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质量标准
《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临床专业使用)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总学时40学时,理论24学时,实验(见习)16学时。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之后,因此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及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普及,微信平台所具备的随时、随地、随身和短、平、快的特点,契合了急诊医学的飞速发展。因此,在充分整合《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安排的同时,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将目前最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与最前沿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结合,将原先课堂讲授的部分思政内容转移至课下,充分利用手机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聊、图片及视频分享充分发掘课程参与者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互动,再通过急诊医学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形成正确的医疗价值观,将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社会危机感以及中医文化自信融入医疗生涯中,为学生以后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对健康危机状况的认识、评估、治疗和处理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通过急诊医学的处理为后续的专科治疗与康复创造条件。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掌握急诊的分诊原则、提高快速识别急危重症的能力、熟悉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基本原则和基本技术,以及了解急诊与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基本特征和病人特点;掌握以意识障碍与抽搐为主要症状的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尤其是急性脑卒中的快速识别与急诊处理;掌握以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急救原则;掌握以急性胸痛和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危重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危险分层、急救处理原则,通过学习,学生能对急性胸痛和急性腹痛的鉴别诊断、快速评估及处理方法形成一个良好的临床思维,对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脏器穿孔性腹痛、梗阻性腹痛及缺血性腹痛等危重症能够快速的识别、评估及进行急诊处理;掌握各种常见急性中毒(有机磷杀虫药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摇头丸中毒等)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急救原则和治疗措施,并对这些毒物有所了解;掌握环境及理化因素对人体造成损伤(溺水、中暑、急性高原病、电击伤、动物咬伤等)后的识别和急诊处理原则;掌握休克的病因分类、各类休克的特点、早期识别及急诊救治方法;掌握全身性感染(脓毒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早期识别、现场救治方法及救治成功后的后续医疗、特殊情况下心肺复苏的实施以及气道异物阻塞的处理方法;掌握创伤的院前现场急救原则及方法;掌握灾害现场的特点和急救原则,对交通事故对伤员所造成的各种类型创伤有一定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对伤情的判断能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为学生日后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及见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早期识别危重症的能力、急诊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以及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明白理论来源于实际,让学生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举一反三、独立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情感目标(课程思政目标)。
通过课后辅导及真人模拟、网络课程、微信知识平台及现场见习带教等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书本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其对急诊医学及重症医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形成更主动、更认真的学习态度。
在危急重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的临床真实病例分享与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急性疼痛等危急重症的复杂性及凶险度,意识早期识别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医患沟通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中医药对于急危重症的治疗效果讲解,增强学生的中医文化自信感;
通过学习急性中毒章节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毒物用的好就是救命的药物、就是有效的生产工具,用得不好便是害人性命的毒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存在对于家庭、社会的价值,杜绝在医学生中出现轻生及自我毁灭的想法;
在灾难救援知识的讲授过程中,通过介绍各种灾难事故(如交通事故、火灾、地震等)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增强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注重防火意识、正确规范救治、养成防灾避灾的良好生活习惯和社会意识,更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存在对于家庭、社会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习灾难救援过程中国家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政府的不断努力成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增加爱国体验。
在心肺脑复苏技术的学习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高、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越来越多的“猝死”发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明显的社会危机感,从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学好心肺脑复苏术、普及心肺复苏不仅仅是医学的进步,更是社会的进步,通过以上学习,可以提升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目的: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能够掌握对急诊病人的处理原则,以及了解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EICU)与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基本特征和收治的病人特点。
2.要求:
(一)掌握对急诊病人的处理原则。
(二)熟悉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和院前急救的模式。
