻炼。
⑷口服降糖药治疗。
⑸胰岛素治疗。
⑹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治疗。
⑺并发症的治疗。
⑻中医辨证论治。
⑼手术治疗:胰腺和胰岛移植。
7.预后及预防
简述糖尿病的预后及中、西医预防措施。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8学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或结合临床实例讨论。
病毒性肝炎 
【目的要求】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及其与中医病证的关系。
2.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
3.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4.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辨证要点、类证鉴别及辨证分型依据。
5.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防治措施。
【主要内容】
1.概说
简要介绍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分类及其流行病学史,其与中医病证的关系。
2.病因和发病机理
⑴病因:主要介绍肝炎病毒(各种,以甲、乙肝病毒为主)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
⑵病理:简介病理变化。
⑶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介绍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临床表现
⑴重点阐述本病的临床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⑵阐述本病的中医辨证要点。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⑴诊断依据。
⑵鉴别诊断。
⑶中医类证鉴别依据。
⑷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6.防治措施
⑴一般措施:包括生活工作安排、饮食的调理、精神调理等。
⑵西药治疗。
⑶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策略。
⑷中医辨证论治。
7.预后及预防
简述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及中、西医预防措施。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8学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或结合临床实例讨论。
 
痢疾 
【目的要求】
1.了解痢疾的概念及其与中医病证的关系。
2.熟悉痢疾的发病机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
3.掌握痢疾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4.掌握痢疾的中医辨证要点、类证鉴别及辨证分型依据。
5.掌握痢疾的中、西医防治措施。
【主要内容】
1.概说
简要介绍痢疾的概念、分类及其流行病学史,其与中医病证的关系。
2.病因和发病机理
⑴病因:介绍痢疾杆菌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
⑵病理:简介病理变化。
⑶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介绍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临床表现
⑴重点阐述本病的临床表现。
⑵阐述本病的中医辨证要点。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⑴诊断依据。
⑵鉴别诊断。
⑶中医类证鉴别依据。
⑷中医辨证分型。
6.防治措施
⑴一般措施:包括生活工作安排、饮食的调理、精神调理等。
⑵西药治疗。
⑶中医辨证论治。
7.预后及预防
简述痢疾的预后及中、西医预防措施。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4学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或结合临床实例讨论。
 
伤寒 
【目的要求】
1.了解伤寒的概念及其与中医病证的关系。
2.熟悉伤寒的发病机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
3.掌握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4.掌握伤寒的中医辨证要点、类证鉴别及辨证分型依据。
5.掌握伤寒的中、西医防治措施。
课堂理论教学时数:6学时。
【主要内容】
1.概说
简要介绍伤寒的概念、分类及其流行病学史,其与中医病证的关系。
2.病因和发病机理
⑴病因:介绍伤寒杆菌本病发病中的作用。
⑵病理:简介病理变化。
⑶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介绍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临床表现
⑴重点阐述本病的临床表现。
⑵阐述本病的中医辨证要点。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⑴诊断依据。
⑵鉴别诊断。
⑶中医类证鉴别依据。
⑷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6.防治措施
⑴一般措施:包括生活工作安排、饮食的调理、精神调理等。
⑵西药治疗。
⑶中医辨证论治。
7.预后及预防
简述伤寒的预后及中、西医预防措施。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4学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或结合临床实例讨论。
【课时分配】总学时数80学时,理论48学时,见习32学时
内容 教学时数 各章总时数 理论课时数 实验课时数 见习课时数
支气管哮喘 7 4 3
冠心病心绞痛 14 8 6
肾病综合征 7 4 3
肾盂肾炎 7 4 3
慢性肾功能衰竭 7 4 3
糖尿病 13 8 5
病毒性肝炎 11 8 3
痢疾 7 4 3
伤寒 7 4 3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