(三)了解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EICU)与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基本特征和收治的病人特点。
(四)了解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专业特点。
【教学内容】
1.急诊医学简史和急诊医学的基本体系,急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急诊医学主要特点。
3.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4.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和院前急救的模式。
5.急诊病人的处理原则。
6.急诊与灾难医学专业的特点。
呼吸困难
【目的要求】
1.目的:掌握以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急救原则。重点掌握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急诊处理。
2.思政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意识了危急重症早期识别及处理对于患者、家庭及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医药在呼吸困难的救治上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包括针灸、雷火灸、汤药等多种途径,广泛收集这方面的中医治疗案例并在微信交流平台上进行讲解分析,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医文化自信等。
3.要求:
(一)掌握引起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分类、鉴别诊断及急诊评估与处理原则。
(二)掌握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急诊处理原则。
(三)熟悉其他能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自发性气胸、急性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的特点及鉴别诊断、急诊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呼吸困难的概述。
2.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急诊处理。
3.支气管哮喘、自发性气胸、急性肺栓塞的鉴别与急诊处理。
4.中医药在呼吸困难救治中的应用。
急性疼痛
【目的要求】
1.目的:能够理解引起急性胸痛和急性腹痛的常见病因、诊断思维流程(降阶梯思维)和鉴别诊断。重点掌握急性胸痛中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急诊处理。急性腹痛的分类及急诊处理原则。
2.思政目标:通过对胸痛中心了解,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医疗政策改革、关注最新医学技术新进展的敏锐性,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文化自信。急性胸痛尤其关注患者时间窗的管理,强调时间的对患者生命及预后的重要性,由此也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以及医患沟通的重要性,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生命高于一切的生命价值观。中医药治疗在急性疼痛方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讲解和学习,不断增强学生的中医文化自信。
3.要求:
(一)掌握急性胸痛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危险分层、急救处理。
(二)掌握急性腹痛的分类及急诊处理原则。
(三)熟悉引起胸痛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熟悉ACS、主动脉夹层、肺栓塞、自发性气胸的鉴别诊断和急救处理原则。
(四)熟悉常见腹痛的临床特点与急诊处理。
【教学内容】
1.急性胸痛的概述。
2.ACS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诊断及急诊处理。
3.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及急诊处理。
4.ACS、主动脉夹层、肺栓塞、自发性气胸的鉴别诊断和急救处理原则。
5.急性腹痛的分类及临床特点。
6.中医药在急性疼痛中的应用效果解析。
急性中毒
【目的要求】
1.目的:能够掌握急性中毒总的处理原则,熟悉常见毒物中毒(有机磷农药、镇静催眠药、酒精、百草枯、一氧化碳、摇头丸等)的诊断、治疗原则及措施。
2.思政目标:通过学习有机磷农药中毒、酒精中毒、百草枯中毒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毒物用的好就是救命的药物、就是有效的生产工具,用得不好便是害人性命的毒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存在对于家庭、社会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庭使命感,杜绝在医学生中出现轻生及自我毁灭的想法;
3.要求
(一)掌握急性中毒总的处理原则。
(二)掌握各种常见急性中毒(有机磷杀虫药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摇头丸)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急救原则和治疗措施。
【教学内容】
1.急性中毒总论。
2.各种常见急性中毒(有机磷杀虫药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摇头丸)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急救原则和治疗措施。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目的要求】
1.目的:能够理解各种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的诊断、治疗原则及措施。
2.思政目标:在淹溺、中暑、电击伤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及时救治、规范有效救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见义勇为的社会责任感,不做冷漠的围观者。
3.要求
(一)掌握淹溺、中暑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处理。
(二)掌握急性高原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急诊处理。
(二)掌握动物咬伤及蛇咬伤的急救处理。
(三)熟悉狂犬病的预防免疫、毒蛇咬伤的中毒原理及分类。
【教学内容】
1.淹溺、中暑、电击伤、急性高原病的定义、临床特点及急救处理
2.毒蛇咬伤的中毒原理、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急救处理。
3.动物咬伤的临床特点、急救处理(犬咬伤、鼠咬伤、猫咬伤等)、狂犬病的预防免疫。、
休克、全身性感染
【目的要求】
1.目的:能够理解引起休克、全身性感染的病理生理机制。重点掌握脓毒症、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要求
1.掌握休克、全身性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2.熟悉休克的分类,以及全身性感染的概念。
3.了解休克、全身性感染的病理生理机制。
【教学内容】
1. 休克、全身性感染的概念。
2. 休克的分类、全身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 休克、全身性感染处理原则。
心肺脑复苏
【目的要求】
1.目的:能够理解心脏骤停和心肺脑复苏概念以及引起心脏骤停的常见发病原因。能够快速识别心脏骤停并掌握心肺复苏的救治流程与措施。对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有一定的了解,能快速识别气道异物阻塞及掌握急诊处理方法。
2.思政目标: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高、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越来越多的“猝死”发生,身边的人每一秒的犹豫都有可能造成这个猝死患者的遗憾、一个家庭的遗憾、社会的遗憾,因此,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心肺脑复苏术、普及心肺复苏不仅仅是医学的进步,更是社会的进步,是每一位医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通过对心脏骤停(猝死)原因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社会危机感,鼓励并提倡学生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要求
(一)掌握心脏骤停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和诊断要点。
(二)掌握现场心肺复苏(CABD)技术和心肺复苏流程(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掌握气道异物阻塞的识别与处理。
(三)熟悉心肺复苏的药物治疗和脑复苏治疗措施、熟悉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
(四)了解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的病理生理机制。
【教学内容】
1.心脏骤停、心肺脑复苏的概念,普及及宣传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2.心脏骤停原因、病理生理机制。
3.心脏骤停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和诊断要点。
4.现场心肺复苏术-----现场心肺复苏术流程(CABD)。
5.高级生命支持----心肺复苏的药物治疗和脑复苏治疗措施。
6.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志及终止指标。
7.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
8.气道异物阻塞的识别与处理。
创伤急救
【目的要求】
1.目的:能够理解创伤的院前现场急救原则、方法,多发伤和复合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急救原则。
2.思政目标:创伤的现场救治强调时间以及正确的救治方法,通过大量实例讲解,让学生意识到及时、正确救治对于患者预后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见义勇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努力学好正确救治方法的医学责任感。
3.要求
(一)掌握创伤的院前现场急救原则、方法。
(二)掌握创伤院前急救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三)熟悉多发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急救原则。
(四)了解多发伤和复合伤的定义,复合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急救原则。
【教学内容】
1.创伤的院前现场急救(院前评分、伤员分拣)。
2.创伤院前急救的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3.创伤的院前现场急救原则。
4.多发伤的定义,多发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急救原则。
5.复合伤的定义,复合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急救原则。
灾难医学救援
【目的要求】
1.目的:学习现场救援、现场分拣、分级救治和伤员转运等医学救援技术,以及救援人员的生存技能和自我防护。
2.思政目标:通过介绍各种灾难事故(如交通事故、火灾、地震等)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增强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注重防火意识、正确规范救治、养成防灾避灾的良好生活习惯和社会意识,更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存在对于家庭、社会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习灾难救援过程中国家政府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社会各项民间组织不断努力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增加爱国体验。
2.要求
(一)掌握灾难现场救援基本技术。
(二)掌握灾难现场医学救援中伤员分拣的目的和方法。
(三)掌握分级救治的原则和方法。
(四)熟悉转运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转运原则。
(五)了解救援人员的生存技能和自我防护。
【教学内容】
1.灾难现场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内脏损伤的判断
2.现场分拣的目的、方法。
3.分级救治原则、分级救治组织。
4.伤员的转运:院间转运的指征和原则、转运的方式和方法。
5.国家应对灾难发生的措施以及民间各种应急急救组织近年来在灾难事故发生现场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急诊医学主要研究各种现场急救、急性病和慢性病急性发作、心肺脑复苏、急性中毒、创伤、危重病医学、灾难医学以及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等,开展急诊医学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将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和危重病监护三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更有效地使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专业的救治。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本课程中,我们通过教师课程讲授临床常见急症的专业知识(晕厥与昏迷、呼吸困难、急性胸痛、急性腹痛、急性中毒、脓毒症、休克、MODS、心肺脑复苏、创伤急救、灾难事故急救等)、课堂病例分析讨论、课后辅导、微信平台知识共享以及临床见习、操作考核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各种危及生命的疾病的诊断及救治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整合课程资源,以教材为依托,以信息平台做媒介,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将“爱国情怀”、“中医自信”、“社会责任感”、“中医文化自信”等思政内容融入进课堂,注重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中医急救人才。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教学: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翻转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学习急性胸痛、急性腹痛、急性中毒、脓毒症、休克、MODS、心肺脑复苏、创伤急救、灾难事故急救等课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学生举一反三、降阶梯思维、发散性思维等学习思维方法。
实验教学:采用观看录象、现场见习、人体模型模拟操作、集中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和网络查询。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内容 | 总学时 | 理论学时 | 实验学时 |
绪论 | 1 | 1 |
|
呼吸困难 | 2 | 2 |
|
急性胸痛 | 1.5 | 1.5 |
|
急性腹痛 | 1.5 | 1.5 |
|
急性中毒总论 | 1 | 1 |
|
急性中毒各论 | 5 | 5 |
|
淹溺、中暑、动物咬伤、 | 3 | 3 |
|
全身性感染 | 1.5 | 1.5 |
|
休克 | 1.5 | 1.5 |
|
心肺脑复苏(CPR) | 1.5 | 1.5 |
|
创伤急救 | 2.5 | 2.5 |
|
灾难医学救援知识 | 2 | 2 |
|
急诊科见习 | 8 |
|
|
ICU见习 | 8 |
|
|
总学时 | 40 | 24 |
|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3.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讲授知识,精选病案分析使学生对急诊医学常见病、多发病有初步的了解,在实验见习阶段通过录像、视频、真人模拟以及现场见习等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入实践,见习最后阶段通过操作考核以及闭卷考试达到巩固之前所学知识的目的。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 沈 洪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参考资料:《内科学》 第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外科学》 第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